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把一年分成24个节气?

因为每个节气的天气情况都不一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就有了至日和至日的概念。随后,根据月初日月运行位置、月中天气和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

之间的关系,平均一年被分成24等份。并给每个等分取了一个专有名词,就是二十四节气。

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十二月记”中有立春、春分、长夏、夏至日、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至日等八个节气。这八个

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这八个节气标志着季节的变化,明确划分了一年的四季。后来《淮南子》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有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现代的一模一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二十四节气记录。中国考古发现的西汉出土文物考证

节气日历已经被采用了。汉代的《周髀算经》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大多表示气候变化、物像差异,与农业结合紧密。

因此,在那个时候,我们可以从八个节气中把握季节的变化,并及时决定播种和收获作物。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

由于农业与气象的密切关系,古代农民在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经验。

二十四节气的界定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于农历,但实际上是根据阳历来定义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分为24等份。即

将黄道分成24等份,每个等份占黄道的15度。由于太阳通过每个等分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所以每年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大致相同:上半年落在6日,

21左右,下半年在8号23号左右。而且有两个公式:上半年六二十一个,下半年八二十三个。

古代节气叫“气”,每个月有两个气:前者叫“节气”,后者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月份分布如下表所示,这与农历闰月的安排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