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代表什么意思?
秋天的开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天的开始。斗指西南,太阳到达135经度,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过节。“理”就是开始的意思;“秋”是谷物成熟的意思。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一个阳渐收、阴渐长、阳渐阴的转折点。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炎热的节气,仅次于大夏和小夏。按照节气顺序,立秋之后是夏天,秋天是第二个节气“夏来”(最后一个夏天)。二十四节气包括“三夏”(小夏、大夏、盛夏),在“三夏”中间有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就是夏季(去年夏天)。
“三夏”和“三伏天”都代表炎热潮湿的天气,“三伏天”涉及小夏、大夏、立秋、初夏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夏天的日子更长。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正处于一年的转折点,并趋于减少或下降。从立秋开始,阳气逐渐关闭,一切都被克制住了。立秋、立春、立夏、立冬又称“四立”,也是古代“四季八节”之一。
秋天是谷物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在秋天开始的时候,在古代有祭祀土地神和庆祝丰收的习俗。还有“糊秋肥”“咬秋”等习俗。
物候现象
中国一些古代文学作品把立秋分为三个时期:一是等待凉风;第二,等待白鹿生;三只等待蝉歌唱。这意味着立秋后,刮风时人们会感到凉爽,这时候的风不同于夏天的热空气;然后,早晨的大地上会有雾,秋天感觉阴沉沉的知了也开始歌唱。
实际上,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从立秋到酷暑这段时间还是比较闷热的,这段时间并没有出现凉风露珠、寒蝉鸣等现象。
按照二十四节气的排序,立秋之后还有过夏的节气,“过夏”就是过夏的意思,但是立秋的时候还没有过夏。所谓“热在三伏天”,三伏天涉及小夏、大夏、立秋、初夏四个节气,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天气最闷热的时期。
中国幅员辽阔,虽然各地气候不同,但立秋季节大部分地区的天气仍然非常炎热,白天的阳光仍然强烈;每年三伏天的最后几天是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
中医也称从立秋到秋分这段时间为“长夏”。虽然立秋后天气炎热,但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已经开始变化,万物开始从繁茂走向萧瑟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