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由来,传说,习俗,歌词,用词。

一、清明节的由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汉族的一个节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每年阳历的四月五日左右。清明节过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出春天和宁静的景象。此时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自然界中的植被,还是自然场所中的人体,此时都改变了冬天的污秽,迎来了春天的气息,实现了由阴转阳。

第二,清明节重耳割肉的传奇故事:春秋时期,晋国的儿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逃到了国外。在被流放的路上,在一个荒芜的地方,重耳失去了力量,再也站不起来了。他跟着大臣来到一个僻静的地方,从他腿上割下一块肉,准备给重耳做一碗肉汤。重耳喝下它后,他的力量增强了。

19年后,重耳成为君主,奖励他的流亡英雄,并忘记了介子推。有人劝介子推面军悬赏。他最鄙视这种人。他收拾好行李,悄悄地和他一起向山上跑去。

重耳听说后,想把介子推下山,但是山上的树太多,走不动,于是重耳想用烟把他熏下来。结果介子推死了,留下血书:“望大师明。”所以这一天是清明节。

第三,清明节的习俗

1,扫墓。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举行扫墓仪式。当然,由于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当地习俗不同,祭祀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现在人们通常去墓地扫墓,所以农村地区的人可能会在自己的坟墓或家里进行祭祀。

2.去郊游。去郊游,也叫春游,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学校会组织学生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清明四月,春回大地,大自然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踏青的好时节,现在我们还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3.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节最受欢迎的活动。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不仅在白天穿上它,晚上也穿上它。晚上在风筝下挂一串串五颜六色的灯笼,像闪烁的星星,叫“神灯”。以前有人把风筝放在蓝天上,然后剪断线,让微风把它们送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疾病和灾难,给自己带来好运。

4.种树。清明节前后,春光明媚,春雨纷飞,栽植苗木成活率高,生长快。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些人甚至称清明节为植树节。植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据说清明时节雨纷纷,看来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是有根有据的。

第四,清明节的诗

清明节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问当地人哪里买酒省心?牧童笑而不答杏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