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第一部分:文化渊源
梅山文化是湘中自古以来保存较为完好的文化形态,是梅山地区人民世代创造和传承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民族文化。它属于中国文化两大主流之一的荆楚文化的重要支流,与其他地域文化同构,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要了解梅山文化,首先,梅山是什么?
所谓眉山,是一个历史地理名称。据宋人《眉山人传》记载:“眉山是一座千里之地的蛮山,东接谭(郴州,今湖南长沙),南接邵(邵州,今湖南邵阳),西接陈(郴州,今湖南沅陵),北接丁(定州,今湖南常德)。”即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岭山脉以北,湘沅两河之间的西南-东北资水谷-雪峰山地区。陆地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
那么,历史上这个地区为什么叫“梅山”呢?目前被大多数人肯定的一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湖南中部是楚王的驻地,楚为糜,楚人居住在糜山。到秦汉时,梅已经帮助汉高祖灭秦,于是封侯,封的地是湖南中山(今新化、安化)。人们称他的地方为眉山,与当地的米之音不谋而合。之后就成了习俗,这块地就叫梅山。
宋代以前,眉山地区山高林密,民风浓厚,“语言隔阂”,交通不便,加上当时统治阶级实行的封锁政策,是“闭关锁国”的。这里的人们过着农耕渔猎的原始生活,形成了原始封闭的土著文化,巫术文化浓厚。当时这里的居民主要是瑶族和其他土著。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蔡羽、张盾开放眉山至新化、安化两县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有意移民至此,眉山地区逐渐成为汉、苗、瑶、土家族等民族杂居之地。由于生活空间的相对封闭和族群的相对独立,900多年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土著文化和历代移民带来的外来文化不断融合、交融、同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梅山文化以古代渔猎文化为基础,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民俗风情,并打上了鲜明的地域烙印。对于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梅山文化虽然起源并形成于古梅山地区,但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其传播范围远远超出了古梅山的范围。在我省,它覆盖了四分之三的领土,也几乎涉及了我国南方的许多省份和民族。目前,在北美、西欧、南澳和中南半岛都发现了梅山文化的痕迹。
中篇:文化内涵
梅山文化内涵丰富,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宗教信仰;第二,生活习俗;第三种是反映梅山穴居人工作生活和表达思想的文化方式,或称为文化载体。
宗教信仰眉山人信仰原始宗教“眉山教”,有系统的精神、象征、表现、社会、教义。他们信仰的男神是眉山张五郎。张五郎,又名开山五郎,是梅山的创始人。相传他是一位擅长打猎的人,是一位能工巧匠,是一位筑山修路的人,是一位抗击外敌入侵的英雄。他用一双倒着的脚走路,所有的飞禽走兽都是他的信使。人们在神社供奉自己的神像,在节假日进山狩猎、抗击外敌之前,都要先进行祭祀。这种习惯几千年来一直没有改变。眉山人信仰的女神很多,其中流传甚广的有白仙娘、梅婆朱迪、眉山狩猎神梅昌等。这三位梅山女神从来没有被封建礼教束缚过,她们极其原始,表现了人性。
民俗风情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是梅山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眉山地区分为上洞、中洞、下洞三个部分,不同地区其生产习俗略有不同。“上洞上山打猎”、“中洞放鸭棚”、“下洞捞摸虾”体现了各自的特点。除了生产习俗,村民们还有自己的婚丧习俗,治病、驱魔、婚丧嫁娶时,村民们都是敲锣打鼓。在节假日或节日收获时,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一起吹、打、唱、跳好几天。此外,眉山人还有喂怪习俗、骂人骂人习俗、炸虫、喂烟等独特习俗。可以说眉山风俗之奇特、之多彩,是其他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前所未有的。
文化载体梅山文化是一种古老的巫文化,这方面的口头文学非常丰富。特别是一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史诗、歌谣和民间艺术,可谓是中华文化遗产大观园中的百花齐放。
梅山洞穴人用歌谣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反映生活、记录书籍甚至宗教教义。梅山歌谣,当组合在一起,代表和描绘了梅山人民的历史。在编年史和传记方面,它们有丧葬歌、民歌、节气歌、樵夫歌、秧歌等。这些歌曲或直接讲述历史,或详细吟唱,或阐述经历,或讲明道理。比如史诗《酒歌》有3000多行,内容涉及天文地理、部落迁徙、人伦教育、风俗习惯等。是一部具有很高综合学科价值的史诗。梅山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取材于生活,想象丰富,意境独特。同时音节对称,数字整齐,具有音乐之美。孩子从懂事起就被父母或兄弟姐妹教唱歌,这是代代相传的。这些诗歌,连同炎帝、神农和孟姜女的传说,都是中国民间文化宝库中的明珠。
作为梅山文化中的一门艺术,也是多姿多彩,独具特色。比如千变万化的剪纸艺术,滩头年画,眉山文化区唯一的表演艺术——木偶戏,等等。
第二部分:保护与利用
梅山文化是楚巫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影响力巨大,辐射海内外。然而,由于社会物质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时间的不可逆以及民间老艺人的相继去世,许多眉山文化事件和民间瑰宝正在迅速流失或消亡。那些记录着宝贵文化信息的古建筑,正在陆续被拆除或倒塌;老一辈人作为珍宝流传下来的乐器、典籍、族谱,正在一个接一个地被破坏或丢失,而古老的民间技艺、习俗、典故、方言谚语,也随着老人的去世,正在一个接一个地被分解或消散。因此,梅山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
梅山文化研究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学术意义上的认知功能。从上面的例子来看,它的可用价值是多方面的。
我们可以利用它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来繁荣我们的文学艺术事业。比如著名的花鼓戏《刘海劈柴》就源于城步白水洞的“刘海故事”,《明代杨家将演义》中的许多篇章都源于城步的“杨家将”系列故事。如今,梅山文化区的神话传说可以继续为小说创作和戏剧创作提供源泉。大量的歌谣可以丰富音乐艺术。花瑶服饰刺绣和沙滩年画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素材,而“木偶戏”和“傩戏”可以为戏剧剧本和综合表演提供艺术营养。
我们可以利用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自然景点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古老而不与中国相连”的梅山文化区,多为奇山、怪洞、古树、怪石、原始古朴的自然村落,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原始的民俗风情赋予这些旅游资源神奇瑰丽的人文背景。两者结合,极具旅游价值。如果开发得当,比如“眉山文化民俗村”的建设,将奇特的民俗风情进行合理的选择和集中,一定会对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此外,梅山文化中的民间中草药亟待医学界研究,为现代医学发展服务。古朴淳朴的民间武术,古老淳朴的民间冶铸,制陶织染等。,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可喜的是,在社科学术界,自1988年5月召开的中国长江文化研究会上正式确认梅山文化的学术地位以来,短短十余年间,梅山文化研究已从地域范围扩大到全国乃至全球范围,为梅山文化的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基础。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建立多元化的保护机制和手段,利用现代高科技成果,充分发挥档案、音像、图片等特殊功能,保护好这些民间瑰宝。难能可贵的是,很多学者在呼吁的同时,也深入实地进行了探索和抢救。
在眉山,一些地方政府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邵阳市、隆回县正在筹划召开新的眉山文化座谈会;冷水江市专门成立了眉山蚩尤文化研究中心,并获得40名志愿者开展救援实地调查。新化县由县政协牵头,扩大原有的“梅山文化研究会”,以县域的力量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可以预期,随着全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正式启动,眉山文化专题的挖掘、整理和研发必将随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