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什么场景?

元宵节是我国一年中灯光最明亮的季节,可以算是“火树银花不眠”。“元宵节”是规模最大、节日气氛最浓的习俗。

元宵节燃放彩灯的习俗在隋代以前就有文字记载。据《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

按现代习俗,每逢正月十五晚上,都要玩花灯游戏,请禁止。据说:窃见京师、城池等州,望正月之夜,满街陌生人,与友人聚在一起玩耍,鼓天,燃火把照地。没钱破产,争这一刻。在房间里做一切事情,不问任何问题;男女混居,不分性别。

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人们在街上狂欢,鼓声震天,火光闪闪。人们不惜花钱去比较灯笼的规模和精致。而且,家里所有的人,不分主仆,不分尊卑贵贱,全都打破了界限,所有的隔阂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是打着灯笼的欢歌笑语。

正月十五打灯笼习俗的兴起是在公元550年到580年之间。从这一习俗的时间、地域和内容来看,它的兴起与佛教的传播有关。

《涅槃经》说,如来死后火化,舍利子放在精致的坛子里,放在金床上。佛门弟子一边撒花一边奏乐,绕城每走一步点亮一盏灯,表达对如来的悼念。

但是涅槃经并没有明确记载这些悼念活动是在正月十五举行的。《西域记》中提到的和尚和海关* * *看舍利子发光的习俗,明确写明是正月十五。

这两种习俗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放灯笼的民俗。从地点上看,这种民俗开始流行于洛阳及周边各县。这与北魏、北周提倡佛教,著名禅师达摩、惠科先后在嵩山少林寺讲学有关,因为禅宗开始兴起时,深受百姓欢迎。

从习俗的内容来看,正月十五的灯会打破一切界限,体现了禅宗人人平等、人人有佛性的观点。这种去除一切束缚,打破一切界限的习俗,至今仍挥之不去。民间说“正月十五无大小”是古风遗风。

这一习俗虽然源于佛教和佛教活动,但在这一习俗形成后,其宗教色彩逐渐淡化,成为民众狂欢的节日。

正月十五也叫“上元节”。元宵节在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上元节是道家的表述。为了庆祝道教“上元赐福天王魏紫大帝”在正月十五的诞生,上元节已成为佛教和道教特色的民间节日。

元宵节,最早只有皇宫和官邸在自家房前挂一些灯来炫耀门楣。后来民间有钱人纷纷效仿,灯笼市场也就应运而生了。民间元宵节挂灯笼、赛灯笼、看灯笼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习俗。

明朝的元宵节在北京东边的灯市口。每到宵夜,街道两旁都是城市,从珠宝玉器到生活用品,都有茶馆、酒楼供游客饮酒玩乐。所有的商店都挂着用丝线、烧珠、玉米、麦秸和通草做成的灯笼供人观赏。

清代灯市分城,东四牌楼、地安门最为繁华,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次之,外城为正阳门外大街。这里的店主以糕点店、布店、绸缎店为主,都力求悬挂不同大小、高低、方圆形式的灯笼,有薄纱的、丝绸的、玻璃的、牛角的、西式的。

最后一夜,无论是官员、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上街看灯,形成了空巷之势。

也有临时摊贩出售灯笼,幸运灯笼,愤怒灯笼,以及狮子,狗,羊和兔子等动物形象的纸灯笼,形成了一个灯笼市场。孩子们提着买来的灯笼四处游荡,形成一派灯红酒绿的景象,十分热闹。确切地说:

灯笼市场像一条龙,

双子塔的清晰烟雾报告了主要凶手。

尽管马长虹逆流而上,

胡亮和小月庆祝除夕。

这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