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八节。那八个节日
在我国,有许多关于气候的流行谚语,其中四季和八节很有代表性。那么四季八节指的是哪八个节日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01
立春,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也被称为春节,正月节,农历新年节,农历新年节和农历新年节。站着是“开始”的意思;春天代表温暖和成长。二十四节气最初是根据“变星”制定的,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阴时,就是立春。现在的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太阳经度”来划分的。当太阳到达经度315时,就是立春了。在干支时代,立春是第一年,立春是万物的开始,是一切自我更新的意义,意味着新的循环开始了。
02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天的第四个节气。斗指非合,太阳历达到0,每年公历3月19~22日举行节日。
春分时,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然后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向北移动,所以春分也叫“升分”。古代又称“日中”、“昼夜”、“仲春月”。
春分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在天文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明显的特点。此后,太阳的直射位置继续从赤道向北半球移动,北半球的白昼开始比黑夜长,南半球的白昼开始比黑夜短。
03
长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也是夏季的第一个。长夏的节日在每年公历5月05-07日,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太阳经度达到45°。《历书》:“窦指东南,魏为长夏,万物自此长大,故名长夏。”长夏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标志着万物生长的旺季。漫长的夏季过后,日照增加,气温逐渐升高,雷暴增多,农作物进入旺盛生长阶段。
04
夏季至日,在古代也被称为“夏节”和“夏至日节”。古人云:“日长,影短,极极,故称夏至日。”当太阳移动到黄河经度90度时,就是夏季至日的交点,一般在公历6月21 ~ 22日。夏季的至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季至日也是一年中中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05
立秋是24个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在每年公历8月7日至9日庆祝。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经度135。立秋是第一个节气,是秋天的起点。秋天始于立秋,终于立冬,这是天体运动的结果。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阳气渐化为阴气的节点。入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正处于一年的转折点,有下降或减少的趋势;在大自然中,一切都开始从茂盛成长到成熟。
06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时间一般是每年公历的9月22日至9月24日。秋分当天,太阳到达经度180(秋分),几乎直达地球赤道,世界各地昼夜长短相等(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和早晨的阴影)。古代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民俗活动。秋分曾是传统的“月亮节”(中秋节),中秋节是从秋天向月亮献祭演变而来的。
07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斗柄指向西北,太阳经度达到225,每年公历165438+10月7-8日之间相交。立冬是一个季节性节气,这意味着从那时起就进入了冬季。立定,筑始;冬天,所有的东西最后都会被收集。隆冬时节,阳退阴,命闭,万物收。“春生长,夏生长,秋收获,冬储藏”,冬季是享受丰收和休养生息的季节。立冬是中国古代“四季八节”之一。在中国古代的一些地方,祭祀、宴会和其他活动在冬天开始时举行,作为庆祝的重要节日。
08
冬季至日,又称短至日、冬季节、分岁、冬季崇拜等,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它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冬天的至日是四季八节之一,被认为是冬天的一个大节日。古代有一种说法,冬天的至日大如一年,所以古人称之为“小年”或“小年”。冬季至日的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在内容或细节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南部沿海的一些地区,有祭祀祖先和在冬季至日盛宴的习俗。在中国北方,每年冬天至日都有吃饺子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