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舒的民间考究与禁忌。
酷暑中的民间考究与禁忌?
1,夏天最忌讳南风。
“夏季偏南风,夏季干旱”和“夏季打雷,夏季破圩”的说法,意思是夏季刮南风,夏季就不下雨,夏季打雷,就会有洪水冲垮圩区,要注意防洪防涝。
江南,农谚云:“小夏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江苏有句话,小暑天忌西南风。农业谚语“小夏日西南风,三车不动”,三车指油罐车、轧棉车、碾米风车,意思是小夏日前后西南风和东南风交汇的机会很多,主年不好,庄稼歉收,风车、轧车、油罐车不动。
2、小夏忌讳坐在木头上
民间还有一句话:“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声明。夏天过后,气温高,湿度大。长时间露天放置的木材,如椅子、凳子等,暴露在雨水中,含有较多水分,表面看起来干燥。但当它在阳光下暴晒,温度升高时,就会向外散发湿气。长期坐在上面会诱发痔疮、风湿病、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要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头上。
3、老年人夏天不要练三伏天。
“冬三九,夏三日”是前人在长期锻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天气寒冷时运动,可以增加身体对寒邪的抵抗力;在炎热的天气里锻炼,可以提高人的抗热能力,使身体更好地适应炎热的自然气候。但对于老年人来说,一味强调“夏季三伏”是不合适的。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低。这种气候条件对人类健康有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达到33℃时,人在安静状态下会出汗,但仍能保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如果此时仍进行体力活动,排汗量会大大增加,导致汗液无法迅速蒸发,人体散热困难,热量在体内积聚,可能使人中暑。此外,高温导致人体盐分流失过多,水盐代谢失衡,出现肌肉痉挛、尿量减少、脉搏加快等“热痉挛”。
老年人器官功能下降,体内水分比年轻人少15%左右,所以抗热能力差,高温天气容易发生中暑。此外,老年人在炎热天气下运动后,容易诱发脑血栓、心肌梗塞等重症。因此,老年人不宜在三伏天锻炼。
暑期农事活动有哪些?
酷暑前后,除东北、西北冬春小麦收割外,农业生产主要忙于田间管理。早稻处于灌浆后期,中稻已经拔节。
夏季节气,棉花已经开始开花结铃,长势最为旺盛。自古以来就有“尽管夏天天气炎热,棉花修剪不能休息”的农业谚语。
早稻和春玉米在夏季节气处于灌浆期,这是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农业活动旨在防止早衰,促进籽粒灌浆,提高千粒重。生产中要注意防止高温催熟和干旱灾害。如遇35℃以上高温或干旱,可采取灌溉措施改善田间小气候,或喷施叶面肥,提高作物抗逆性。中稻和夏玉米处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过渡期,这一时期需水量大。中稻田过早停水不利于有效分蘖形成和幼穗分化,夏玉米可能发生颈旱,严重减产。棉花处于花铃期,晚稻处于苗期,要保持沟渠通畅,防止渍水。此外,夏季良好的天气条件也是害虫防治等野外作业的有利时机。
夏季节气的传统习俗。
1,吃夏羊
“夏吃羊”是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夏季的传统习俗。夏天过后,第三个夏天刚过,秋收之前,忙活了半年的农民会三五户、七八户一组吃夏羊。此时,喝着山泉水长大的小山羊已经吃了几个月的草,已经又嫩又香了。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当地民间流传着“杨一碗汤,不用大夫开。”徐州人爱吃夏羊,无非是当地的一句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大暑之日,江苏徐州人有吃羊肉的习惯,称为“吃羊”。这种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民间流传着“彭城助羊一碗汤,不用大夫开”。徐州人爱吃富阳,无非是当地民歌“六月六接姑娘,做新麦饼羊肉汤”。
2.吃新东西
有很多民间地方都有夏天“吃新东西”的习俗。农民会用新米煮饭,祭拜五谷神和祖先,祈求秋后五谷丰登。然后人们愉快地品尝新酒等等。在一些地方,新收获的小麦经过油炸,然后磨成面粉,加水和糖一起食用。这种吃法,早在汉代就有,唐宋时期更为普遍。唐代医学家苏公说,炒面可以“清热止泻,强大肠”。
在民间,人们在酷暑过后要品尝新米,这是酷暑“吃新”的习俗。盛夏时节,农民会把新收割的稻谷磨成米,然后把新稻谷煮成美味的米饭,以祭拜五谷神和祖先。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新米,尝新酒。据说“吃新东西”就是“吃新东西”,是夏季节后的第一个新的一天。住在城市里的人会在夏天那天买少量的新米和新上市的蔬菜水果,在家里把新米和旧米一起煮。俗话说,也有“夏天吃小米,夏天吃五谷杂粮”的说法。我国地大物博,夏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所以这个时候有当季最美味的食物。
3.快的
湘西苗族的斋戒日是每年酷暑前一天到酷暑后一天。这期间鸡、鸭、鱼、龟、蟹等东西都禁食。都说误食会带来灾难,但是猪牛羊肉还是可以吃的。
4、吃面条
俗话说“大暑在三伏天”,小暑过后就要进入三伏天了。v,意思是躲,所以人们要少出门避暑。在饮食方面,人们会吃清凉的食物来度过炎热的夏天。
当中国小麦产区的小麦收获不足一个月时,满仓家家户户都有小麦。然而,在三伏天,人们无精打采,食欲不振,但饺子是传统食物中满足食欲的佳品。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新白面粉做的面,有“头上包饺子,脸上包年糕,三伏天摊鸡蛋”的说法。在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煮鸡蛋治苦夏,下雨的早上吃鸡蛋,不吃其他食物。据考证,福日吃面条的习俗出现在三国时期。
5、小夏舔牛
在山东临沂,人们每年夏天都有改善牛的饮食的习俗。Furi为奶牛煮麦仁汤。据说牛很强壮,可以不流汗的工作。“春牛鞭,舔韩牛(牛),麦仁汤,舔牛肉饭,舔牛不流汗,熬到六月。”
6、吃莲藕
此外,还有夏天吃莲藕的民俗。清朝咸丰年间,莲藕被指定为皇家贡品。莲藕与“偶”谐音,所以人们用吃莲藕来祝愿婚姻幸福。莲藕和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所以也被视为纯洁高尚人格的象征。莲藕富含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钾和膳食纤维。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的作用,适合夏季食用。鲜莲藕用小火捣碎,切片后加入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助眠的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7、城市冰
冰的性质是冷的,储存着肉、鱼、蛋、水果等。盛夏用冰可以抑制微生物的活动,长时间保持新鲜清洁。但此时不宜多吃,因为冰的性质与此时炎热的气候相反,寒热相遇,最容易导致疾病。食谱上有一句话:“如果夏天用冰,只能隐藏饮食,会让口气变凉,让你无法食用。当时虽快,久则成疾。”女性尤其应该注意不要多吃冰冷的冰块。我们的人民很早就发现了储存冰块的冰。《李周》载:“凌人抓冰,春来治之。”简是一种容器,大约有甄那么大。把冰块放在剑口,把食物储存在剑里,就像现在的冰箱一样,可以冷藏食物。
在没有人造冰之前,常用的冰是窖冰,被无棣人称为凉冰。每当三伏天,有人在街上卖冰,有的还把杨梅、桃子、花红等新鲜水果放在冰里,通常称为冰镇杨梅、冰镇桃子。鲜鱼店用冰来保持鱼的新鲜,称为冰鲜。
8.下棋
象棋,被称为“历史的道路”,是由帝尧教育他的儿子朱丹。围棋和象棋现在被广泛使用。下棋可以训练思维,使人运用巧妙的思维,得心应手,出奇制胜,养成精当审慎,预测时事的习惯。所谓有质量的比赛,都是关于比赛双方的优劣,胜负的奇。所以古人把棋谱附在兵法上,历代的宗师如晋武帝、唐太宗、谢玄、关羽等也都非常喜欢下棋,甚至在军队中也是如此。夏天漫长而无聊,在桐荫下下棋很有意思。局外的人也可以旁观。
9.钓鱼;捕鱼
盛夏凉爽,不适合剧烈运动,适合有享受和滋补作用的活动。在流塘钓鱼。刮风的时候穿裙子是最惬意的休闲情趣。
10,斗画眉
画眉如画,委婉多变,就像Kuzu。男善歌战,人喜多养。把画眉放在高高的笼子里,挂在门廊下,小心翼翼地喂它,很好玩。画眉的声音悠扬,非常动听,可以解闷,增添情趣。在夏天的一天,喂鸟的人各自提着笼子去公园等地,摆好阵势,让画眉互相争斗,以决定胜负。有一首歌谣描述斗画眉的情形:“身如路虎之尾,如竖琴,颈如竹口,如铁钉。加一双牛筋脚,一笼胜九笼。”
11,茉莉
茉莉花像烈日一样,在炎热的夏天绽放。花香浓郁,能祛除污浊之气。在江苏、上海等地,夏季的卖花人往往用细铁丝将莲地茉莉花扎成花球和丝带,供妇女佩戴。苏州虎丘的花农,把茉莉花放在马头筐里,沿街叫卖,叫穿花。女性通常会购买并佩戴。《晋书》上说“人皆有花美”,花美就是现在的茉莉花。盛夏,每天晚上采摘茉莉花,取半杯井水,用东西把花放在杯子上,使之离水一两分钟高,用厚纸封好。第二天就可以穿了,水用来点茶,特别奇妙。
12,养果果儿
郭郭二,本名哥,最早见于《虫豸旧论》。果果儿经常摩擦翅膀发出很大的声音。夏秋之间,大多是孩子养。有一种长得像蛤蜊的昆虫,在花瓶里的花集里凶猛肥硕。京城人叫它烟甲虫,南方人叫它兄弟,喜欢抓来养去。烟蝇吃丝瓜花瓜瓤,声音与促织相似,但比促织更清晰。清露之下,炊烟飞了一夜,声音凄凉酸楚。
在浙江一带,盛夏的时候,大街小巷肩膀上都是蚂蚱,都是用纸箱子或者小竹笼养着。密密麻麻的虫子在尖叫,妇孺听到声音都聚集起来,于是卖鼻涕虫的地方成了热闹的交易场所。
13,萤火虫
萤火虫是益虫,吃各种害虫,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萤火虫有两种,雄性和雌性。雄性有黄色的头和黑色的眼睛,柔软的翅膀和虚线。雌性昆虫没有翅膀,形状像蛆。雄性和雌性昆虫的尾部都有发光装置。呼吸时,空气流入人体内,引起氧化,发出光,非常漂亮。夏季节气时,雌虫在水生植物中产卵,卵也会发光,小萤火虫在夏季前后飞出。
14,景点
夏天的傍晚,夕阳西下,凉风习习,人们或在庭院休息,或在流塘停泊,或在河里划船消暑。中国的著名景点,如苏州的虎丘山塘,南京的秦淮河和后湖,扬州的瘦西湖,芜湖的汤涛,绍兴的东湖,嘉兴的南湖,杭州的西湖,广州的荔枝湾,北京的三海,天津的青龙湖,济南的大明湖,南昌的百花洲,桂林的漓江,昆明的滇池,都为人们提供了夏季消暑的好去处。
《晓书》中有关民俗考究与禁忌的文章:
★2021夏季节气习俗与禁忌
★暑热节气的禁忌与民俗
★暑热的健康知识和禁忌
★小暑习俗及注意事项
★夏季节气习俗及注意事项。
★ 2019夏天的科普小知识,民间风水习俗,健康禁忌。
★小书的民俗和养生知识
★2020年暑假民俗大全
★浅夏的传统美食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