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热风的细节

干热风也叫“干风”,俗称“火南风”或“火风”。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温暖季节出现的干热的风,在牛奶成熟期对小麦造成损害。

在干热风中,温度明显升高,湿度明显下降,并伴有一定风力,蒸腾作用增加,根系吸水减少,往往导致小麦灌浆不充分,籽粒损失严重,甚至枯萎死亡。中国的华北、西北、黄淮地区都出现在春末夏初。一般分为高温低湿和雨后中暑两种,都是以高温为主。

干热风灾害的气象指标有不同的研究结果,如冬小麦和春小麦,地区之间也不一致。一般来说,对于高温低湿型,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29-34℃,风速在14时大于等于2-3m/s。重度干热风是指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2-36℃,相对湿度在14时小于等于20-30%,风速在14时大于等于2-4m/s。雨后热枯型:小麦成熟前10天内有一次降雨过程,雨后转晴升温,2-3天内日最高气温达到30℃以上。

原因

由于各地自然特点不同,干热风的成因也不同。每年初夏,我国内陆地区气候炎热,降雨稀少,气温上升强烈,气压迅速下降,形成强大的大陆热低压。在这个热低压周围,气压梯度随着气团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于是干热气流围绕热低压旋转,形成干热风,这就是干热风。强烈的干热风会对当地的小麦、棉花、瓜果造成危害。

气候干燥的蒙古、我国河套以西、新疆和甘肃是经常产生大陆热低压的地区。热低压离开源头后,沿途经过干热的戈壁滩,会变得越来越干燥,干热风也会变得更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的塔里木盆地气候异常干燥,强冷锋穿越天山、帕米尔高原后产生的“焚风”往往会在当地造成大范围的干热风。

在黄淮平原,干热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基于该地区的大气干旱。春末夏初是北半球太阳直射角最大的季节,也是我国北方雨季来临前的一段晴雨期。在干燥气团的控制下,这里阳光充足、干燥、多风,地面温度上升很快(平均最高温度可达25-30℃),因此凝结云引起降雨的机会较少,容易形成干热风。这种干热风对该地区小麦后期生长发育不利。

在江淮盆地,干热风是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西的西南气流影响下产生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一个深厚的暖高压系统,由地面到天空的暖空气组成。春夏期间,这一高气压停留在江淮盆地上空,然后逐渐向北移动。因为在高压区,风向是顺时针的,所以在副热带高压的西面,吹的是西南风。位于副热带高压北部和西部,受此西南风影响,产生干热风天气。初夏,北方仍有冷高压,持续南下,威力减弱,变性;与副热带高压合并时,其势力加强,使晴好天气继续维持,干热风更加明显。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雨季过后天气晴朗干燥,偏南的干热风往往伴有“夏旱”,不利于双季早稻(或中稻)的抽穗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