一种菊花的栽培方法
种植菊花宜选择综合性状优良的京农生系列品种。选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富含腐殖质和微生物的疏松土壤作为菊花种植地块。及时中耕除草,打破土壤板结。土质、粘性强的地块、低洼地、盐碱地不适合种植菊花,选地时应避免连作。基肥充足:优质土壤杂肥45 t/hm2,饼肥1 500 kg/hm2,复合肥450-600kg/hm2(15-15)。
2.2水管理
土壤湿度适宜:苗期土壤以干湿为主。植物长大后,可适当控制浇水量,土壤相对含水量应控制在70% ~ 80%。花芽分化期间要尽可能控制水分,植株叶片不要萎蔫浇水。植物有侧芽或幼芽,要适当增加浇水量,防止缺水。浇水的次数和量取决于天气。浇水时,不允许灌水,以免植物因湿度过大而萎蔫或死亡。
2.3复制方法
常见的繁殖方式有两种:分株繁殖和扦插繁殖。6月5438+065438+10月采摘菊花后,可将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的植株连根挖起,除去其地上的茎枝,重新选择一块肥沃的地块种植。种植后可施1层土杂肥或细碎的农作物秸秆保温越冬。3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除去秸秆,刮粪肥,浇水,促进幼苗生长。当菊花苗长到15 cm左右的高度时,把整株挖起来,细分成几株,种在地里,行距40 cm,每穴种1 hm2,封土,压实,浇根水,再封好,一般65438+。
采用扦插繁殖法:在4-5月或6-8月,选择新技术中茎秆健壮、无病虫害的中段作为插条。切成10 ~ 18~20 cm的小块,用植物激素处理后,将插条插入苗床,封土浇水,然后封土压实。行距控制在20 cm,株距6 ~ 7 cm,插条生根20天,苗高18 ~ 20 cm即可移栽大田。
2.4田间移植
分株繁殖苗在4-5月移栽,扦插繁殖苗在5-6月移栽。选择晴天傍晚或阴天进行大田移栽,挖坑间距40厘米,深度5 ~ 6厘米,每穴种植1 ~ 2株。种植后封土浇根水,再封土压实。
田疃管理
1中耕除草。菊花苗延迟后,不宜浇水,中耕松土是主要方法。1、2号中耕略深,表层土壤干燥,地下潮湿,容易生根。结合水肥的控制,地上部分生长缓慢,采用蹲式育苗。否则下雨天生长过快,通风透光差,容易发生病虫害,导致假苗高产栽培不利。第三次锄地,要封根培土,防止植株倒伏,降低产量。每次锄地时,应注意不要损伤茎皮,以防害虫或蚂蚁加重危害,影响产量。中锄的数量应视气候而定。大雨后土地板结时,应使用浅锄1次,保持土壤中空气畅通,菊花长势良好,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防止倒伏。
2追肥。菊花是一种喜肥作物。除施足基肥外,生长期需追肥3 ~ 4次。追肥时间为1,移栽返青后,追肥尿素为150 ~ 225 kg/hm2促苗。第二次追肥可在植株分枝时施75 kg/hm2尿素。第三次施肥在蕾期,追施尿素75 ~ 90 kg/hm2。菊花种植后,每次取芯应及时施0.5%尿素水溶液1.500kg/hm2。8-9月蕾期提前追施尿素300 kg/hm2和优质土杂肥15 t/hm2。6月5438+10月出芽后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每15 d喷施1次。
5.移除顶部。当苗高为25 cm时,进行1取芯,在1 ~ 2 cm的晴天摘心。之后每隔15 d做1次去核,夏季节气后停止去核,防止分枝过多,导致茎杆变细营养不良,花头变小,影响产量和品质。
6 .重大病虫害的防治
菊花常见的病害有根腐病、霜霉病、褐斑病等,害虫有地下害虫、蚜虫和杂食性害虫。如果植物发生根腐病、霜霉病、褐斑病,在发病初期应及时使用9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多菌灵粉剂1 500g/hm2或80%多菌灵超微粉1500g/hm2。控制地下害虫的方法是在移栽前用5%毒死蜱颗粒或5%辛硫磷颗粒30kg/hm2拌细土控制蚜虫,在蚜虫发生期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450g/hm2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g/hm2喷水。防治斜纹夜蛾等杂食性害虫,可在水中喷洒48%毒死蜱或48%毒死蜱450kg/hm2,或2.5%高效氯氰菊酯375mL/hm2,或毒邦康300g/hm2。
7收获和加工
一般来说,霜降至立冬时,花心散开2/3时为最佳采收期。早期收获产量低,后期收获质量差,经济价值低。采收宜在晴天进行,便于采收后及时加工,防止雨天加工困难,花朵腐烂、变色、变质。菊花的传统加工方法是:盛开时,花瓣呈白色时,与茎一起采收,扎成小束,倒挂在加工间通风干燥处晾干,不能暴晒,否则品质差。八成干的时候,就可以把花摘下来,放在加工房里用硫磺熏制,然后摊在太阳底下晒1d,直到干透包装。亳州贡菊的加工方法也可采用以下方法:将采摘的花朵放入直烘房烘干,以亳州优质油桐木为燃料,烘房温度控制在40 ~ 50℃,将菊花平铺在苇席或竹席上,颜色发白时取出烘房,置于干燥通风处晾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