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日定律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天文历法,由古人根据天象,结合农事指导制定的。一个节气大概是15天,一个节气分三个点,周期刚好5天,一年的周期是24×3=72 * * 72。“等73天”“再等5天”都是笼统的说法,针对普通人或者不懂天文历法的人。
中国古代历法主要是两种历法的结合,即阳历和阴历。古代阳历不是当今世界通用的公历(公元公历)。我们的祖先使用的阳历主要是干历,需要不断地对天象进行勘测才能制作出来,与天文学同步,比较复杂。由于地球公转速度和岁差、恒星年的存在,太阳在黄道上看起来既不均匀也不相等。
因为天空这些复杂的变化,每个月的节气保存时间都不一样。在每一个朝代,秦田健都专门观察天文测量,计算准确的节气,并制定了日历。所以“现行黄历中有的节气只有14天或16天”,是紫金或国家天文台通过观测天文制定的。
古人认为天有五度,五度,五度之后,数变。气候对应黄道五度,与历法中的天象相合。古人认为农耕要与天气相对应,四时六气三气都取决于天象,所以所谓泛指并不准确。
另一个节气与月亮大小无关,只与阳历或地球公转速度有关。大小月是农历和公历中的概念,是不同的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