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民俗

过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民俗活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与最大的年度文化密切相关。广州市民以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庆祝新年。然而,几代人过去了,广州人的春节也随着时代变迁。甚至财神也有卡通版本。一些代代相传的民俗甚至被年轻人遗忘。接下来,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广州的传统春节。包括春节的喜庆日程,广州春节最大的特色,春节美食。

新年喜庆日程——广州人过年忙热闹。

广州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进入大年初一,日常活动有严格的安排。也就是二十三谢煮,二十四煎,二十五蒸饼,二十六扫,二十七洗(广州话,就是东西),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贴春联,三十年共青。这是节前的安排。

谢枣:腊月二十三晚上,我要送枣师傅上天,并称之为“谢枣”、“送枣”或“祭枣”。给炉子的贡品包括:一碗米饭,两块糖,一份礼物,一碗清水,一份烤猪肉的礼物,一些甘蔗,橘子,纸钱等等。(说起贡品,我想起小时候奶奶说过的一句话:“冬橘,新年橘,感谢煮橘”。这大概意味着,橙子应该用于冬季至日崇拜,橙子应该用于中国新年,橙子应该用于感谢炉子。并写了一篇《厨君书》,大意是向厨君道歉,请他在天堂说好话,在阴间保平安。

从谢枣那天开始进入年关,人来人往。我想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习俗了。《粤东笔记》中说:“广州的风俗,在岁末,是烧糯米饭,这叫泡骨,以为煎饺是有馅的;炸桩者,糯米粉圆入油效,以先祭亲友,再以糯米盘放花入油炸,称十花;是用白糖沙拌粉在猪油里炸的,叫沙。”要炸的东西大概会有炮谷,炸桩等等。

二十五蒸糕:除了蒸年糕,广州还喜欢做萝卜糕、伦敦糕、菱角糕糕、九层糕等,寓意“春节步步高升”。打扫房子,干净地迎接春节。还有一首《春节扫尘歌》:腊月二十三,晒衣服;腊月二十四,打扫房屋边缘;腊月二十五,扫屋除尘;腊月二十六,打扫畜舍;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为一;腊月二十八,擦家具;腊月二十九,所有脏东西都搬走。

至于28包粽子,我没听说过。我问了家里的老人,他们都说现在广州没有这个习俗,以前不知道。后来看了一些资料,粤西至今还保留着这个习俗。我们家28号会买鱿鱼、发菜、香菇、虾米、粉条等年货。贴春联包括贴门对、横幅、独白。三言两语就写着“天佑百姓”、“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出入境平安”、“恭喜发财”。这些独白应该是根据神来贴的。三十年,?鸡杀鸭,拜天地,拜祖先,接财神等。这一天,家庭主妇们会很忙。晚上全家人吃团圆饭,然后就正式进入新年了。

这里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广州人称之为“开门”。除夕之夜,他守夜至深夜迎候侯,到了交朋友的时候,开门说“开门”,或者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开门”字样,放一炮。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点燃鞭炮。有的人为了“抢枪头”,举几分钟就烧。其他人听到了声音,鞭炮爆炸了一会儿,震耳欲聋,持续了几个小时后,两三点钟逐渐安静下来。四点,鞭炮声再次响起,直到天亮才停止。开门出门,家家户户、大街小巷都贴上了一层鞭炮的红纸,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但是现在在广州,因为禁止燃放鞭炮,除夕没有这样的过年习惯。虽然还是会有一些不怕死的人会“开门”,但热闹程度真的不如过去了。没有这个活动,总觉得现在的氛围和小时候相比没有那么浓厚了。

不仅是“开门炮”,现在广州保留这些节前习俗的人也不多了。以我家为例。我个人认为,相比其他家庭,我们家还是比较完整的春节习俗。二十三谢煮,二十七洗,二十九贴春联,三十年团圆饭还在继续。我妈年底有空的时候还是会蒸一些蛋糕。但是现在广州大部分家庭怕麻烦,或者没时间,蛋糕都买了,30%的团圆饭已经不在家里吃了,大部分去一些饭店过年。

农历新年从正月初一开始;每天也有固定的习俗:“第一天一人拜神,第二天第三天穷,第四天四人讨饭。初五,初六,是同一年。第七天,它们去春天,第八天,它们不回来了。第九天空,第十天走春,十一个打孩子归来,十二个人搭灯棚,十三个人开灯,十四个人点灯,十五个人祈福点灯,春节的活动一直到元宵节才告一段落。

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据说一个曾经的广东人,会在初一的早上去野外郊游。有的绕村走,有的绕乡走,有的绕屋走,这叫“出门”,俗称“去大运”。希望新的一年好事常来,万事胜意。正月初二被称为“开年”。这一天,人们会带着三兽、昝煎饺等礼物,带着儿女走亲访友。继续以我家的情况为例。早上妈妈会杀鸡祭祖,然后开始做年夜饭(正月初二是一年中的“头牙”,吃“年夜饭”)。吃完年夜饭,我把所有的东西都带回了外婆家,开始拜年。临走时,奶奶或爷爷会把用红纸捆着的生菜、芹菜、洋葱作为礼物送给妈妈。说:全家充满活力,大人勤快,小孩聪明。人们每天都去参观花田——正月初七是人民节,广州人每天都去参观花田。

春节期间,广州人有许多禁忌和习惯:按照“老广”的旧习俗,大年初一不能洗头,怕洗去财气;农历新年的第二天是新年的开始。从年夜饭开始,直到今天才能吃肉。大年初三,是红嘴,不要拜年,容易惹事;关于车工生日,人民日等等的细节,数不胜数。还有,过年不能买鞋,因为“鞋”的粤语发音和“唉”一样;买书就更不好了。书的读音和“输”一样,一年到头怕“输,输”就更忌讳了。在重大节日,婚宴,寿宴上,我习惯说吉祥话,而不是丧气话。如果有人不小心打碎了碗碟,就会说“岁岁平安”或者“花开满地,繁华似锦”。

春节期间,亲戚朋友见面,总要讲甘露醇,互相祝福。比如恭喜发财,龙马精神,万事胜意。过年的时候,长辈会给孩子一些钱,叫做“利”,寓意好运。除了鸡,店里还必须有烤肉(意思是红烧得又红又壮)、鱼(一年以上)、发菜蚝油(发财的好市场)、粉条(绵不断)、腐竹、甜竹(浓郁香甜)。即使在过去,女人也必须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来洗头。他们在正月初一和十五不能洗头,据说这是亵渎神明的行为。然而,随着科学的普及和时代的进步,一些迷信的习俗逐渐消失,被新的社会时尚所取代。

过了花街过年,是广州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千年情结;

“广州人不喜欢从断枝上摘的花。他们习惯于盆栽植物的根,并在盆中运输。许多花又高又密,覆盖了卡车驾驶室的顶部。远远望去,只见成群的花在天空中飞舞,令人叹为观止。这些花会冲进家家户户,人们会在花丛中斟酒祝福。我觉得,比起全国其他地方,广州人更有权利说:春节来了!”

“我觉得大陆人过春节大多是用红纸和鞭炮装饰,那里的春天和吉祥是人为铺就的。只有在广州,很难让花车运一季,把真正的春天的生活引进家门,所以庆典是最诚实、最彻底的。”

以上两段是余先生在《文化之旅》和《五城物语》中的话。的确,广州的春节是花做的。广州人过年不吃饺子,但是过年去花街逛街。

广州传统的迎春花市从腊月二十八(正月二十七)开始,持续三天。第三天推迟到大年初一凌晨。一般在除夕前一周,这些花街已经车马封路,相关部门已经开始为花农搭起花架、摆摊。花街延伸成几条长长的走廊。前几天一些花木大枝开始到货,农历12月28日正式开市。那时,十里花街上挂满了灯笼,喇叭里播放着欢快的粤语音乐。人们看着花,买着花“懒洋洋地卖”,人流不息,没日没夜,花农吃住都在花市。除夕夜。花卉市场如火如荼。那是人山人海,挤满了人。中心花市经常有著名的书法家,比较热闹。直到半夜两点,人们才慢慢散去,花农也将剩余的鲜花降价拍卖,没有剩余。经常是在这个时候,逛花街的人会发现好的便宜货。结果大家都很开心,高高兴兴的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春香街十里一城,欢声笑语入彩门。疑是层层采蜜,便成百万赏花人。”广州的花街不是普通的人造景观,也不是人造的“城市名片”,更不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广州花街是一个巨大的花卉买卖市场。是广州人过年必不可少的节目,也是广州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和喝早茶的习惯一样,过年逛花街是广州人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广州人区别于其他中国人的重要特征。

广州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花,或者一朵桃花。为什么桃花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是的,广州人把整个桃树买回家了。桃花对于广州人就像圣诞树对于西方人一样。广州人对花情有独钟。不管是雅的人还是俗的人,过年都要买桃花等旧的,再搭配各种花。

“羊城世界是花,买花花时间更重要。大年三十,书桌专用,香风吹暖他人。”据说广州的花市萌芽于唐代,成型于明清,延续时间很长。为什么广州人对花情有独钟?不是因为广州人都是懂得赏花的高雅人士,而是因为花可以代表无数美好的心意。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鲜花更能表达世界上最美好的祝愿了。中国人在春节期间需要表达自己的愿望,需要去旧迎新,希望一年比一年好。广东人特别迷信,过年一定要把“意头”这个东西做的淋漓尽致。鲜花象征着繁荣和好运,完美契合了广州人的心态和需求。除了买花,花街也成为广州人希望新年“好运”的象征。花街之旅能给你带来好运。坏事变好,好事变好,所以花街适合任何人,无论是一个家庭,一对夫妇,还是一群希望在来年找到伴侣的单身汉。花街是一个充满欢乐和庆祝的海洋。一年中,去花街是广州人走在街上最放松的时候。

最传统的节日食物象征着广州人对新年的期望:

民以食为天,尤其是最能吃最能吃的广州人。过年的菜最重要,品种很丰富。爆米花、煎饺、油角、散蛋、芋头虾、年糕是广州最传统的春节食品。

俗话说“人在旦夕自有我炸桩”。炒桩是家家必备。炸堆的馅料是由糯米和糖胶混合制成的。糯米炒至爆开,去壳。锅贴皮是糯米粉做的,很薄,上面盖着芝麻。整个炸堆在沸腾的油中炸至金黄色。现在也没那么讲究了。有的人做炸堆,有的不放馅。另外还有油角,其中有软角、酥角、酥角。小时候快过年的时候,奶奶妈妈带我去做“油角”。虽然不是很喜欢,也没做好,但和家人一起做《油角》也是一种享受。然后是“糖圈”、“冬果”、“散蛋”、“芋头虾”等油炸食品。“糖圈”以糯米粉为原料,压制成木模,一个一个“批”,煎成金黄色,酥脆可口,通常有甜有咸。“冬果”是用糯米粉做成条或片,油炸而成。“芋头虾”以槟榔、芋头为原料,切成丝,拌入米粉浆,滴入油锅。吃起来又脆又好吃。“蛋粉”是用面粉和猪油、鸡蛋混合炒成的。在甜粉中加入糖,炸熟后用糖胶粘上;咸的加南奶和盐粉,香脆可口。

还有春节必备的瓜子,有红瓜子和黑瓜子,还有“现代”瓜子(葵花籽)。中国糖果包括糖莲藕、糖莲子、糖菱角(菱角)、糖冬瓜、糖橘饼、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点有年糕、萝卜糕、芋头糕、菱角糕、九层糕、松饼等。,意味着春节生活更美好。年糕又叫“大笼糕”,因盛放年糕的容器可以是一个开口很大的竹笼而得名。富人用几十斤大米做一个年糕,金黄的糕面上插着红枣和柏枝,寓意吉祥如意。萝卜的广州话叫“菜头”,是“菜”和“财”的谐音。过年吃萝卜糕,就是要赚钱,要珍惜。荸荠糕以荸荠为原料,粤语中称之为“荸荠”。过年吃荸荠糕可以清热消积。其调节食欲的功效已被实践证明,也有“不停歇”和自我提升的意义。

不得不提广州人餐桌上的菜。广东的过年食品种类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肴也被赋予了美丽的名字,让人乐于享用。比如发菜和蚝油的手叫“发财”,酸菜炒猪肉的舌头(在广州被称为朱莉)叫“双赢”,鲜百合炒的叫“百年和谐”,青菜炖蘑菇叫“遍地钱”,鱼滑豆腐锅叫“岁岁平安”。还有各种各样的鸡产品,如“冯丹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等。鸡肉是中国新年菜肴中必不可少的。俗话说“无鸡不成宴”,烤猪肉,除了象征婚姻中的贞洁,过年还意味着兴旺。大年初一的午饭,也一定要盲吃素菜,俗称“罗汉斋”,用咸菜、木耳、粉条、虾米,还有人蒸腊肉,但举筷要先吃“斋”。

最后,我想说一些春节活动,如舞狮、舞龙、踢球和燃放烟花。

广东的狮子不同于其他省份的狮子,被称为“醒狮”。在制作和舞蹈上都有广东特色。广东舞狮起源于佛山。相传明朝初年,佛山出现一只独角怪兽,眼睛圆睁,不时发出“年、年”的声音。只要怪物出现,老人就会大受其害,要么牲畜遭殃,要么庄稼垮掉。后来大家想了一个办法,用竹签编织若干个狮头模型,涂上斑驳的颜色,埋伏在乡村。一旦怪物出现,金鼓就会响起来跳舞,把怪物吓跑。因此,人们认为狮子有驱邪和吉祥的预兆。以后每逢春节,每个乡镇都要用舞狮消灾,预告吉祥。这是关于舞狮起源的故事。春节期间,舞狮除了在广场上表演外,还会沿街跳舞,挨家挨户地向狮子致敬,以示狮子是清醒和幸运的。主人家在门口悬赏,包红花,挂绿花,让瑞狮去摘,叫“摘绿花”。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回家。其次是舞龙,广东的舞龙,各种名称,不同的舞龙,寄托着人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春节是喜庆的日子,跳舞的大多是热情的彩龙、金龙、纱笼。他们白天舞龙,晚上玩龙灯。至于踢球,那是很久以前的传统文化了,但是现在好像没多少人能做到。每年广州大年初一,珠江边都会燃放大型烟花。当晚,沿江等地道路上挤满了人,热闹非凡。

广州的新年热闹而丰富,让人感触颇深。广州本土传统文化有多浓。

但是,历史的长河转瞬即逝,人们的观念很容易被新事物所打动,尤其是广州,作为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社会习俗的变化也是不争的现实。现在生活好了,大家的观念都变了,春节的活动也不一样了。然而,城市的历史文化形态和传统习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财富。

大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小到一个城市的过年习俗,这个。一切都需要人民来建设和维护。作为民俗文化的象征之一,广州的过年习俗代表着一个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厚。文化的力量必须得到人们的认可,认可后要自觉维护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