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的春分是12小时10分,昼夜不分。为什么?
春分
春分,古代又称“日中”、“昼夜分”、“仲春月”,每年3月21(20日-22日)左右过节,农历日期不固定,太阳达到0时。据《二十四节气》:“二月中旬,分半,此为九十日之半,故称分。”另一篇《春秋故事·阴阳出入》说:“春分,阴阳也半相,故昼夜既寒又夏。”有《黎明诗易》云:“分割线,黄池相交之点,太阳到此,昼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义,第一,是指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第二,在古代,立春到长夏就是春天,春分正好在春天的三个月之中,春天平分秋色。
中国古代把春分分为三个时期:“一是等待鸟的到来;二、等雷乃发声;第三,等电。”也就是说,春分过后,燕子会从南方飞来,下雨的时候,天空会电闪雷鸣。春分在中国古代历法中的记载是:“春分前三日,太阳进入赤道。”
春分那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昼长夜短。
地球上离赤道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得到的太阳光和热量就越少。一般三四五月北半球是春天,南半球是秋天。
春分节气期间,东亚槽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活动明显增强。从蒙古到东北,经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运动导致冷空气南下,北方多大风扬沙天气。长波槽东移时,由于冷暖气团交汇,会出现持续的阴雨寒冷天气。
春分期间,除了常年冬季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地区外,中国各地的日平均气温都稳定上升到0℃以上。严寒已经过去,气温回升很快,尤其是华北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长江沿线及江南多雨地区同时升至10℃以上,进入明媚春光。在辽阔的土地上,杨柳绿在岸边,飞影草在长,小麦在拔节,油菜在香,桃花是红的,李白在迎春,黄是黄的。华南是一片晚春的景象。根据气候规律,此时江南降水迅速增多,春季进入“桃花泛滥”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降水仍然很少,抵御春旱威胁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
“小麦在春分时升起,每一刻都值一千块钱。”春季少雨的北方地区,要抓紧春灌、节水、拔节施肥,注意防晚霜冻害。华南仍需继续做好排水防涝工作。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区早稻育秧已经开始,初春天气变化频繁。要注意在冷空气到来时浸种催芽,冷空气结束时在晴天播种。群众的经验说,“寒尾暖头,不必愁苗。”根据天气情况,播种后争取3-5个晴天,保证一次播种全部秧苗。春茶已经开始发芽,要及时施速效肥防治病虫害,争取高产优质茶叶。
“二月是春分,种树施肥农田深。”春分也是植树的好机会。古诗中有“牛叫女半夜起,明朝种树是春分”的说法。在炎热的农忙季节,我们要继续用双手绿化祖国的山川,美化我们的环境。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在中国古代,立春、长夏、立秋和立冬被用来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季至日、秋分和冬季至日在每个季节的中间。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地球各地昼夜时间相等。因此,古代的春分、秋分又称为“昼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春分过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在中国中部,有一句农业谚语“春分麦起,时时刻刻值千金”。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持续上升,但一般没有降雨到春分那么快。3月下旬,华南北部平均气温多为13℃至15℃,华南南部多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已被积雪融化,旬平均气温在5℃至10℃左右。华南大部分地区如河谷地带气温最高,平均18℃至20℃。南方除边缘山区外,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也非常适合造林。但春分前后华南地区往往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入侵,气温下降明显,最低可低至5℃。有时一股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日的低温阴雨天气,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一特点,要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及时播种。
春分那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不同的是,北半球是春天,南半球是秋天。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太阳辐射逐渐增加,天气一天天变暖。同时,白天变长,夜晚变短。春分节气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雨水也会增多。
俗话说“春分麦起,肥水应随”。一场春雨暖暖的,春雨过后,我忙着犁地。春季农忙季节即将开始,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忙碌阶段。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期,应加强田间管理。由于气温上升快,需水量比较大,农民要加强蓄水保墒。
春分日期的计算[Y*D+C]-L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两位乘以0.2422加20.646取整数减去闰年数。c值21世纪春分=20.646。
比如1992年春分的日期=[92×. 0.2422+20.646]-[92/4]= 42-23 = 19,3月19就是春分。
例外:2084年的计算结果加上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