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高适和岑参诗歌的异同

盛唐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那些反映边塞军事生活和边塞风光的边塞诗,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激情和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传遍了世界各地。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和岑参(715-770)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们的边塞诗基本相同。他们的出身、经历、人生经历也都差不多。比如他们年轻时都是求官不成,一度地位卑微,最后弃官从军,从而使他们在创作上有很多相似的特点。

第一,表达了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和执着追求,渗透着一种渴望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

在高、岑的边塞诗中,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始终贯穿始终。“高适”北满尘埃,鲁骑南。永远心存感激,乐于助人”必须用长远的策略,男人不要自己照顾自己”;万里功名,愁在一杯。.....不要在远离灵魂的时候失望,看看宝刀”;万历不惜死,一旦成功。画一幅麒麟阁,进入明光宫。“志存高远。“小磊以为报效国家,不爱封侯。..要清理早就有的枷锁,什么都做不了。”“万里侍君,无所求。”“政绩一定要及时,而且有行藏。男感忠,万里忘故乡。”“名利双收,真是英雄丈夫。“英气。都表达了报国立功的远大志向。但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落差,他们也有着自己没有才华的苦闷和感叹:“谁无怜香惜玉,谁就独带长剑归来。”“我早期一直在做公安规划,一直没有怀孕。“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追求,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情怀始终主导着他们的行为和创作。

二是讴歌边塞战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如高适的《葛炎行》:

“中国的东北边境被烟尘笼罩,为了击退野蛮的侵略者,我们的将军们离开了他们的家庭。

一起大步向前,看起来像英雄应该看,并收到了皇帝最亲切的青睐。

他们踏着锣鼓声走过榆树关,他们围着石碑挥舞着一排旗帜。

直到他们在沙海的船长发出带羽毛的命令,鞑靼酋长的狩猎之火沿着狼山闪烁。

……"

军人“犹在前线,铁甲穿得破破烂烂瘦”,远离家乡亲人,即使妻儿伤心欲绝,依然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他们无情吗?不要!因为这是“破贼”保家卫国。爱国主义是促使他们踏上征程的动力,是激励他们与敌人英勇斗争的号角。战斗条件极其艰苦,他们仍然斗志昂扬,英勇战斗。将军们指挥不灵,轻敌不慎,使士兵们陷入重围,使他们“虽经此役,榆关仍不安全”,但他们并不放弃,仍“一日三起屠场”,希望与敌人决一死战:“直到白衣剑卿重见鲜血,当死亡成为一种责任,谁会停下来考虑名声?”《古埙》再次升华了军人的爱国境界。

岑参的《送别西征冯将军的轮塔之歌》、《下西洋》、《武威见刘旦判官安西营将引高府》等都是描写这一主题的名作。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了边塞的恶劣环境和险恶处境“这九月的夜晚,在轮塔上刮着寒气,山谷间,堆满了像啄措一样的碎巨石,到处都是随风而行的乱石……”,描写了将士们“而凌风之尖削面如刀”的艰苦生活和敌势倚仗凌、唐两军,惊天动地的军事力量,压倒敌人的压倒性气势,歌颂了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突出了盛唐边塞将士爱国、英勇的主题。

第三,高、岑的边塞诗具有相同的悲剧风格。

宋代诗人严羽说:“高、岑的诗悲壮,读之令人深有感触。”阿明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却说李曰:“今闻大漠之战,乃古将军也。”“它是一片圣地,只有精神的辛劳才能建成”“难道你没有看到马川,雪海和沙子,从沙漠里飞向天空的黄色。”他们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出力的理想抱负让人感到豪迈,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受挫和失落让人感到悲哀。奇特的沙漠风光让人觉得壮美,战士们所经历的辛苦和艰辛让人觉得同情和怜悯。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的气节让人感到崇高,血染沙场、掩埋荒野的尸骨让人感到悲凉,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让人向往美好生活。在这些诗中,不仅写了战争中的壮美,也写了战争中的辛酸。这种悲壮与悲凉的并存,崇高与痛苦的纠结,造成了高、岑边塞诗的悲剧氛围和风格,给人以悲剧性的情感体验。元代诗人辛说,高和岑的诗“在风格和性格上颇为相似,读来令人豪爽”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虽有相似之处,但由于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的不同,也各具特色。

第一,思想和主题的不同。

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是深刻的。他善于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观察和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全和人民的苦乐联系起来,顾全大局,大胆表达个人的边防政治观点,同时毫不留情地揭露自己耳闻目睹的军事矛盾。他的《葛炎行》对边帅在战斗中战败印象深刻,反而邀功赏。全诗以“鞑靼酋长的猎火在狼山上闪烁”和“但不久蛮族的马在风雨中猛冲”的民族矛盾为主线,展开了一系列矛盾。军人慷慨赴灾,杀敌报国,长留:“直到白剑重见,溅赤血,死成天职,谁停下来想功名”;丈夫思乡,妻子伤心,久久不能归:“仍在这南方城市,年轻妻子的心在破碎,而北方边境的士兵徒劳地寻找家园”;一般士兵的苦与乐是不均衡的:“我们在前线的男人有一半被杀了,但另一半还活着,并且仍然在营地美丽的女孩为他们跳舞和唱歌”;也讨论一下战败的原因:边塞统帅的傲慢与奢靡。最后,“我们今天命名李,伟大的将军,谁住在很久以前。”诗人表达了边塞士兵渴望得到优秀将领的守护。

岑参的边塞诗以瑰丽的风格描写异国的新事物或奇异的景色,塑造了内容丰富多彩的各种艺术形象。“北风卷着白草,吹碎了它们,八月雪划过鞑靼的天空。就像春天的大风,在夜里吹来,吹开了一万棵梨树的花瓣”。诗人从世间万物中捕捉到“梨花”的美好意象来表达“湖天八月”的飞雪。蒸沙明石烧云,沸浪灼浪炸汉月”(《踏上一片热海送回京》)和《过火山》《送别火山》描写火山云和天山的雪。滚烫海水的热度和浩瀚海水的奇冷,诡异而清新,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浪漫情调。他的诗歌还表现了西域的风土人情,反映了胡汉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在谣言和想象的帮助下,multi-hued的童话世界被写成了《热海行崔氏回京》,给人们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象。这种壮丽的景物描写在盛唐边塞诗中独树一帜。

二、艺术风格有异同,表现手法各有特色。

高适的诗在雄伟和悲壮中显得深沉、淳朴;岑参的诗豪放、洒脱。高适经常运用对比和对照,语言苍劲、朴实、精炼、准确;岑参喜欢比喻和夸张,他的语言新颖自由,表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翁方纲在《石舟诗》中说:“高则厚,奇则陡。”

高适的诗在苍凉中更显慷慨悲凉。“我并不骄傲,但我来了又走了。”如何敬酒化满屋愁?”“暮摇伤臂,倚剑悲秋草。”“争酒留醉醒,几年悲叹泪。“在悲伤的歌声中,有一种不甘的野心在跳动。高适经常从大处写山水,粗犷豪放。“风猛,雨雪暗化天下”(小顾赠翠儿),“必经关山,雨雪三面”,“塞外一片漆黑,日头更不尘”,“判官别风”,“蓟门”,“黄河围沙,白马围津,柳流向城”(夜别魏四)。在高适的诗中,巧妙运用了对比和对照的手法。”士兵们在上半场生生死死,仍然有漂亮的女孩在营地为他们唱歌跳舞。“士兵与将军的对比,为生活而战,纵情声色;三言两语“大漠烟草,落霞孤墙边几个幸存的守望者”勾勒出战争中战败的景象。

岑参注重观察,善于描写细节。“天快黑了,鸟儿匆匆飞,山也来不及了。”;语言普通却新颖独特。“在沙滩上看日出,在沙滩上看日落。”"皮马西从外太空回来,鞭打一只鸟让它飞.""整夜穿着铁甲,半夜行军."从细节写大背景,大场景。岑的诗歌充满了比喻和夸张。“就像春天的大风,在夜里吹来,吹开了万株梨树的花瓣。”就是代表。岑参对边塞奇景的描写常常起到衬托作用。"难道你没看见马川,那白雪皑皑的海滨,还有从沙漠里飞起的黄沙,飞向天堂?"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出战士们的无畏。岑参擅长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如《论会京师使者》:“故乡东方路漫漫,我却不想哭。我会立刻与你相见,不带纸笔,我会带着你的消息报平安。”表达了他上边塞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真挚真挚,体现了诗人情感生活和诗歌风格深刻细腻的一面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十分明显。读高、岑的边塞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有生命力的文学流派,要反映时代精神,表达时代主旋律,每个作家都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这是高适和岑参边塞诗派具有永久魅力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