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吃肉不会长胖?

最简单有效:三餐合理,保证营养,晚餐7顿饱(饭后坚持睡4小时)。饭后散步,早上跑步。一个月之内肯定管用!加油!

立秋,民间称为“糊秋肥”,环境文献研究会的冯春先生给我讲了糊秋肥的由来。

原来,过去人们对节气的重视,大多与饮食、防病有关,这与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不无关系。“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不能忘记吃它。因此深受北京、河北一带百姓的喜爱。人在三伏天胃口不好,所以很多人会减肥。清代民间流行用挂秤的方法给人(当然大部分是小孩)称重,与长夏的体重相比较,以测其胖瘦。减肥被称为“苦夏”。当时人们往往只以胖瘦来判断健康。当然,瘦了就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好吃的,就“贴上秋天的肥肉”。当然首选肉,而且“用肉粘上肥肉”。这一天,普通人吃炖肉,讲究的人吃水煮肉、红烧肉,还有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

据冯春先生介绍,除了立秋的“贴秋肥”之外,天津等地也流行“咬秋”。就像“咬春”一样,人们相信在立秋吃瓜可以避免冬天和第二年春天的腹泻。清代张导的《岁时天津杂记风俗》中有这样的记载:“立秋吃瓜咬秋,可免泻。”在清朝,人们在立秋的前一天在院子里放上甜瓜、蒸熟的茄子和香糯的汤,并在立秋时食用,以清除夏季的热量和避免痢疾。早在唐宋时期,立秋的人们会在当天从井水中送出7-14红小豆,而且要面向西站,以祈求秋季腹泻等疾病。目前,中国各地的立秋饮食习俗各不相同。秋桃过去在杭州很受欢迎。立秋时,大人小孩都要吃秋桃,一人一个,吃完后保留果核。除夕之夜,桃核被扔进炉子里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将拯救瘟疫一年。在四川东西部也流行喝“秋水”,即刻在立秋(立秋,具体时间在很多旧历上都有标注),全家各饮一杯。据说它可以消除夏季积累的热量,秋来不胃痛。在山东莱西,立秋流行吃“渣渣”,这是一种用豆腐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大人小孩吃了立秋渣渣不吐不拉”的说法。这么多的饮食习俗,大多是为了预防痢疾,可见中国工人对秋季腹泻的意识。

"在初秋举行的重要仪式也很有趣."邦春先生接着说。汉族人非常重视立秋节,立秋迎秋的习俗由来已久,历代封建帝王也不例外。早在周朝,立秋之日,天帝亲自带领三公九卿的王公、博士到京西郊迎秋,祭祀韶高、蓐收。立秋,汉朝天子要打猎,这表明了秋来推广武术的意图,并把猎物献祭给祠堂。在宋代,一棵梧桐树被种植在宫廷的内殿。立秋之际,太史公开始演奏“秋来”,于是他试着让一两片梧桐叶落下,以示秋天。民间穿秋叶,或把石南的红叶剪成花瓣放在太阳穴上。此外,民间还流传着“立秋天寒地冻;立秋之夜,热死牛”的歌谣。这意味着如果立秋是在早上,秋天过后会很凉爽;如果立秋是在前半夜,秋天过后天气仍然会很热。

立秋是农民重视的一个重大节气。在鲁东,有一句俗语叫“立秋坐初,明年春饥”,提醒人们加紧干农活,争取丰收。莱西的农业谚语说,“下雨时,下雨,它干燥,下雨时,立秋有一顿美餐。”。还有一种说法是,万物七月有收获,六月秋有失落。这意味着在农历七月的秋季开始时,预计会有谷物收获;如果立秋是在阴历的第六个月,就会有歉收。再如“秋前北风吹,秋后下雨,秋后北风干河底”,意思是立秋前北风吹,秋后要下雨;如果北风在立秋之后吹,冬天可能会很干燥。对于过去依赖天气获取食物的农民来说,立秋的意义不仅限于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