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新年有几个节日?所有这些?谢谢大神,帮帮我。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公职人员放假三天,民间欢乐持续半个月。严格来说,春节从大年初一零点开始,但在此之前的几天内,节日的气氛已经笼罩了千家万户。大多数人忙着做包子,蒸年糕,寓意“年年高”;增加新的碗和筷子意味着增加人口;打扫庭院,买新衣服,以示辞旧迎新;买鱼买肉象征一年有余;有许多农民磨浆做豆腐,他们用谐音“杜甫”希望家庭幸福。但在旧社会,穷人大多在此时逃债,俗称“躲年”,有“过年如过关”之说。这一天,凌晨放鞭炮,家家户户尽可能用三棵生菜(鸡和鱼)来祭拜天地之神,迎接财神和西神,以求发财。天亮前,全家人吃饺子,饺子里大多是素馅。饺子想煮得多,肯定是绰绰有余,意为有余。吃饺子时,饺子里包着糖、花生、铜钱、红枣、栗子等东西,表示吃的人有福了。天亮后,晚辈开始给长辈拜年。在过去,他们不得不低头。现在他们通常只是打个招呼。长辈们准备糖果,把“压岁钱”交给年幼的孩子们,希望年幼的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事。同时,邻居们会互相拜访拜年,主人都会用岩茶、糖果、瓜子和花生招待他们。近年来,“群体崇拜”在政府组织中开始流行。新年祝福经久不衰。初一有很多禁忌。我不扫地,不打水,不动针,不动剪刀,吃东西不烧不烙,不吃肉求好运。走亲访友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应该带些礼物。顺序一般是“初二初二初三初四初五”,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朋友和亲戚互相款待,祝贺新的幸福。初五末日正月初五,也叫“五马节”。在这一天,它不被焚烧,也不被烙上印记。一般午饭多是饺子。这一天也被称为“破五”。从这一天起,人们开始谋生,大多数商店在这一天开门营业,为的是打开市场。人民节是第一个月的第七天。在过去,中国的居民在这一天吃各种野菜做成的小豆腐。子川在这一天吃小豆腐,一边吃,一边用筷子或细竹签(刀)勾角,同时念“竹签,竹签,十鼠九盲,脑浆成豆腐渣”。据说吃小豆腐象征吃老鼠脑,反映了人们强烈的除鼠害的愿望。现在,许多人不庆祝这个节日。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看灯,所以也叫“灯节”。一般从正月十四到十六,市、区的主要街道亮三夜。据民间传说,元宵灯都是吉祥的灯,可以辟邪,可以治百病。所以人们经常举着灯看对方的脸,看房子内外的每一个角落。元宵节期间,夜幕降临,城市里灯火辉煌。到时候全城出动,看灯的人如潮水般流。伴随着看花灯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杂耍:秧歌、舞龙、跑狮、踩高跷、划旱船、扮演核心角色、走街串巷,被百姓称为“戏”和“元宵节”。近年来,元宵节是前所未有的。除了展示传统的宫灯、纸灯笼,各种机械化、自动化的彩灯也比以前更加生动抢眼。在元宵节,城市和农村的人们都有吃“元宵”的习惯,即它由糯米粉和糖,绿色和红色的丝绸制成,看起来像一个球,象征着家人团聚。二月二又叫“春龙节”,有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在旧社会,农村的许多家庭都有“囤粮”的习俗,通常由户主在这一天的早上玩,即在院子里将草木灰铺成一圈,称为囤粮,中间放一点粮食,祈求丰收。这一天,煤矿工人没有下井,并邀请他们在山野喝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习俗已被废除。现在比较流行炒蝎子豆。据说吃了蝎豆后,一年内不会被蝎子蛰。蝎子豆一般用黄豆炒,有的裹糖面,有的泡盐水,香脆可口。然后用蝎子豆炒面条。此外,现在还加入了瓜子和爆米花,这是炒蝎子豆习俗的新发展。寒食,清明是在冬季至日后105天叫寒食,而清明是在春分后15天。冷食:这一天禁止生火和冷食。史书记载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绵山烧介子推,晋文公下令修火封禁。此时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是郊游的好日子。徒步旅行、放风筝和荡秋千等旧习俗现在很少见了。新中国成立后,扫墓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扫墓、添土的民俗也很多。在这一天,机构、学校等组织。在烈士陵园组织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清明节,人们有吃煮鸡蛋的习惯。据说清明吃鸡蛋眼睛明亮。博山农民还会在清明节煮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以此奖励它们一年的辛勤劳动,称为“稻牛”。有句话叫“一千个打,一万个骂,清明一碗饭”。这一天,所有的牛都不准干活,不准打骂。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人们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粽子,并在门上贴上艾草和桃枝来辟邪。儿童手脚上有五色线,称系命线,脖子上挂长命锁,意为“长命百岁”,手掌、脚底、头部涂有雄黄,以避病人。妇女和儿童在胸前佩戴香囊,用花布缝制,里面装有多种中草药。据说它们可以驱走瘟疫,避邪。这种习俗已逐渐废除,但吃粽子之风依然存在。农历五月十三日,民间传说是关大师磨刀的日子。博山、淄川有“五月十三日,关大师磨刀霍霍,杀了许三”之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会下雨。在过去,通常在这一天举行祈雨仪式,但现在不再是这个节日了。在农历六月初一,农村地区经常用新小麦磨面包和饺子或卷“面”来祭祖,以感谢上帝保佑夏收。桓台居民在这一天祭奠祖先,是为了让祖先看到后人的劳动成果,“趁早”。天日,农历六月初六,也被称为衣服日。过去,人们习惯在这一天拿出衣服和书籍晾干,这被称为“晒龙袍”。据说这一天晒干的东西是没有虫子的。这一天,群众还有吃“炒面”的习俗,即将新麦炒熟磨成面粉,用水和红糖调和,俗称“吃炒面”。据说吃一个夏天可以解暑不拉肚子。夏季至日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这一天多吃冷面。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相会的夜晚。以前有很多姑娘深夜摆香案向织女讨巧,现在基本都废了。中秋节在农历七月十五,也被称为“鬼节”。旧社会有“先邀家来”的习俗。他们大多数人晚上在家祭拜祖先。与此同时,他们拔出了一株谷物(高粱、小米、大豆、芝麻和小米)放在大厅前面。祭祀结束后,他们将“之前的家庭”送走,并将谷物放在大门上,这意味着祈求丰收。淄川以五谷为马,好让祖宗骑回去。如今“拔五谷”之风已废,但祖先崇拜依然存在。农历八月初一,天医日,纪念黄帝和齐伯。旧时有采集露水做眼药胶囊和艾灸的习俗。有的老太太天不亮就去地里采草尖上的露珠,中午用细墨磨成汁,再用筷子沾孩子们的心和周围,称为“点白冰”。民国26年《博山县志》载:“八月出花,洗目,谓除风热,澄明提高。还有,用墨水摸小孩的腹部,表示可以去腹部。”现在这个习俗已经废除了。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大家都希望人和月一样,回省亲的妇女都要回婆家过年,所以也叫“团圆节”,是民间普遍庆祝的重大节日。节日前,亲朋好友互赠月饼、水果等礼物,是“追节”(指结婚后男女借节送礼的习俗)这一古老习俗的演变。民国时期的《淄川县志》中有记载“八月庆中秋,和...婚姻家庭给瓜饼是一件及时的事情”。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亲朋好友送的礼物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过去,在中秋节晚上,人们有拜月赏月的习俗。在庭院里,他们为月亮设香案,供奉供品,称为“祭月”。祭拜后,他们分享食物,享受家宴赏月,这被称为“满月”,以显示家庭团聚。现在,各家各户准备更多的盛宴来庆祝。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被称为重阳,因为古人认为九是阳的数字。在过去,大多数文人在这一天爬山饮酒或赏菊并作诗,许多人举行庙会。在这一天,有一个习俗,给予蛋糕,以追求节日。民国《淄川县志》载“重阳节,登高饮酒,做枣糕相喂”。近年来,野外登山和赶庙会越来越流行。10月1日,农历十月初一,是人们祭奠祖先的传统日子,在秋季常与丰收一起祭奠,意在报告祖先已全面丰收。这一天,除了烧纸,还会用彩纸剪成一件外套和帽子,在墓前焚烧。有句话叫“十月一日,墓烧寒衣”,意思是先人带了冬衣。桓台大部分居民用“炸馅”祭祖。除了祭奠祖先,子川还在傍晚时分前往野路口,为没有后代的死者献祭,并增添“御寒衣物”。作为冬季至日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吃更多的饺子,这被称为“冬季至日饺子夏季至日面条”。据说吃饺子是怕冻掉耳朵,与“饺子”和“橡皮耳朵”谐音。腊月初八腊八,日本人常以米、豆、枣、花生等煮成“腊八粥”。据说吃了能增加幸福感。近年来,腌制“腊八蒜”得到推广,即大蒜用醋腌制,这是春节吃饺子的调料。这时候大蒜吃起来微酸,醋吃起来微辣,非常好吃。腊月二十三,民间俗称“小年”,据说是送厨子上天说事的日子,所以也叫“小年”。农民们常把谷草、黄豆放在灶台前,表示要把马喂给灶台,让灶台能骑上天,一路顺风。灶王爷就像是献上了拌面和蜜瓜(蜜瓜的意思是粘在灶王爷的嘴上,防止他在天上说坏话),还念叨着“天公说好话,回宫求好运,少说是非,多带五谷”。供奉后,我会把灶君的雕像撕下来,用纸钱和稻草烧掉,意思是把灶君送上天。要到春节,灶王爷的雕像才会重新贴上来。淄川还有辞官后占卜厨房的习俗,即悄悄出门听人说话,以为是古镜听遗,在《聊斋志异》中有详细记载。现在风停了,吃杂面和蜜瓜的习俗依然存在,同时家家户户都开始置办年货。大多数外出的人在这一天回家。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也被称为“旧岁”,意味着摆脱旧布,使新的。旧时有在大门口贴“门神”,中堂贴“财神”的习俗。现在,大多数家庭贴春联,挂年画,剪贴红色窗花。晚上各家都举行祭祖仪式,邀请“家门前”回家过年,然后派“家门前”在门外烧香烧纸。回拜时,一定要把门塞放在门前,防止鬼魂回拜。晚上,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点灯,通宵不睡,称为“守岁”。现在大部分都挂电灯。包饺子,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意味着来年全家和睦幸福。除夕零点,家家户户燃放鞭炮,辞旧迎新。近年来,除夕更是热闹非凡,鞭炮齐鸣满天,央视的春节文艺晚会给家家户户带来了欢乐和笑声。一家人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倒壶斟酒,喜迎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