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应用广泛。节气制定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C
1543年,波兰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其著作《天体运行论》中首次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形,公转轨道半长直径为149597870 km,轨道偏心率为0.0167,平均公转轨道速度为每秒29.79 km。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夹角为23° 27′,称为黄道角。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日变化,地球的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
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有两个交点,相距180。其中,太阳沿黄道由南向北穿过天球赤道的点称为春分点,另一个距离春分点180的点称为秋分点。对于生活在北半球的人来说,当太阳分别经过春分和秋分时,就意味着已经是春天或秋天了。太阳通过春分点到达最北端的点称为夏季至日,相差180的另一点称为冬季至日。每年6月22日左右和2月22日左右,太阳经过夏季至日和冬季至日。同样,对于生活在北半球的人来说,当太阳靠近夏季至日和冬季至日时,就进入了天文意义上的夏冬季节。以上情况对于生活在南半球的人来说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