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提倡忠君爱国的士大夫大多没有气节?
明初文人官员有操守,但明末官僚越来越腐败,官员只知道为私利组党,失去了操守。接下来,让我们仔细看看。
明朝初年,涌现出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员。靖南之战爆发后,朱允炆战败,他身边的大多数官员都很正直。比如方孝孺宁罚北十家不投降,铁铉当年行刑时不下跪,黄子澄罚九家。嘉靖帝上台时的“礼仪大辩论”,200多名官员跪在左顺门外痛哭流涕,希望皇帝回心转意。这都是正直。于谦通过挤开人群阻止都城南迁来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也是正直。所以在明朝刚刚建立,政治清明的时候,面对外敌的入侵,整个朝廷的官员都是有气节的,也有很多气节的人。这些人物往往成为中国历代官员的榜样。
但是明末出现了严嵩这样的奸臣,破坏了整个朝廷的风气。有像魏忠贤、鲍锋和刘瑾这样的大太监。朝廷都是任人唯亲,勾心斗角。真正做实事的人少了,官员可以没有诚信。到明朝末年,清军南下,江阴十万长老与二十四万清军作战,死伤七万多人。面对外敌入侵,这种忠君爱国也是气节。
因此,官员是否具有操守,与帝国环境和外患密切相关。明初,尤其是靖南之战,为了维护正统,出现了许多正直的文官。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很多有权有势的大臣和宦官。明朝末年,面对外敌入侵,明朝的文人和百姓重新找回了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