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日,细雨如泪;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的起源?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的晋献公死后,诸子们为争夺这个位置上演了一场窝里斗。
结果,重耳被逐出晋国,流放他国19年。在此期间,一个叫介子推的大臣从未离开过他。在被流放的途中,介子推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救了重耳的命。
原来,有一次重耳又累又饿地跑到一个荒凉的地方,他发现一直跟着重耳的介子不见了。有人说他受不了了,他跑了。重耳为此非常痛苦。然而没过多久,介子推手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汤出现了。
重耳饿极了,他没有多问,一口气喝光了那碗肉汤。他这才发现介子推正顺着大腿根往下流血,顿时什么都明白了。感动之余,他说,如果有一天我能继承王位,我当了国君一定会赏赐和封你。
这就是“削股杀王”的故事。
19年后,时运不济,重耳回到晋国,继位。他执政后,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建立了霸权,并获得了著名君主晋文公的声誉。
然而,晋文公感受到介子推的忠诚,想让他在朝鲜做官,但介子推却背着老母亲去了绵山隐居。后来晋文公亲自上山请他做官,介子推还是选择了回避。为了迫使介子推下山,有人给晋文公出了个馊主意——放了火烧山。晋文公认为只要一放火烧起来,介子推一定会下山,于是他命令所有的人放火烧它。
但是山火爆发的时候,没有介子推。火势一平息,他立即上山找人,却发现介子推和老母亲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
后悔不已的晋文公下令,在介休去世的那天,不能生火吃热食来表达哀思。
于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寒食节”诞生了。
先秦时期的“寒食节”除了禁止寒食、禁火之外,还有扫墓的习俗。到了唐代,寒食节正式改名为清明节。
从那以后,每到清明节,街上都挤满了去给祖先扫墓的人。
明代《帝都风光略》记载:“三月清明,男女扫墓,祭拜者、雷者,痛哭流涕,锄草加土,烧锭数次,立坟"
毒刺把酒洒在地上,哭,除草,加土,包括烧元宝,也就是烧纸钱,拿着石头把纸钱压在坟头上。
当然这是过去遗留下来的烧纸钱习俗,现在提倡文明祭祖。此外,清明还有很多其他习俗,比如插柳。这种风俗在江淮一带更为盛行,在《年谱杂记》中也有记载:“今寒食节,家家折柳贴于门内,但以江淮之间为佳,无一不贴。”其他的更讲究。柳枝很长,有弹性。它们是用面食做成燕子的形状,放在柳条上,插在门楣上。这叫子推岩,纪念mesotui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