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龙抬头是什么意思?二月二日龙抬头是什么意思?

龙抬头(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这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是为了表示对龙的尊敬,祈求下雨,让上帝保佑丰收。

历史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青龙节的由来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魂过后,大地复苏,阳气升起。山西民间谚语有句话叫“二月二,龙抬头”。

津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所以禁止去河边和井边挑水,以免带回龙蛋。在河边、井边行走、劳作时,十分注意安静,尽量不发出任何声响,以免惊扰青龙,毁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这一天在山西北部,“乾隆”盛行。早上太阳还没升起,家家都提着茶壶,去河边或井边打水。按照今年几条龙控水的计算,在茶壶里放几个铜钱或者硬币。抽完水,他边走边往家里洒了一路水,把剩下的水和钱都倒进水缸里,乾隆就被带回家了,意思是一年发财。吸引乾隆的时候不要说话,以免把乾隆吓跑。

山西省东南部,摇钱龙用厨房灰,撒上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口一直到厨房,绕着水箱。

俗话说:“惊蛰之后,百虫死。”在青龙节期间,许多驱赶毒品的活动在民间很受欢迎。《阳城县志》记载:“百蛰初震,天师咒悬,防虫毒。”早上人起床,避免说“起床”二字,怕所有的毒虫也会有反应。晋南民间传说喜欢煮满静汤,洒满墙壁缝隙、墙角、炕席底、床下,称为“禁虫”。还有的召集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的头上,在院子里洒米汤,意思是驱散瘟疫。人家的门周围都是石灰。晋东南民间画了一个药葫芦,里面有蛇、蝎子、蜈蚣、蜻蜓、蜘蛛等毒虫。,并贴在墙上,名曰“止诸虫”。还有人用豆子和小麦粉拧成灯的形式,埋在土里,称为“熏蜻蜓”。

晋中一带,民间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扁虱不敢上炕”。用石灰在马桶和门上围一条线,这叫消灭瘟疫。吕梁地区习惯家家打扫卫生。山西北部讲究“糊狼嘴”,用麻糖或小米面团糊在二郎神的哮天犬嘴上。

青龙节在山西南部一些地方被称为“花潮”。人们带着酒和食物到郊外,在选定的地方围坐,载歌载舞,尽情饮酒,这也被称为“春游”和“郊游”。晋东南习惯用糯米粉做煎饼,向妇女表示哀悼。晋中地区的孩子习惯放风筝。有的县讲究这一天打灰坑,祭拜土地神。山西北部人喜欢吃面条和粉条,叫做挑龙味。还有吃蛋糕糊狼嘴,吃梨救火弄脏。吕梁地区喜欢吃煎饼,叫“揭龙皮”。晋南那天一定要吃麻花和痱子,叫“咬龙骨”。晋西北讲究青龙节,闹了不少社火和秧歌,盛况酷似外地的元宵。?

青龙节,陕北人讲究灶神前吃枣山。一家几个人把枣山切成几块,一人一份,上面三块小费给父母享用。

节日来源

龙抬头[2]农历二月初二[2],俗称青龙节,相传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农村的传统节日,叫做“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都当农民。”这时阳气升起,大地解冻,春耕就要开始了,这是运粪犁田的时候。相传这个节日起源于首领傅时期。傅“重视农桑,耕田”。每年二月二日“皇母送饭,用自家马耕田”,自己照顾自己。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和于霞都以他们的前辈为榜样。对周武王来说,我们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做法,而且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施。二月初二,举行大典,文武百官都可以亲自耕一亩地。这就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另一说是武则天废了唐立周做皇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丧失性命,偷偷下起了大雨。玉帝得知后,把龙王射出天宫,压在山下。黎巴嫩人民感到龙王深深地感激雨神,每天都向天祈祷。最后他感动了玉帝,在二月初二释放了龙王,于是有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说法。事实上,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对龙的尊重,祈求雨水,让上帝保佑丰收。从他们的愿望来说,是好的,所以“龙头节”一直流传至今!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叫龙抬头节,其实和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分为28组,分别表示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作为天文观测的参考。“二十八宿”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为四组,产生“四象”:东有黑龙,西有白虎,南有朱雀,北有玄武。《二十八宿》中,角、炕、地、房、心、尾、簸箕组成一个龙形星象,称为东方的黑龙,其中角代表龙的角,炕代表龙的喉,老代表龙的爪,心代表龙的心,尾和蹦代表龙的尾。《说文》中有记载龙“可静而明,可详而巨,可短而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其实指的是东方黑龙星象的变化!

在古代,人们观察到黑龙中的星星春天在东方夜空升起,秋天在西方落下,它们的周期和方位与一年中的农业周期相吻合。春天开始农耕的时候,黑龙里的星星开始在东方的夜空升起,露出明亮的龙头,夏天庄稼生长,黑龙里的星星挂在南方的夜空;秋天,庄稼收割,黑龙里的星星开始在西方落下;冬天万物潜伏,黑龙里的星星藏在北方地平线下。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晚上,黑龙里的星星开始从东方浮现,东方地平线上开始出现代表龙角的角梁。大约一个小时后,龙喉康宿升出地平线,接近午夜,龙掌昴宿星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的每一天,都是“龙抬头”的日期提前一点左右。一个多月后,整个“龙头”被“抬”了起来。后来这一天也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和寄托,演变成了“龙抬头节”和“春龙节”!

二龙山二月初崛起的形成也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二月二,龙抬头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南方水多地少,祭祀土地神更受欢迎)。北方地区由于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匮乏,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离不开水,病虫害的入侵也是农作物的一大灾难。因此,人们求雨除病虫害的心理体现在日常信仰中,而二月二的龙抬头节对人们来说尤为重要:依靠对龙的崇拜来驱邪夺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保佑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龙抬头的那一天,属于蛇和龙的衣服都洗好了,洗去了所有的霉运。?另一种说法:二月二,龙抬头。相传二月初二是黄帝轩辕氏诞生的日子。阳历二月初二,相传天上掌管降雨的龙王抬头。意味着未来雨水会更多,有利于耕种。一种说法是龙王因为思念失散的女儿,总是在农历二月初二从海底仰望,以寄思念之情。

端午节的传说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一个神话。据说武则天当了皇帝,惹恼了玉帝,告诉四龙王,三年内禁止在人间下雨。很快,掌管天河的龙王听到了民间百姓的哭喊声,看到了百姓饿死的悲惨景象,担心地球上的生命会被断绝,于是违背了玉帝的旨意,为天下下雨。当玉帝得知龙王被贬凡间,被压在一座大山脚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雨违天理,应受世人世世代代的惩罚;如果你想重新进入凌霄馆,除非金豆开花。”为了拯救龙王,人们到处寻找盛开的金豆。到了农历二月初二,人们在晒玉米种子的时候,觉得这玉米像金豆。金豆子炸了不就开花了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爆米花,在院子里立案,为盛开的“金豆”焚香。(传说有误。武则天是唐朝的人物,玉米是明朝才传入中国的。那玉米种子是哪里来的?)龙王抬头一看,知道是百姓救了,就对玉帝喊:“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来!”玉帝一看到天下家家户户院子里的金豆花都开了,就要给龙王发消息,让他回天,继续给天下云雨。从那以后,人们形成了一个习惯,在二月的第二天,吃爆米花。这种“天地一体”的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和农民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但据记载,“二月二,龙抬头”与古代天文学对恒星运动和农业节气的认识有关。在古代天文观测模式中,周日在黄道上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夜。古人将这28颗星按东南西北分为4宫,每宫7宿,并按其形象将这4宫分别附在4种动物身上。其中《东宫七夜》被想象成一条从北向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星星组成。恒星相对静止。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龙星座和太阳处于同一方向时,太阳光就会淹没星光,人们就看不到天上的龙了。过了一会儿,地球的位置移动了,龙星座又出现了。一次又一次,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并用它来判断季节。被称为“龙角”的七夜东宫第一夜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正是春天来临的时候,所以古人把它的出现作为春天到来的标志。此时恰逢中国农历二月的雨水节气,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说:“二月二,天晴下雨,草芽生一会儿;轻衫细而马幼,十字满言。”

相传,龙头节起源于伏羲时代,伏羲“重农桑,耕田劳作”。每年二月初二,“皇帝送饭,皇族耕田”。当我到达周武王时,每年二月的第二天都会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号召所有的文武官员一起工作。

二月二日,龙头节,相传是宋代的“花节”,这一天被定为百花的生日。在元代,这一天被称为“青年节”,人们在这一天出去郊游。有的人回家郊游,沿途摘些叶子(一种长在地上的花和叶子),带回自己家门前祭拜。这个习俗比喻“迎富”。

在明清时期,它被称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恰逢“惊蛰”节气。许多动物,如蛇、蚯蚓、青蛙等。,冬天不吃不喝进入冬眠,称为“入蛰”。到了二月二日,天气渐渐转暖,一些昆虫和动物似乎被春日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于是这个节日就被命名为“惊蛰”。其实并没有传说中的龙。那种龙是我们的祖先在蛇和蚯蚓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出来的。二月初二左右,春回大地,人们期待龙杀死一切有害的毒虫,期待丰收。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在北京,二月二有很多习俗,比如“二月二,看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身”!这一天,人们会驱赶害虫,点燃蜡烛,根据房梁和墙壁驱赶蝎子和蜈蚣。这些昆虫一见光就会倒下被消灭。在这一天,民间食物通常被命名为龙,以获得好运。比如吃饺子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糕表面也做成龙麟形状,叫“龙麟糕”。在这一天,妇女避免针线活,以免伤害龙的眼睛。就连给孩子剃头都叫“剃龙头”。

参考资料:

/subview/26664/8839700.htm?fr =阿拉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