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太原海关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习俗让节日代代相传,节日让生活多姿多彩。以前太原每个月都有节日,最隆重、最热闹、最有风情的是过年。旧历年正月初一,民间称之为农历新年,与公历元旦不同,后来称之为中国新年。旧社会,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忙着准备过年,气氛一天比一天浓。王民二十三日、二十四日是大扫除的日子,俗称“胡大扫除日”。自此,全年的准备工作达到了高潮。太原曾经有句谚语:“磨豆腐脑二十五,干活二十六,赶集二十七,糊二十八,酒二十九,饺子三十。”(贴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我每天都有事情做,每天都有计划。一直忙到大年三十下午,然后再打扫室外,也就是整点开始领新衣新帽,包饺子,准备香、灯等物品迎接神灵。

除夕夜,家家户户彻夜不眠,俗称“啃老”。公鸡一叫,就开始烧香、点灯、摆供品、放烟花、接神祭祖,然后一家人互相拜年。孩子们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他们压岁钱以求好运。按照传统习俗,我们应该在太阳出来之前吃早饭。吃完早饭,出门拜年,亲戚们去教堂,不情愿的人在路上相遇,鞠躬,互道吉言,无非是“祝贺新年”、“恭喜发财”、“新年好”。在中国新年期间,商人的家庭是向财神献祭最虔诚的。清末以前,每年的3月15日和7月22日是祭祀财神的日子。民国以后,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在钱堆里、钱柜里或专门的神龛里供奉祭品,为鸡鸭猪羊烧香烧枪。先祭祀财神,再去有生意往来的商家家里拜年。

老春节拖了很久,一直拖到25号天藏节之后。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破五”。俗话说“破五不出门”。农历六月初六,出行方便,居民要到农历六月初六开市才走亲戚。农历七月初七是俗称的“人节”。俗话说,晴天有利于人口繁衍。农历八月初八晚上过后,他们祭祀星神,在院子里点燃象征北斗七星的七盏灯,在北方祭拜,以求获得一个好年景。第十天俗称“十不动天”,相传是老鼠结婚的日子。从13日到16日,人们庆祝元宵节。几天之内,夜晚灯火辉煌,小区里燃放秧歌,热闹非凡,俗称“元宵节”。二十就是俗称的“小加仓”,二十五就是“老加仓”。东西米市设了仓官的位置,人去祭祀,擦出火花。天藏节过后,春节期间的热闹结束了。与城市相比,郊区的农民过年有着不同的风格。在晋阳一带,除夕夜要生一堆大火,门上一捆草和柏叶。旺火用木炭块垒成塔,午夜钟声响起,点燃旺火,照亮全村,象征“旺火”生活。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有吃煮南瓜的习俗。叫做“吃瓜”年底与小米同煮,放入碗中祭祖,俗称“隔年捞米”。初五扫院子,清理垃圾,俗称“扫穷”。

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除夕夜,祖先的神像都挂起来了,宗族里每家每户都要送供品。当时内生男孩家一只鸡,女孩家一壶酒。第三天早上全家人聚在一起祭祖,晚辈给长辈磕头,俗称“数代”,然后聚在一起吃供品。下午送神到村口,面向祖先,烧香磕头,放鞭炮,俗称“送神”。“隔年钓鱼”的习俗与晋阳不同。年底煮半碗小米生活用,碗中放一个核桃争夺早君宝座。直到二月初二才倒出来晒干,拌在粪里。俗话说,能虫则虫。正月初五是“送穷日”。第四天下午打扫室内庭院,第五天黎明把脏的人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显摆穷人。这一天的食物是蒸燕麦粉或馒头,俗称“蒸馏穷人的气体”在第一个月的第10天清晨,在院子里,提供莜麦面粉制成的粮食状的食物,燃烧香和纸,燃放鞭炮,祈祷天地获得丰收。有些地方需要每粒称一部分,用纸包好,同时提供给医院。供给之后,说如果某种粮食的量增加了,就说每年的收成最好。这种习俗俗称“收种”或“抢种”。正月十五,除了元宵节,还有送瘟神的习俗。五道寺或十字路口的村落,给瘟神立牌位,放火烧塔,提供油面馒头。活动开始时,敲锣打鼓,提着一筐筐粮食挨家挨户地收一把,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或棉絮,按户数剪成纸人,放在瘟神的牌位前。下午把牌位和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用火焚烧,表示瘟疫送走,人畜平安,百病不生。农历正月二十五,按习俗用米粉或软米粉揉成若干盏,形状为粮仓、粮仓和各种畜禽,里面包熟红枣和豆类,灯芯用细稻秆包棉花制成。晚上把灯灌满油,把仓灯放在储粮处,把牛灯放在牛棚窗台上,把鸡灯放在炕上,把狗灯放在门上,把猫灯放在墙角等。,然后一个一个点亮。管沧大叔的灯高五寸,戴着一顶红色流苏的帽子,左手拿着簸箕,右手提着水桶,骑着一匹马,身上带着几个口袋。把灯放在碗里,浮在水缸里。当你释放它时,你应该读:“管沧爷爷喝马,并携带金钱和粮食(或麻子和黑豆)。麻子炒油,黑豆喂牛。”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清徐县的习俗是在新年之前准备一个祭祀“枣山”(用面条和枣蒸)。灶神给糯米粉做的供品呈长方形,分为十二格(闰月加一格),每格种一颗枣,俗称“粮根”。另一个供品是一锅小米粥,上面放着一个柿子和大枣,俗称“隔年捞米”。食物充足的房子还提供羊、猪头、水果、核桃、柿子、油面(用面条炒)和粘性食物。在一月一日迎接上帝与其他地方不同。按照宪法中记载的西神方位,用柏叶和石炭纪挑一根长杆,立在屋前。同时用红纸贴在新扫帚上,放在房子上。在供奉神灵的房屋前,石炭纪上贴上红纸条,两石炭纪之间夹上百捆香,俗称“嫩香”,以示对一切吉祥神灵的尊重。元宵节的文化活动从正月十四开始。村寨踩高跷、跑旱船、推花车、舞龙灯、堆塔火、荡秋千、游九曲。一些大的村镇还出现了背棍、铁棍、桌棍、抬亭子,在大街小巷上演各种戏曲人物的故事,制作精美,装饰华丽,舞技优美。

不仅是城市和乡村,寺庙在新年期间也非常热闹。晋祠里的庙宇都开在五更门口,挂灯笼,烧俸禄,迎神,设饼梨为祭。在春节的旧时代,太原还有许多习俗故事,这些故事显示了当时人们忙碌、复杂和迷信的心态。

大同有一个繁荣的春节。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必然与当地人民的衣食住行有着各种联系。所以煤的作用早在古代就已经渗透到风俗民情中,生火旺是当地的习俗。春节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在庭院前用大块的煤建一座塔,称为旺火,以求吉祥,祝贺一年到头的兴旺。里面放了柴火,上面写了一个大大的红纸条“精神冲天”。午夜,鞭炮齐鸣时,点燃旺火。点燃后,火焰从无数小孔中喷出,宛如一幅漂浮的画面,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小孩聚成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会来取暖,以求“一飞冲天”。孩子们也可以在街上走来走去,观察评论火的大小,谁的火大谁的旺,谁的精神就强。正如清代《大同县志》所言:“大年初一,家家砍柴垒垒,状如小浮图。”及时送过来,叫旺火,是省城达达火的意思。

如今,红火的习俗在大同又发展起来了。不仅过年期间,平日婚丧嫁娶或重大节日期间也有,有的是冬天出生取暖;有些人在夏天很幸运。如果说王火规模宏大,造型精美,那么怀仁王火应该是最重要的。它有四个特点:一是选煤优良。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用机械或人工挖出来,再仔细切成整齐的方块;第二,造型美观。必须聘请高明大师,把旺火打造成一个底小肚大、上有顶、内空的花瓶。只有这样才能烧的彻底,不至于旺火崩。三是逐年递增。为了达到年复一年比年好的比喻,要求在生火的时候,每年都要高于上一年。具体涨幅大小取决于车主的预期。第四,规模巨大。怀仁县的大街小巷每年都会建起五六十个巨大的火堆,其中最大的一个火堆由80吨煤制成,高达30英尺。可谓规模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