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乌兰巴托人的性格。

乌兰巴托之旅

应蒙古商会的邀请,我有幸去乌兰巴托洽谈机械设备的出口业务。

离开北京的时候,阳春三月的气候已经吹遍京城,桃花含苞待放。高洁的玉兰花挂满枝头。万物复苏的绿色已经洋溢着芬芳,很快就会用生机勃勃的嫩芽覆盖路边。花园。正方形。清新正在装修生活区和每个角落。

与北京相比,乌兰巴托的气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那里白天最高气温只有零下八九度,但是到了晚上,温度和北京相差二三十度左右。因为乌兰巴托群山周围的积雪还没有融化。铁路、公路、城市道路的两侧,依然笼罩在白色之中。向南望去,南山口山脉的北坡银装素裹,就像几个巨大的天然滑雪场并排而立,从东向西俯瞰整个乌兰巴托——这座蒙古的雪城,于1921年前建都。当然,成吉思汗是蒙古人伟大的“巴特尔”。

正好,到了乌兰巴托,赶上北风,给我们带来阵阵雪花,飘在身上。人呼吸形成的雾气隐约可见。迎接我们的蒙古商会翻译霍依格先生说:“对客人来说,下雪是个好兆头。”我们没有时间问他是什么意思。直到我们回京的前一天,乌兰巴托还下了一整天的大雪,就像上天在千千为我们织的一千条洁白的哈达,遮住了第二天早上为我们送行的路。她请我们向对蒙古人民友好的朋友转达我们的友谊。

(1)

乌兰巴托早已为中国人民所熟悉,与中国北方的蒙古国首都毗邻。这座城市距离北京约1.5万公里,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80多万,占蒙古国整个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前苏联的解体和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对这座城市乃至整个蒙古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近十年来,代表蒙古国国家形象的乌兰巴托在外交和国内政策上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黄金、铜、铁矿石、石油和其他资源可以吸引外国投资。目前只有金矿和石油两个项目由中国相关企业在蒙古国建立了独资公司或合资公司,开采工作从去年或更早就开始了。公路建设由中国山东的一家企业承建。服装、塑窗、餐饮、酒店等行业在中国香港、广东、北京、新疆都有一些民营企业,是独资或合资企业。有的已经跑了近十年。可见商机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有多重要。

短短三天,偶尔接触到广东一家服装公司的老板,他给我介绍了几家服装公司产品出口欧美的情况。五年来,他们在乌兰巴托设厂,在乌兹别克斯坦加工国内原材料,取得了可观的效益。通过和这位先生聊天,发现乌兰巴托没有一家小型的机械加工企业,各种零件的需求和加工都比较困难。由于蒙古被联合国列为穷国,其纺织品出口不受配额等任何规定的限制,还开始了对一些国家的各种商品的转口贸易。

发现乌兰巴托60%的轿车和吉普车都是韩国现代产品。30%左右是日本丰田产品。德国奔驰和宝马的车可以看到,但是不多。在和商会里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海山交谈时,我对中国除了机械以外的各种轿车、工程车、重卡、轻卡、中小客车都很感兴趣。因为他看到我国有单排轻卡,不知道是国内那个经销公司进口的。采矿、牧区轻量化交通、高速公路建设、乌兰巴托至中国港口的二连公路即将开通,都在为中国各行业、各企业提供商机。

现在,蒙古政府和人民都着眼于经济建设和发展。与2001年9月我访问与中国东北接壤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时相比,蒙古人民的自由化程度、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和鼓励、国际招商引资以及一系列政策都远远落后。金、铜、铁矿石、石油等资源的开发和基础项目的建设,正在为各国企业和商业提供和创造空间。

蒙古国公路条件差,国内没有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屈指可数。乌兰巴托至今没有一家像样的汽车维修养护中心。大多数车辆都应该修理和定期维护。此外,从韩国和日本购买了一些低价二手车,由于不能定期维修和更换其他零件,这些汽车过早瘫痪和报废。使用的其他设备等。,可能遭受与车辆相同的待遇。否则,沉睡多年的废钢,现在,怎么可能有大批华商以每吨400元人民币(折合55600门图神)的价格收购,而且几经易手,大部分被国外一些中小钢厂收购。

从交谈和了解中,他们发现自己曾经对中国的发展感受很深;震惊于前苏联的解体;我更担心自己的发展。他们在政治制度上模仿俄国;在经济建设中向中国学习;在自由化方面接近西方。他们在信仰上接近佛教;在生活中延续民族传统;在发展中寻找自己的特色。最近乌兰巴托想在某个地区组织建设一个保税区。保税区的一般模式和中国的科技开发区是一样的。

由于在乌兰巴托停留时间短,还有几个单位和商会的沟通,实在找不到机会,抓住更多的时间,没有时间和他进行更详细、更深入、更广泛、多方面、多角度、多方面的探讨。

(2)

蒙古国在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等方面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但是它的国家是一个竞争的国家。乌兰巴托人的性格普遍豪放。粗糙。好客。

两个人吵架或者牵手,第二天还能同桌开心的喝酒。

在乌兰巴托,除了少数俄罗斯人和中国人的后裔,90%以上的蒙古人崇拜和信仰佛教。有些礼仪和西藏的相似。黄教和红教也有区别。据相关人员介绍,乌兰巴托的蒙古族大多信奉黄教。大型仪式、庆典或开竣工,以及人们生活中的婚丧嫁娶,大多邀请喇嘛参加活动,有些活动让外地人和蒙古人难以理解和忘记。

每年庆祝的农历新年是东南亚大多数国家的传统习俗。自古以来就是有自然规律的这一天,也正是在2004年,根据喇嘛的解释和通知,乌兰巴托人按照正常日期将这个以往的节日推迟了整整一个月,人们开始愉快地度过。有些年份,因为全国各地的喇嘛都通知春节,日期不是同一天。很明显,喇嘛之间的解读存在矛盾。可见民族的信仰和崇拜是如此的强烈。可笑。可笑。

最让蒙古人气愤的是,乌兰巴托是最大的国宝,琉球黄金20米高的巨大佛像被某国元首偷偷卖给了俄罗斯。之后遭到非居民的强烈谴责,经过各种交涉和波折才收回。虽然很多中国人都记不清是哪个国家或者哪一年了。这一被视为国耻的事件,至今没有被整个蒙古,尤其是乌兰巴托人民所遗忘。这座大佛现在矗立在乌兰巴托市中心雍和宫的佛堂里。据说是黄教创始人中卡巴的雕像,但未经考证。

在我们到达的当晚,蒙古商会的两位副会长尼尔基和戴奇,以及负责商会工作的一位女士,在乌兰巴托的中国餐厅为我们举行了欢迎晚宴,这次有八位受邀嘉宾。主人喝了三杯酒后,按照蒙古族世代相传的传统习惯,这位女同志双手高举天蓝色的哈达,右手在哈达顶上举起一个盛满白酒的银杯。反过来,她向每位来宾敬酒并顺时针敬献哈达。

以前我们对哈达的印象是白的,其实不是。哈达有五种颜色:白色、天蓝色、红色、绿色和深蓝色。它们代表不同的意思,用在不同的场合。白色是献给杰出和有声望的人,象征着钦佩和崇拜。天蓝色献给尊贵的客人,象征友谊,

长期和长期。其他颜色虽然不方便主持人介绍给我们,但我们可以猜测,无非是喜怒哀乐或者信仰。

乌兰巴托在各种大型欢迎仪式上用天蓝色代替白色招待贵宾。在中国,西藏大部分是白色的。这可能是不同地方的宗教分支或喇嘛的解释人为造成的。敬酒献哈达也是如此。如果有女士在场,必须由女士进行。献哈达的人双手捧着哈达,右手捧着哈达上的银酒杯。服务人员斟满酒后,呈献给欢迎的客人。客人需要用左手拿满满一杯白酒,用右手无名指碰酒杯三次,然后用大拇指揉。第一次触摸后,将手举过头顶弹向天空,第二次触摸后,弹向地面,然后第三次轻轻点击额头正上方。三个动作表示对天、地、祖先的尊重。最后我亲自给客人脖子上抹了哈达净。这杯酒应该一饮而尽,不留一滴。不喝是对主人的不真诚和不真诚,更是对主人的不尊重。依次向每位客人敬酒献哈达后,宾主可以尽情歌舞。

客人可以用各种方式轮流向主人敬酒,但主人不能拒绝。主人向客人敬酒时,不允许客人用水或茶代替酒。客人也不允许以水或茶代替酒向主人敬酒。如果客人不喝酒,他可以在倒酒之前把杯子拿掉。不要把玻璃杯倒置。你不应该倒半杯酒。可见蒙古的饮酒文化源远流长。

(3)

在乌兰巴托与蒙古商会谈判时,有几家公司和单位亲自与俄罗斯商人直接谈判,签订贸易合同。这一次,其中一项业务是位于俄罗斯库斯克尔湾的耶鲁公司。这是一家经营各种设备的公司。负责谈判的人是安德烈。中国这些公司的设备,经过朝鲜、越南、菲律宾、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出口后,再次走出国门,转口到俄罗斯。

我们都“担心”蒙古使用免关税转口贸易。他让你和用户直接接触,承担了“中介”的角色,同时也是“中间人”。他们把双方的信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用双方“牺牲”的利益搭建自我发展的“桥梁”。这是转口贸易的动力和经济效益。在本国缺乏供求条件和暂时发展空间的情况下,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合理占有不属于自己的利益空间。供需双方的利益都被他们割去了,加在一起也不比任何一方少。由此引发的小摩擦、小麻烦、小损失,不足为奇。我们之间不规范的所谓中介机构的诚信度还是不行。

不自己做东西,可以得到厂家的好处;你卖不出去的东西,却能得到买方的好处。这就是这个民族的聪明之处。这种小聪明是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所迫。转口贸易是这个国家的特色之一。

世界上有限的资源在各国之间分配不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受到历史、地域、环境、意识等诸多条件和因素的制约。先进国家如此,落后国家更是如此。如果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放在同一起跑线上。那么意识形态的差异就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我引用这两句话来结束我对乌兰巴托之行的记忆。不知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是否适用:“思想解放程度决定发展速度;思想解放的范围决定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