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传统文化年”主题社会实践报告800字

1.“中国年文化”主题调查报告2。从腊月初开始,中国最传统的节日春节一天天临近。从腊月初八到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春节。3.关键词:1什么是春节2“腊八”——腊月初八3“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除夕——大年三十五春节——正月六元宵节——正月十五、七拜年4。前言:一个集祈福、欢庆、娱乐为一体的盛大年度节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如今,除了祭祀神灵和祖先等活动外,该节日的主要习俗得到了良好的继承和发展。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中国人的生活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形成了深厚而独特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加,对亲情、友情、和谐、幸福的渴望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凝聚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愿团圆、平安繁荣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推动中华文化持久不断发展壮大。5.正文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的春节是指从腊祭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到正月十五的祭祀仪式,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殷商始末的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活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辞旧迎新、迎接新年、祈求丰收。活动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腊月初八,我们通常称它为腊八。在这一天,我们会吃腊八饭。所谓腊八饭,就是把几种杂粮一起煮成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腊八粥的品种和花样也越来越多样。关于人们为什么要喝腊八粥,也有很多传说。有人说过,有人一直在苦苦思索,什么都没吃就后悔,不就是吸取教训吗;也有人说,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为了不忘记过去的艰难经历,教育后人。但无论哪种传说,都表达了不忘祖先勤劳美德,希望神灵带来好年景的美好愿望。腊月二十三,庆祝“小年”,民间称之为“赐造”。每年腊月,家家户户都会“请”来“厨王老爷”,有人称之为“厨典”。上面是“灶神”的画像,下面是24节气列表。是厨王老爷上天见玉皇大帝的日子。“天道说好,下界安”,所以厨王老爷临走的时候要送他糖果,让他以后说好话,保佑一家人来年丰衣足食。"厨房大王真名叫张,每年都要喝一碗汤面."在这一天,人们会放鞭炮,吃面汤(面条)和一些地方吃饺子。吃之前要祭祀,摆好祭祀桌。祭祀桌上摆满了放在小盘子里的糖果、水果和其他供品。吃饭的时候,厨房院子上的厨王老主人被砍断烧了,剩下的厨坞(二十四节气表)贴在厨台上。从厨房辞职的那一天,我们要打扫卫生,用绳子把新买的扫帚绑在一根长棍子上,把房子的棱角清理掉旧布,让厨神向天报告这个房子的干净程度,以祈求衰落。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有些人会在大门前挂两个红灯笼,有些人会在除夕夜把灯笼挂在院子里的树上,点亮通宵的长明灯。红灯笼真的给这个欢乐的节日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有些人在除夕夜不仅贴春联和祝福,还贴萝卜钱(也叫门钱),即在每家每户的门楣和窗户上贴上萝卜钱,有些人在每件事上都附上美好的祝愿,财运亨通。到了年三十下午,女人们买了饺子,买了粮食,男人们也拿着供品,粮食响到了祖先的坟前,邀请他们回家过年。年夜饭吃的饺子,馅是肉。伴随着爆竹声,胖乎乎的饺子也端上了餐桌。有的人会洗钢跳,一般放十,象征完美;十颗泡过的枣象征着甜蜜;将年糕切成十小份,象征步步登高,包在饺子里。除夕夜吃钱,预示来年财运亨通;吃枣的家庭幸福、甜蜜、美好;吃饼事业有成,新的一年将蒸蒸日上,步步高升。当然,这些都是人们美好的理想和追求。然后是守年,熬夜迎接新年的到来,也叫除夕守年,俗名“忍年”。通宵守夜象征着赶走所有邪恶的瘟疫和疾病,期待新的一年好运。除夕夜,会举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和祈福活动。在院子里,将提供桌子,供香案和燃烧高香。堆放的金元宝会装满篮子。快十二点的时候,他们会被带到院子里烧掉。此时,早已挂好的长长的鞭炮声也已点燃,四面八方都会传来鞭炮声、万家灯火和欢声笑语。一大家子,老老少少,大家都缺。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围坐在一起,聊天,看电视,吃瓜子,房间里一片和谐欢乐。家家都吃了团圆饭,大家互相问好,拜年。老人们兴高采烈地把早已准备好的崭新压岁钱装进了孙子们的口袋,孩子们幸福地依偎在老人的怀里。大人们拿出给老人买的喜庆唐装给他穿上。多么美好的一幅天伦之乐的画面。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一些地方,庆祝新年不再那么早了。有的人四五点就早起,有的人六七点就过年。一切以当地风俗为主。大年初一,黎明时分,成群结队的人穿着崭新的衣服开始拜访家人,互相问候新年。首先是自己家的一个祖宗,走过去在旁边打招呼。那些平时太忙而不能来串门的人,也借此机会拜访老邻居,看望老朋友。他们所到之处,到处都是欢笑和祝福。现在信息发达,不管相隔多远,一个电话,一条短信拜年,祝你好运,你也会乐在其中!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人们吃元宵,庆祝团圆。春节期间的节庆活动也会在这一天达到高潮。元宵节,也叫“灯节”,是元宵节之夜。大街小巷都挂满了灯笼。人们点燃10,000个灯笼,带他们的亲戚和朋友去逛花市,燃放烟花,在灯谜中载歌载舞庆祝元宵节。就这样,人们在美好、幸福、团圆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节。春节的一个重要活动是在新朋友和朋友的家里和邻居那里祝贺新年,以前被称为新年问候。在中国,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在古代,拜年和拜年是有区别的:拜年是敲长辈;新年是同龄人相互祝贺的时候。现在,一些组织、团体、企业和学校聚在一起互相祝贺,这被称为“群体崇拜”。拜年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是人们辞旧迎新,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在古代,“拜年”一词的原意是给老人拜年,包括给老人磕头,祝贺新年快乐,问候老人的生活。如遇同辈亲友,也要敬礼祝贺。新年问候通常从家里开始。初一早上,晚辈起床后要先给长辈拜年,祝他们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拜完后,要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向家中长辈拜年后,人们外出见面也要笑脸相迎,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语,邻里或亲友之间也相互拜年或请喝酒娱乐。在古代,如果邻居的亲戚朋友太多,就很难走遍整个房子。叫“飞邮”,让仆人拿着名片去拜年。每家门前都放了一个红纸袋,上面写着“符节”二字,这就是飞邮的目的。为了运气好。到目前为止,春节赠送贺年卡和新年贺卡是这种古老的交换飞卡的遗产。上流社会的文人有用名帖互致问候的习俗。当时的士大夫朋友圈很广,要到处拜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因此,一些关系不密切的朋友没有亲自去,而是派仆人拿了一张用梅花信纸剪成的卡片,两寸宽,三寸长,上面写着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和祝贺的话。在明朝,人们拜访而不是拜年。明代杰出的画家、诗人文徵明在《过年》一诗中描述:“不相见,而要谈,名篇满盖;我也朝人扔几张纸,世道厌简,不嫌空。”这里所说的“名刺”和“名卜”就是今天贺年卡的由来。贺年卡是用来联系感情、互致问候的,方便实用,至今仍流行。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也在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形式。如今,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礼仪电报和电话拜年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给“红包”是中国人在新年的习俗。中国人喜欢红色,因为它象征着活力、幸福和好运。给未成年的小三发红包,就是给他们带去祝福和好运。红包里的钱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开心,它的主要意义在红纸里,因为它象征着好运。所以,当着发红包的长辈的面拆红包是不礼貌的。春节拜年时,长辈要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都说压岁钱可以镇邪,因为“老”和“贵”谐音,晚辈可以用压岁钱平安度过一年。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把彩色的绳子穿成龙的形状,放在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就是父母把分发给孩子的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岁钱可以在晚辈拜年后当众给,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熟睡时,由父母放在孩子的枕头下。民间认为,给孩子压岁钱,当邪灵或“年”伤害儿童时,儿童可以用这些钱贿赂他们,将邪恶转化为好运。阿清吴曼云《压岁钱》诗中说:“百元彩线长,再从枕上收,论鞭炮价,使焦耳忙了一夜。”从这个角度来说,压岁钱是扎在孩子心里的,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过节需要的东西。现在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依然盛行,金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大多是孩子们用来买书和学习用品的,新的时尚赋予了压岁钱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