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知识实用对联

实用对联

对联,可以归为实用对联,应该有两个特点:一是挂的时间短,开药方快而短;第二,对载体的要求可低可高,一般不高。实用对联都是用在人际关系上的。目前社会上常用的对联有三种:喜联、寿联、挽联。

第一节结婚纪念日

婚礼对联,尤其是祝贺婚礼的对联。顾名思义,Jubilee一定是喜气洋洋的,也要写成喜气洋洋。解放前,喜事无论新旧,都时兴送对联。如果借用外面的地方——比如在餐厅敬礼,就得靠挂一副结婚对联来壮声势。解放后新东西都做了,大部分都给了生活用品,适合家用。但是类似的礼物很多,有的还收了二三十个保温瓶的礼物,很难处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追求文化品位,赠送书画、书籍、文具等东西大行其道。其实,在新房里挂几幅对联,可以增添喜庆的气氛。建议有这方面爱好和能力的同志试试。

经过几百年的创作,西联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各种流行对联都有示范对联的记载,以大写字母的形式出现。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切年、月、日、季,尤其是月、季。这是因为一年太宽,一天太窄,只有月和季是适中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楹联中记载的对联大多是农历剪的,在挑选和灵活运用时要将老调改成新词。再者,收官季的时候,最好带上一些影像。这里有一副老对联,祝贺你秋天结婚,供你参考:

酒酿黄花合;

●●○○●●

诗名:红叶同心。

○○○●○○

第二,剪下新婚夫妇的姓氏,最好是名字。我先说一下与姓氏联想和名字联想相关的两点:

一点是把姓切进去(就是偷偷点出来)或者嵌在对联里。这不仅限于婚礼对联,也常用在门联、堂联中,以含蓄的方式向来访者表达居民的姓氏和郡望。据说中国南方的一些小村镇至今还保留着这一古老的传统,所有村镇大门上所刻的门联都含有对其姓氏的典故,对于明眼人来说也算是一种地方特色。姓氏对联,各种对联常编在专文里。还有专门的书,比如顾向阳和何的《中国姓氏对联史评》,挺好挑的,稍加改动就能编成对联。解放后,由于大门口的对联越来越少(尤其是城市),厅堂对联(尤其是个别住户的客厅或书房)和婚礼对联几乎成了割姓的代表对联。让我们以一副古老的对联为例:

把梅花培养成家庭;

○●○○○●●

最初,宋雪是一个仙女。

●○○●●○○

这幅对联把女子姓“林”剪了,用的是宋代林逋“妻梅鹤”的故事。把这个人的姓“赵”去掉,用的代号“宋学道人”。四个后缀组合成“不朽家族”。

还有一点就是男女双方的名字只能嵌在结婚对联里。在中国古代所有的诗词歌赋、楹联、诗词、编钟等文体中,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禁止用一男一女的名字,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当代有些人主张打破这个界限。作者是保守主义者,认为写文章就像在广阔的海洋中航行。为什么一定要撞上礁石?但是当一男一女是配偶,就要双重!从古代骈文和现代诗词开始,对仗要求比较广。只要能调平,尤其是后缀的调平,一般对词义没有要求。

晚花秋色艳;(白化文注:《晚花》黑斑中年续集)

●○●●○○●

欣彦回到了环美的家。

○●○○●●○

卫明和结婚(白化病注:谢第二部续集)

魏明的美,充满了文字和笑声;

●○○○● ●○●●

玉兰承诺成功,伊势宜家。

●○●●○ ○●○○

我们说吴先生是“圣手”,是说写这样的对联容易轻浮或细腻,但吴先生的对联是落落大方的,有老年人的气度。这是天赋与知识的统一,与素养有关,不是一般的联合家庭所能企及的。

第三,从新郎新娘的特征、特点、关系来说。也可以切入自己和这两方的一些联系。这个更宽泛。注意措辞要恰当。还是以老对联为例:

绿色中国强调诗人之笔;

●○○●○○●

红烛学士。

○●○○●●○

"

绣亭群在一起望月;

●●○○○●●

向润静擅长弹钢琴。

○○●●●○○

第一部用了“乌牛传月”的典故,第二部用了“对牛弹琴”的故事。看似无害,也许会伤感情。我们来看对联中的一个例子:

鸳鸯从小就认识;

○○○●○○●

鹦鹉不敢在人前说话。

○●○○●●○

这是聋哑人和表亲结婚的对联。在我们看来,在残疾人大喜的日子,拿残疾人开玩笑,挑别人不爱听的话,真的不合适。这种对联在一些对联书中有时会记为微笑,真的很邪门。初学者一定不能偏信这种东西,更不能模仿。所谓生活中的道德,写作中的美德,写对联中的美德,就是指这几个方面。

第二,不要不经意间把一些忌讳的词语带入对联。例如:

绝世的《义横词》,三岛克星故国归来;

●● ●○○ ○●●○○●●

传家宝《胡艾莲赋》,百花的生日是何心郎。

○○ ●○● ●○○●●○○

第二节守联

生活对联是数量较多的对联,也是喜庆对联的一种,目前仍在小范围使用。

守联的内涵及写作方法

解放前过生日很流行。大约从“三十岁”开始,就要过一辈子了。解放后,毛主席曾提倡不给领导过生日。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庆祝名人和学者的一生一直很流行。整个人生是每十分之一的人生;一些人在星期五做它,但是通常他们不做。纵观近二十年,除了文革及其前后的十年,与解放之初的十年相比,寿联在社会上的应用频率有所增加。但适用范围比解放前窄多了。一个是一般在文化圈,和解放前相比,比如任何一个老太太或者大掌柜过生日都要有几双(尤其是在饭店),这是一个很大的收缩。第二,解放后,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了,从四十岁到七十岁。目前看来,一个人只有到了60岁,才勉强有资格过一辈子。学界的大型公祭生日会,普遍提高到了80岁。这会影响到我们下面要讲的生日对联的内容。

在古代,“70岁是稀罕物”,不仅生日年龄被提前到30岁,而且庆祝时对“寿星”寿命的预期也普遍比现有年龄高出一倍以上。比如一个30岁的人说“古曦”;四十岁,倚八旬(八九十岁);50岁是“百岁,如日本”。解放前,庆祝一个人30岁生日,就是祝他“长命百岁”。还有70年,太长了。现在的生日年龄越来越高,已经突破或者相当于古人的极限了。所以,如果你再次使用古老的生日庆祝短语,不要错了。一位老先生庆祝八十大寿,祝他“老而稀”。这不是十年吗!《北京晚报》报道称,一位90多岁的老先生被祝愿“长命百岁”。老先生大为恼火,说:“这不是说我活不了几年了吗!”这是新的形势,促使我们推陈出新,不忘过去。

而且古代一些特定数字的用法有其特定的含义,我们当代人在使用之前要仔细了解。比如“百年”指人死;“百岁”常用于“长命百岁”,是祝贺孩子出生后某个阶段的成语。还有,在旧社会,生日往往集中在儿孙身上。所谓的“多幸福,多长寿,多男人”,现在看来与计划生育国策不符;第二,老年人的意识早就提高了,不一定会喜欢。很有可能是他们认为自己成绩不高。时移替换,老套的写法不行了。

《联练》、《联谈》、《联集》等书籍中收藏的寿联对联较多。往往通过两种方式收集:一种是按照男生日、女生日、双生日(情侣一起过生日,最好是同龄)和自生日这四大类收集;还有一种是按照时间或者时间,按照节气或者纪念日划分十二个月,有的细化到某一天。或者按照全人生年龄,从20的全人生开始。这两种方法经常混合使用。这些现成的资料可以供我们参考。当然,我们必须灵活变通,化腐朽为神奇,让它为我们所用。

联合评估

下面,举几个选自这类书的例子,稍作解释:

11月11日;

●●●●●●

八千春八千年。

●○○●○○

木叶年轻,百世勋名不过半年;

●●○○ ●●○○○●●

洛阳在看,一切风雨将在中州相会。

●○●● ●○○●●○○

在一些书中,“百年”的意思是“百岁”,“荣誉”的意思是“名声”,“半年”的意思是“半年”,“望虎”的意思是“住在虎居”。谁是对的?读者应该为自己学习。

这里也提到了首联的载体。载体多种多样,同样的要求是尽可能精致。比如纸质书,生日对联最多,白纸和凉纸不允许,也不允许亮黄色。一定要用暖纸,但颜色可以浅一点,避免墨迹。一定要装框,或者镶在长玻璃框里。帛书也有同样的要求。在过去,刺绣对联有时被用来祝愿妇女长寿,特别是那些有地位的老人(老人和妇女都可以长寿),这是费时费力的,在当代中国大陆不应该提倡。字体最好不要用草书。楷书雅俗共赏,行书、隶书、篆书也可以备。

写建议时的注意事项

写生日对联要特别注意禁忌。比如章太炎(林兵)赠送黄侃50岁生日对联:

边巍的三个“必须”现已深入人心;

○○○●○○●

黄绢剪写。

○●○○●●○

根据,第一部分用了孔子的两个典故。《边巍三绝》直接使用了《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载孔子晚年勤学易经;《知命》是《论语》中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的故事,描写黄侃的艰苦奋斗。第二部的《黄绢》用的是《世说新语》的故事。而“黄丝”是一种彩色的丝织物,而是一种“彩色的丝”,可以组合成一个“独特”的字。在这里,中国人的传统禁忌研究恰恰被张老先生忽略了。按照对联法的“连连格”,即上联后缀和下联前缀可以嵌读在一起的方式,那就是“缘分”;前面还有“三个必须”!这不是致命的事情吗?相传黄看到这幅对联,很惊讶,认为是预兆,因此郁郁寡欢,不久就去世了。

关于禁忌,还可以举一个古代口语和文言文不兼容的故事,由此引发问题:

明朝以前,国子监里有孔子,也有官员。每次他们学会了原土造草,都要根据案例认真阅读,有错要上报。刘思明尝到了“王子剃胎寄语”的滋味,其中使用了“常可柯俊”的语言。官持之,求之。黑明曰:“此言‘不愧为长,不愧为王’,真好赞。”这位官员说,“看中文文件比看英文文件好,最忌讳的就是语言。又长又帅几乎没用。”刘奈吓坏了。这位官员可谓深谙流派之人!(《梁青邵仁论两种秋雨寺随笔》卷八,《汉·李源》)

可见,中国古代的禁忌,学问很深,必须多加注意。再举一个例子:最近人们给老前辈祝寿,用的代号是“三绝人推老郑虔”。我不这么认为。“绝”字千万不能出现在生日对联里,哪怕是有意反向使用,都容易出问题,更别说正面提了!老先生如何抵抗别人的推搡?这位同时代的老前辈活了很长时间,这和被贬为汉奸的郑虔是远远不能比的。还有谐音“老挣钱”!

还有一点就是,谨防典故的使用。这种情况时有发生,虽然大作家是不可避免的。这里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袁梅寿的《石以智70岁对联》:

南宫刘一先生;

○○●●○○●

北方三千弟子。

●●○○●●○

“南宫”可以指清代六部大臣,尤其是礼部大臣;也可以指考官,特别是考官。以上几个方面,施一志是合格的。“六一先生”是宋代著名艺术家欧阳修的名字,用于比较。他似乎擅长赞美和祈祷。施一志掌管国子监时,袁枚是一介平民,颇得人心。底线也很有希望。不耐推敲的是,欧阳修活了才66岁,这幅对联太扎实了!相对而言,曾国藩送给欧阳的七十岁寿联要生动得多:

三千年春尚小;

○○●●○○●

六月一日,风神在古代很少见。

●●○○●●○

欧阳赵雄的生日在农历十月,这一天被称为“小阳春”。《汉武故事》、《神农经》等书记载西王母的桃子在三千年中长大,东方朔有三次盗窃记录;桃子等桃子吃了能成仙,等等。因此,中国人用桃来延年益寿。第一副对联用“三千”来赞,用了这些混杂的模糊概念。底线点“古稀罕”,说寿星有六一先生那样的沈峰,目的是偷偷点同姓,不粘,所以高。

还有一点和第一点有相通之处,那就是除非一个非常了解事情根源的老朋友,一个知心的朋友,在写生日联的时候,能为寿翁寿木说些动情的话,最好不要原创。简而言之,守联主要是基于良好的赞美和良好的祈祷。现在,我们以聂少奴先生的生辰对联为例。请注意,这些都是特例。老先生之间是有友谊和包容的,但我们还是少画一只老虎的好:

忍受做对面的贼;(《茅屋被秋风吹破》)

●○●●○●●

但是我感觉唱歌有鬼神。(《醉歌》)

●●○○●●○

这是程先生为纪念聂先生而作的杜甫诗集。反正两位老先生经历过世事沧桑,他们也不在乎!得知后,和作者一样,出了一身冷汗。

它成为一个铅工业已经有一千年了;

●○○●○○●

还是干坤逸布衣。

○●○○●●○

这是俞北山先生(俞)写的一副生日联。挺晦涩的。平反后,很多人又“上”了,聂先生却依旧。表面上看似对聂先生不公,实际上却是歌颂聂先生的孤独。

做作文练习

有人说你讲了这么多,一定能写。把你的成品拿出来给大家看看。作者会向你汇报:我写了几双,却入不了名家的法眼。既然要评,恭敬不如从命,那就拿出几副来出丑吧。

一幅是1990,献给北大中文系老教授、我们的老师林景熙先生(G)八十大寿的生日对联:

海国闻名,唐朝气象昌盛;

●●○○ ●○●●

诗中长寿,青春气。

○○●● ●○○○

○○○●○○●●●

南极老人自有松柏姿态。

○●●○●●○●○

周先生擅长文史。他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副会长,并兼任各种社团的顾问。佛教称佛教著作为内典,其他知识为外典。俗人维摩诘,是一位通晓内外经典的著名佛经学者。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南极老人被认为是传统的寿星。《论语》说:“寒来暑往,方知松柏枯。”比喻一个经历过人间风霜,坚持正道的老人。

第三节挽联

挽联是人际关系的一大部分——娱乐联。娱乐对联中的其他各种连词,总是和喜庆有关,只有挽联是用来悼念和装饰的。

一般来说,对联本身是不会长久存在的。解放前,灵堂一挂,一般七天,有时长达七七四十九天,挽联一副接一副,一直挂着;解放后,灵堂设立时间较短。一般只在遗体告别会或追悼会上悬挂,最多几个小时内取下。按照习俗,挽联要在取灵的时候融化。家里没有理由挂挽联,即使是名人或者著名书法家的杰作也不能幸免。但一些丧主往往在丧事中或丧事后编出“丧志”、“丧记”,其中大量抄录挽联,以此永流传。墓中还刻有一些挽联,是对原作的间接保存。

载体与书法

这就必须在这里先说说挽联的载体。一般挽联都是白纸写的,不用装裱,这样可以临时张贴,事后迅速焚化。所以单从载体来看,真的是“一个书生的人间纸是半张”,属于最广泛的类型。解放前,为了在经济上支持失去亲人的家庭,人们经常送来大块白布来制作挽联或挽联,并用黑色墨水写在上面。挂好后,殡仪馆自己把它染成黑色,用来做衣服的内衬。解放后,布料供应很少,这种做法实际上被取消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取而代之的是黑色或蓝色羊毛,或白色或黄色丝绸的长双片,做成挽联、挽筐,用白纸剪成方字,一字一句别在上面。葬礼结束后,取下来,殡仪馆可以当衣物。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变相送礼,有些阻碍廉政建设,不值得提倡。写这种对联的时候一定要量好布的大小来确定字数,这是最需要注意的。

一般来说,写挽联只能用楷书和墨水笔,部分行书和隶书可以接受,草书、篆书等难以辨认的字体不适合。因为,挽联是写给送葬者和哀悼者看的,应该是以大多数人能看懂为原则。灵堂也不是书法家能露脸的地方。作者学识浅薄。只听说在陈毅元帅的追悼会上,毛主席欣赏的张伯驹先生的挽联是用鸟篆写的(毛主席主要是欣赏这幅对联的内容),没亲眼见过用篆书和草书写的挽联!

写作方法

挽联的书写、载体、书法都是次要的,当然内容是主要的。言归正传:写挽联,首先要瞻前顾后。也就是说,向前看,要对逝者一生的优点、特点或突出贡献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然后才能有一个大概的说法。经过考虑,应该对死者家属的态度有所了解。四处看看是为了清楚了解死者所在单位的态度,然后了解死者亲友的看法,多多益善。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和死者是熟人。不去想,就来写。很容易得罪死者家属和一些活着的人。记住:挽联是为活着的人写的,不是为死去的人写的。表面上是写给死人的,实际上是写给活人的。尤其是代表组织和代笔人写挽联的时候(秘书是最容易分担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的),更需要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当然,挽联不等于逝者的生平事迹,更不可能下定论。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只讲优点和好处,讲的是过五关斩六将。从来不提去麦城。不宜压制太多。一种常见的写作方式是表达一种恰当的评价。以邵洵正先生为例:

从古到高年,最终都要和革命一起用;

○●●○○ ○○●●○○●

学校捐旧技,不作甘家庙。

●○○●● ●●○○●●○

这幅对联在学术界流传了一段时间,至今仍然流行。很多人认为评价是恰当的。

几百年来一直被对联家族所称道的纪昀,完全可以形象地表现出死者的身份:

傣色辽阔,山小;

●●○○●○●

天空萧瑟,繁星沉重。

○○●●●○○

这个联盟必须是宰相,三仙资历的元老,而且是当时皇帝很看重的。

而且双方的公私关系非常明确,有一种悲悼的感觉,纪联:

学术界从来没有和儿子唱和过;

●●●○○ ●●○○○●●

和骨肉做爱,这样死了也能伤心。

○○○●● ●○●●●○○

双方的学术、业务关系、友谊、合作的作品都收录在一副对联里,而如果在优雅中痛苦,赵元任先生可以以刘半农先生的对联为例:

弹了十年双簧,难作无字歌;

●●●○○ ○○○●○○●

几个人弱弱的,教我怎么不去想他。

●○●●● ●●○○●●○

《教我如何想他》为刘老师作词,赵老师作曲,传唱已久。这种联系应该是从这句话中诞生的,这是很好诞生的,其他三个分句也可以与之比较。虽然言语诙谐,却不容易表现出内心的痛苦。这也向后人表明,没有赵先生的水平和当时的悲情心态,不要贸然使用过于戏谑的口语。

孙中山先生的《秋瑾对联》是辛亥革命胜利后令人回味的作品,后被镌刻在绍兴雨亭上。其实属于一种特殊的对联,只是做法和一般对联没什么区别。秋瑾在东京(原名江户)率先参加革命的决心;第二部分:夏夏的牺牲和今天的招魂纪念;

江户康成,多君先赞联;

○●●○○ ○○●●○○●

轩阁留青血,恨我今日招侠女魂。

○○○●● ●●○○●●○

注:这里用“多”字作“君”字的谓语,表示“欣赏”。“多君”是一种意动用法。“多王赞联盟”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觉得你值得赞的是先赞联盟”。龚自珍的《己亥杂史》中有一句“多君郑重问武义”,用法与此处相同。辛亥革命前后的知识分子都熟悉龚的诗。“恨”这个词用的是古代语义,和现代语言中“后悔”的意思接近。《说文解字》:“悔,恨。”诸葛亮《出师表》:“我不要叹息恨于欢和叶琳。”其中“恨”的意思是“悲伤和后悔”。孙中山先生就是用这个思路。

将死者的出生日期与死亡日期、季节和节日联系起来也是一种做法。如妇女史协会先生(林死于4月1955,1):

一生诗意的千寻瀑布;

●○○●○○●

世界的四月天。

●●○○●●○

林死的那个月。

清末北京有一幅关于年轻京剧演员之死的对联,轻佻而不充分,造成当代一些人误以为那幅关于女演员的对联其实是关于男演员的,这也是当时的不良风气。不过,把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联系起来还是挺巧妙的。让我举个例子:

百花齐放前生,五颜六色的花低头;

○●●○○ ●●○○○●●

三月黄昏春回,人间总是令人神往。

○○○●● ○○○●●○○

相传农历二月十五是“花节”,是百花的生日。上面说的死者生日是花节的前一天;下联的死亡日期是农历三月的暗日,也就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大清野史》引用了这句对联,说咸丰帝和北京官员刘梅生* * *爱昆凌周翠琴,所以“人间天堂”各有所指。这要求太高了。我一直不相信这种谣言,觉得是抄袭李世石的谣言。直到清末民初,王克勤、刘和鲜灵芝登上舞台,京才开始流行起来。

写挽联,当然要带出一些哀悼和情怀。有些人眼泪是挤不出来的,或者说是叹不出来的。然后,笔者建议可以采用收集古诗词的方法。古诗既然是诗,总会带点诗意和情感。还有典故,可以用替身花代替,转换到自己这边。你可以一石二鸟。就拿王瑶卿大师捧他的老师陈德林·老夫子联盟来说吧:

一生为师,一生为友;(李商隐《哭泣的刘犇》)

○○○●○○●

自从他们分手以来,他的形体和声音对她来说都是陌生的。(白居易《长恨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