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单介绍一下《王振农书》这本书及其作者。

王振农著作简介

整篇文章介绍

王振农的书完成于1313。全书正文共37集,371条,约1,300字。分为《农桑通集》、《古柏谱》和《农气图》三部分。最后,所附杂记包括《法制客厅》和《制作活字印刷书法》两本书,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

主要内容

王镇农书在中国古代农业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还讨论了北方农业技术和南方农业技术。王镇本人是山东人。曾在安徽、江西两省做过地方官,去过江浙一带。所到之处,他经常深入农村实地观察。所以,无论是关于农耕技术,农具的使用,还是种桑养蚕,农书总是兼顾南北差异,对南北之间的相互交流表示敬意。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南北方的特点,并说:“从北到南,风俗不同,做法也不同。”(《垦荒篇》第四部),几种功能相同、形状不同的农具,常被描述在一起,供人们比较采用,说“今放在一起,使南北知之,酌情用之,不可怠慢。”在养蚕方面,对南北方的养蚕方式进行了选择和描述,并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目的是“择其精巧,写于书中,以为必有功效。”可以说,王镇农书之前的所有综合农书,如《氾胜之书》、《齐·姚敏书》、《农桑·瑶姬》等。,只描述了北方的农业技术,没有谈到南方,没有注意促进南北之间的技术交流。王振农的书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首次对所谓广义的农业生产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提出了中国农业的传统体系。《吕春秋·商农》等四篇,只是先秦时期关于农业政策、土地利用、整地、掌握农时的四篇农业论文。汉代的《氾胜之》一书只剩下三千多字,所以我们看不到全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性农书是《齐姚敏书》,成书于公元6世纪。与王镇的《农书》相比,《齐·姚敏书》包括粮食作物、蔬菜和果树栽培、畜牧业、兽医学、农产品加工和烹饪,最后还包括一些非中国制造的栽培植物。范围可谓十分广泛,但占据较大篇幅的烹饪显然不属于农业生产的范畴。《王镇农书》清楚地表明,广义的农业包括粮食作物、蚕桑业、畜牧业、园艺业、林业和渔业,而《齐姚敏书》中酿酒、腌制、水果加工、烹饪、饼饵、饮糖浆、制糖以及煮胶、制笔等农产品加工的内容都被删除了。从整体上和系统上看,王振农的书也优于《齐·姚敏书》。《齐·姚敏书》中没有明确的概括性概念,只有《耕田》和《采种》两篇文章,主要是关于作物栽培的各种学说,分别孤立地描述各种生产技术。王镇农书中的农桑通公式相当于农业通论。首先,概述了农业、牛耕和蚕业的历史渊源。其次,用“时机”和“地理位置”两篇文章来讨论农业生产的时机和适宜性问题。然后从“开垦”到“收获”分七篇论述了开垦、土壤、耕作、施肥、灌溉、田间管理、收获等农业作业的基本原则和措施。“百谷铺”很像修养论。先把作物分成几个属(类),再把每个属(类)的具体作物一一列出来。虽然分类不科学,不能与现代分类相提并论,但它已有作物分类的雏形,优于《齐·姚敏书》。《农业机械图集》是全书重点,插图306幅,共20集,分20门261目。此外,《农桑通集》、《古柏谱》和《农气图》三部曲之间也相互关照,注重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在讨论各种作物的生产程序时,百谷铺非常注重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农具图册》在介绍农具在生产中的历史形态、作用和功效时,往往涉及《农桑通记》和《古柏谱》。同时根据南北方地区和条件的不同,分别对待。既照顾一般,又重视特殊。将农具列为综合性整农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王镇的农书,这也是该书的一大特色。中国传统农具在宋元时期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种类齐全,造型多样。到了宋代,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农具书籍,如曾志进所著的《农具手册》三卷本,其后又有两卷本。可惜,这本书已经死了。王镇农业书籍中的农业仪器图集数量之多前所未有。《氾胜之》中提到的农具只有10多种,《齐姚敏书》中提到的农具只有30多种,而《农具图册》中却有100多种,306张图纸。在做这部分工作时,王镇花费了最多的精力,不仅收集和生动地描述了当时流行的农具,还绘制了考证后古代已经失传的农具复原图。比如西晋时期(265-316)刘创造的“磨房”,巧妙独特。用一头牛拉,可以“转八个磨坊的重量”。(杵臼门农业仪器图集)可惜,它已经失传很久了。经过查找资料,王镇恢复了它,并命名为“联墨”。东汉杜甫的诗(?-38年)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炼铁。到了元朝,法制已经不可考,王镇也多方寻找恢复和发展。在古代,水排是用皮吹的,但王镇复原画的水排已经是用木扇(简易风箱)吹的了。王镇对轮轴特别感兴趣。在“杵臼门”、“灌溉门”、“利用门”中,集中了57种与轮轴有关的生产工具。在此基础上,他自己创作了《水缸》和《水车三事》。其中“水车三物”最为巧妙,具有磨、磨、磨三种功能。《农业工具图册》展示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杰出成就。之后的农书及其他书籍中与农业相关的插图,如《三才图》、《农政全书》、《古今图书集成》、《计时通考》等,基本都源于这本书。《时政活法图》和《全国农业形势图》也是王镇农书的第一部作品。背图原图已遗失,无法得知其原貌。现在书上看到的是后人画的。《计时指活法图》是对历法和计时的简明概括。该图用一个同轴的八极转盘从里到外表示方向、天干、地支、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个季节以及每个物候所表示的农业活动。将星辰、季节、物候、农业生产程序灵活紧凑地结合起来。这种“农家月令”用一个小图概括了主要内容,清晰明了,经济实惠,使用方便。这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好主意。在王振农一书的附录中,《制作活字印书法》是王镇用工匠雕刻的三万多种木制活字和王镇发明的一种轮转排字盘,尝试印刷《旌德县志》的成功方法和经验的总结,可以减轻排字工人的疲劳,提高效率。虽然与农业生产无关,但对印刷排版技术是一大贡献。

作者简介

王镇(1271年-1368)元朝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家和农业机械家。在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任尹,在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任尹。他在当官期间,生活俭朴,捐钱给当地学校,造桥修路,布施医药,为两地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当时人们好评如潮,称赞他“有为民造福”。王镇和中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继承了“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认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抓农业生产。与同时代的戴撰写的《王伯山农书序》说,在旌德、永丰工作时,在说服农民方面卓有成效,成绩显著。采取的方法是规定农民每年要种几棵桑树;对大麻、苎麻、谷类、谷子、荞麦等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给予指导;他还画出了“钱、铲、铲、耙、曲”等各种农具的图画,供老百姓临摹试用。他还“身先士卒”、“身先士卒”。最后,王镇将自己在教人种田、种养牲畜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与前人搜集的相关著作和资料一起,编成了《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