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放风筝的起源
“纸风筝”俗称风筝。
端午节的习俗应该是吃粽子,赛龙舟。当然,这个节气,风不是很大,还是可以放风筝的。
放风筝的最佳季节是早春、二月或清明节。宋代周觅在《武林旧事》中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筝,黄昏时分返回。”“风筝”就是风筝的意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宋代苏汉臣的《百子图》中都有生动的放风筝场景。传说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时,韩与韩信攻打未央宫,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地道的距离。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做了风筝,装上竹笛,风就吹了起来(另一说是张用风筝吹笛子)。汉军配合吹笛,唱楚歌,分散了楚军的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清代高定《村居》:草长二月,柳醉春烟。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所以他们忙着乘着东风放风筝。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风筝节”。其中,著名的是中国山东廊坊国际风筝节。2020年。廊坊国际风筝节是从4月20日到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