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的那些是什么时候?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即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开始(经度零点,此时此刻太阳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经过一周的操作,我回到了春分,春分是一个回归年,是360度,所以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例如,阳历的立春总是在2月3日和5日之间。然而,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并不容易确定。以立春为例。可以是前一年农历的初一,65438+2月15,最迟正月,15。
二十四节气的字面意思
立春、长夏、立秋和立冬——也被称为“李思”——分别代表四季的开始。“站”是开始的意思。公历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65438+10月7日左右。“李思”预示着天文季节的开始,就气候而言,仍处于最后一个季节。例如,初春的黄河流域仍然处于隆冬。
夏天的至日和冬天的至日——统称为“第二个至日”,代表了天文学中夏天和冬天的极端。“志”就是极端、最的意思。夏季至日和冬季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21日和2月22日12日。
春分和秋分——统称为“二分法”,意思是昼夜长短相等。“分”就是平分。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渐增大。每年公历2月18左右下雨。
刺痛——春雷的突然移动惊醒了土里冬眠的动物。此时气温迅速回升,春雷渐萌。每年公历3月5日前后都是一场惊魂。
清明——包含了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气候逐渐变暖、植被茂盛的含义。公历每年4月5日左右为清明。
谷雨——降雨量的增加对谷类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是谷雨。
小满——指夏作物种子饱满,但尚未成熟,只是小而尚未饱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都是满的。
芒籽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夏播开始。每年6月5日前后,是芒种。
夏天热,夏天热,夏天热-夏天热意味着热。酷暑还不是最热的时候,酷暑才是最热的季节,酷暑是夏日即将结束的那一天。分别是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冷,早晨植被上有露水。千禧年是每年公历9月7日左右。
寒露——气温降低,空气中有了凝露,渐渐有了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6月8日10。
初霜——天气越来越冷,下霜了。初霜通常在每年公历10年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了,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落在公历165438+10月22日,大雪落在65438+2月7日左右。
小寒、严寒——天气越来越冷,小寒不是最冷,严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65438+10月5日和当月20日为轻度和重度寒冷。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每年的视运动,所以在现行的公历中,节气的日期基本是固定的。上半年在6号和21,下半年在8号和23号,相差1 ~ 2天。
二十四节气
立春:斗指东北。太阳子午线是315度。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其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刺,万物皆春”。立春之后,万物生机勃勃,四季从现在开始。
雨桶指的是戒指。太阳子午线是330度。此时春风吹遍,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势增大,故称雨。人们常说:“春暖花开,雨忙送肥。”
目瞪口呆:用手指打架。太阳子午线是345度。这个节气是指立春后,天气变暖,春雷开始震动,蛰伏在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都会醒来,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在此期间,越冬昆虫的产卵也将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已进入春耕季节。俗话说“惊了之后,温暖和谐,老蛤蟆唱山歌。”“我被一个犁头吓了一跳,春分充满了空气。”“未至雷先鸣,雨如蛟龙。”
春分:斗指枷锁。太阳子午线是0度。春分时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天的90天春分。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相等,所以称为春分。过了这一天,太阳的直射位置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长,夜晚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天的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已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的农业谚语有:“春分先来,稻争钱”(广东)、“春分不停雨,夏分不停烧”(四川)、“下雨时家家忙,先种瓜豆,后移栽”(湖北)、“春分种菜,夏摘瓜”(湖南)和“春分种麻豆,秋分种。
清明:斗指丁。太阳历是15。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花草树木长出新枝,万物开始生长,农民们忙着春耕春种。从前,清明节的这一天,有的家庭会在门口种上柳树,去郊外踏青扫墓。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
谷雨:打起来了。太阳子午线是30度。意思是雨水孕育了谷物。因为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可以生长,所以谷雨是“雨生百谷”。俗话说“谷雨前后,种瓜得豆”。
长夏:斗指东南。太阳子午线是45度。现在是立夏,从那以后,万物欣欣向荣。传统上,长夏被视为气温显著上升、酷暑临近、雷暴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的重要节气。
小曼:斗钉。太阳子午线是60度。自小满以来,夏季作物如大麦、冬小麦已结果实,种子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
芒中:北斗指向自己。太阳子午线是75度。此时最适合播种带芒的粮食作物,如晚稻、黍、黍。如果过了这个时间再种芒和庄稼,就不成熟了。同时,“芒”是指小麦、大麦等有芒的作物,“种”是指种子。芒种子表明有芒作物如小麦的成熟。天幕前后,华中地区长江中下游降雨增多,气温回升。进入雨季,空气十分潮湿,天气极其闷热,各种器皿、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被称为“霉雨”。
夏季至日:北斗指向b。太阳子午线是90度。当太阳处于黄经90度的“夏至点”时,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正午时分太阳在北半球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就进入了炎热的季节,这个时候世间万物生长最为旺盛。在古代,心也称这一天为北至日,意思是太阳出生的最北的一天。夏季至日过后,太阳逐渐南移,北半球白天变短,夜晚变长。
暑:斗指辛。太阳历是105。已经很热了,但是还不够热,所以叫小暑。此时,已经是绕开头了。
暑:斗指c .太阳子午线120。酷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第二天值班前后,长江流域多地经常出现40℃的高温天气。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要注意“小暑、大暑、溺鼠”谚语中的防洪防涝。
立秋:北斗指向西南。太阳线是135。从这一天开始,秋天开始了,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从最热时开始逐渐降低。
暑:斗指五。太阳线是150。此时,酷暑已告一段落。夏日的炎热即将消散。这是气温下降的转折点。它是气候变冷的象征,预示着夏天的结束。
千禧年:手指在指。太阳线是165。天气转冷时,地面水汽凝结最多。
秋分:桶指自身。太阳线是180。秋分那天,和春人一样,太阳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开始,阳光直射位置继续从赤道向南半球移动,北半球开始白昼变短,黑夜变长。根据中国旧历的秋分理论,这一天正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所以称为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从秋分开始。
寒露:斗指甲。太阳线是195。白露过后,天气转冷,露水开始出现。寒露的时候露水多,温度低。所以有人说冷就是露,先白后冷,意思是气候会逐渐转冷。水蒸气凝结成白露。
初霜:太阳经度210。已经凉了,还有霜,所以叫初霜。
立冬:太阳经度是225度。传统上,我们的人民认为这一天是冬天的开始。冬天,作为结束,意味着一年的田间作业后,要收庄稼了。立冬一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将很快结冰,中国各地的农民将逐渐转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业活动。
小雪:太阳经度240。气温下降,开始下雪,但还不是大雪的季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下雪(南方降雪晚两个节气);在北方,已经进入了冰冻季节。
大雪:太阳经度255。大雪前后,黄河流域逐渐有了雪。北方,已经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冬季至日:太阳经度是270度。冬天的至日上,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我们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已经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季至日过后,直射阳光逐渐北移,北半球的白昼逐渐变长。正如谚语所说,在冬天的至日吃面条会让一天变得更长。
小寒:太阳历285。小寒过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空气冷的时间长,小寒是指天气冷但还不至于极端。
大寒:太阳经度300。大寒是指极端寒冷的天气。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发生在3月9日刚过,4月9日初。俗话说“三、九、四、九不干”。
严寒过后,春天来了,天气变得暖和了。至此,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结束一个周期。
节气来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有了南方的至日和北方的至日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日月在月初和月中的运行位置与天气、动植物生长等自然利用的关系,将一年分为24等份。并给每个相等的部分起了一个专有名词,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末期,节气有八个名称:立春、春分、长夏、夏季至日、立秋、春分、立冬和冬季至日。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这八个节气标志着季节的变化,明确划分了一年的四季。后来《淮南子》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现代的一模一样。
节气的划分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于农历,但其实是根据阳历来定义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分为24等份。也就是说,黄道被分成24等份,每个等份占黄道的15。因为太阳通过每个等分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所以每年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和21左右,下半年在8日和23日左右。有两个公式:
今年上半年,
下半年来8月23号。
古代节气叫“气”,每个月有两个气:前者叫“节气”,后者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月份分布如下表所示,这与农历闰月的安排密切相关。在农历中,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根据窦岗所指的地方和当时的自然气候、景观而命名的。所谓斗罡,就是北斗七星的魁星、恒星、宇星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动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它们所指的位置就是它们所代表的月份。比如正月为阴,勺黄昏指阴,半夜指阴,白天指阴;二月为基数,黄昏的北斗指基数,子夜的天平指基数,长官指白天的基数,其余月份依次类推。
中国24节气中英文对比及时间
立春(1ST Solar $ TERM)2月3日、4日或5日
雨水(第二个太阳$ TERM)二月18,19或20
插入物的觉醒(第三个太阳$ TERM)发生在3月5日、6日或7日。
春分(第四个太阳$ TERM)3月20日,21或22。
清明清明(第五个太阳$ TERM)4月4日,5日或6日
谷雨谷雨(第六个太阳$ TERM)四月19,20或21
漫长的夏季夏季的开始(第七个太阳$ TERM)5月5日,6日或7日
小满小满(第八个太阳$ TERM)5月20,21或22
6月5日,6日或7日(第九个太阳$ TERM)
夏季至日(第10个太阳$ TERM)6月21or22。
7月6日、7日或8日,热度较低(11太阳$ TERM)
大热(12太阳$ TERM)7月22、23或24日
立秋(13太阳$ TERM)8月7日、8日或9日
8月22日、23日或24日,热的终结(14太阳$ TERM)
白露(15太阳$ TERM)9月7、8或9日
秋分(16太阳时)9月22、23或24日
寒露(17太阳$ TERM)10月8日或9日
10月23日或24日第一次霜冻降临(18太阳$ TERM)。
立冬(19太阳$ TERM)11月7日或8日
小雪(第20个太阳$ TERM)11月22日或23日
大雪(21太阳时$ TERM)12月6日、7日或8日
冬季至日(第22个太阳$ TERM)12月21,22或23
1月5、6或7日轻微寒冷(第23个太阳$ TERM)
1月20日或2日大寒(第24个太阳$ TERM)
节气诗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震春明谷天,夏日满山暑。
秋露,秋寒霜,冬雪小,冬寒。
一月两个节日不变,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是6月21日,下半年是每年的8月23日。
节气歌
种田没有规矩,全靠节气。初春太阳在转,雨水在河边。
惊鸦啼,春分滴干。清明忙着种谷子,谷雨忙着种地。
长夏鹅毛活,小鸟都过来。当芒被种下时,每个人都很高兴,但是在夏天的至日却找不到棉花。
小暑不热,大暑在三伏天。立秋忙席,夏刀镰刀。
千年快割地,秋分无田。寒露未寒,先霜已变。
初冬封地,小雪河封。雪变成了冬天的月亮,冬天的至日持续了九天。
小寒忙买办,大寒过年。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完成一圈需要一年时间。
一年分为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
按照公历,这两种气体每个月都不会发生变化。
上半年是6月21日,下半年是每年的8月23日。
这些都是节日,相差也就一两天。
二十四节诗先后,以下公式记在心里:
一月的一场小寒接着是一场严寒,二月的开春就下雨了;
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在四月;
五月的长夏和小满,六月的盛夏至日;
七月酷暑微热,八月立秋立夏;
九月,千年逢秋分,初霜寒露尽在十月;
立冬的11月有一场小雪,冬天的至日有一场大雪来迎接新年。
把握季节忙生产,及时播种收获,确保丰收。
节气之歌
在四川,还有一首《节气百首歌》,每句话都以“子”结尾,描写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与乐:
说你是小孩子,正月初一扮狮子。
二月蚕卵惊抱,三月清明坟飘。
四月,长夏插秧,五月,端阳吃粽子。
六月买扇热,七月立秋烧夫子。
八月节满烧饼,九月重阳捉烂籽。
十月天冷穿外套,冬天晒笼子。
腊月里,我四处躲避主人。
节气对联的乐趣
在中国农历中,一年有24个节气。在中国的对联中,节气的主题很精彩,其中一些包含了一个故事。
传说明代有一个学台,在浙江天台山游玩时,在山中一间小屋中过夜。第二天早上,我看到小屋被霜覆盖,心里有所感触,随口唱了第一句对联。
昨晚很冷,初霜的小屋像下了一场小雪。
对联里嵌了三个节气,一下子全了,不着痕迹。一时间变得绝对。直到近代,浙江的赵公培先生才做出底线:
今天是惊涛骇浪,春分一直下雨到清明。
同样的三个节气,非常工整。
另一副对联更有文学性和科学性:
二月的春分和八月的秋分,不长也不短;三年五年没有阴阳之分。
第一部分不仅指出了春分和秋分的月份,而且明确了这两个月份的时间特征,即二月和八月是昼夜均匀的。第二副对联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农历闰年的规律性,其科学性毋庸置疑。
明朝前大臣、后为清朝大臣洪承畴,在“谷雨”之日与人下棋时,打出一副对联,说:
一盘精彩的棋,今天差点忘了谷雨;
为什么两朝领导人在其他年份不明确?
第一部分是洪承畴做的,第二部分是选手做的。意在讽刺洪失义辱,是一语双关,讽刺意味深长。
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这一民俗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