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家张遂的事件。

和尚及其随行人员,本名张遂,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兴州巨鹿人,卫州长乐(今河南濮阳市南乐县)人,汉族。年轻时出家,行为法名。少年时,他刻苦学习,掌握了渊博的知识。他曾去长安城内藏书丰富的杜源借书阅读。后来为了学习数学知识,他跋涉千里,拜访名人求教。这种学习精神使这个团体在年轻时因精通天文和历法而闻名。开元五年(公元717),一行人从荆州隐居的当阳山佛寺来到京都长安,担任唐玄宗的顾问。这群人在长安住了十年,死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十年来,我们党致力于天文研究和历法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世界上第一个测量子午线的人。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唐玄宗命其党主持修订新历法。在历法修订问题上,代表团继承了中国天文学的优良传统,主张根据太阳、月亮和五星的实测运行情况编制新的历法。为此,他和机械专家梁令赞一起,依靠一批工匠,创造了大型天文观测仪器和演示仪器,如黄道巡行仪、水航星象仪等,为修订新历法准备了物质和技术条件。黄道行仪是用来观测太阳、月亮和星星的位置和运行的天文仪器,是浑仪的一种。水载浑天仪(大象)是一种由水驱动的仪器,可以模仿天体的运动,类似于现代的天球。这种水运历书有规律地演示了日月星辰的运行,比张衡的水运历书更精致复杂。此外,水载浑天仪上还有两个木制人物,由齿轮驱动。一个每时每刻自动击鼓(古代一昼夜分一百刻),另一个每天早上自动敲钟(两小时内)。可以说是现代钟表的始祖,比1370年西方出现的柳条钟早了六个世纪,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仪器制成后,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该小组发起并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天文调查。测量内容包括二分点(春分、秋分)和二至日(冬季至日、夏季至日)中午八尺竿(表)的日影长度、北极高度(天极仰角)、昼夜长短等等。为了测量北极的仰角,我们设计了一种叫做“力矩叠加”的测量工具,根据观测数据绘制了24幅“力矩叠加图”。同时,根据测量数据,线路还计算出北极的高度差为一度,南北距离为351里80步,即151.07公里。这个数据本质上就是地球的子午线(也就是子午线)的长度。虽然不是很精确,但这是世界上大规模经络测量的开始。在国外,最早的测经是阿拉伯天文学家阿尔·花剌子模等人在814年进行的,比我国晚了90年。在大规模实地观察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小组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开始制定新历法,并于开元十五年完成初稿,命名为《大衍历》。可惜,就在这一年,党去世了。他的遗作由、陈等人编辑整理,共52卷。《大衍历》最突出的贡献是正确把握了太阳在黄道上的视速度变化规律。古代天文学家一直认为太阳的速度是均匀的。他们把黄道分为三度、六度、五度和二十五度,认为太阳每天匀速通过一度。通过计算,指出太阳在冬季至日运行最快,然后逐渐变慢,在夏季至日运行最慢。夏季至日之后的情况与夏季至日之前的情况相反。对台词的理解比较现实。根据一群人的计算,从冬季至日到春分,太阳运行365.25度的四分之一,约91.31度,需要六个节气,需要* * * 89天。从春分到夏季至日,太阳也过了91.31度,需要* * * 93.37天。秋分前后的情况和春分前后是一样的。这用具体的数据说明,每两个气之间在黄道上的度数是相同的,但时间间隔是不相等的。一条线进一步创造了不等间距的二次插值公式,不仅对天文计算有重要意义,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也有一定的意义。《大衍历》是在全面研究和总结古代历法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它把过去没有统一格式的中国历法总结成七个部分:一是计算节气和正月的平均时间(一步一步);二、计算七十二期(一期按五天计算,气候变化用鸟兽植被的变化来描述)(逐步收敛);第三,计算太阳的运动(步进法)(声音纠缠,chán);第四,计算月球的运动(步月分离);第五,计算时间(步轨漏);六、日食和月食的计算(台阶相交);第七,计算五行运行(步五星术)。这种写法内容系统,结构合理,逻辑严密,所以一直沿用到明末。可见大衍历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大衍历》虽然是当时最优越的历法,但颁布不久就遭到守旧派的反对。后来又分别用林德历、印度传入的九支历、大衍历计算。结果大衍历准确了七八次,林德历准确了三四次,九支历准确了十次只有一两次。在事实面前,大衍历可以继续使用。总之,他一行在天文、历法、仪器制造、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是我国科技史上卓有成就的著名天文学家。的曾祖父是唐太宗的英雄张。张家在武则天时代已经衰落。张遂从小就努力学习历法、阴阳五行。年轻时,他在长安以学识渊博闻名。为了避免武则天的拉拢,他被封为和尚,取名为行。先后在嵩山和天台山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他翻译了多种印度佛经,后来成为密宗的领袖。忠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后,李唐王朝多次召其回京,均遭拒绝。直到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人来接他,他才回到长安。开元九年,据李《林德历》记载,日食数次未能预测,玄宗命一方主持修订新历法。他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大衍历》的编撰,在制作天文仪器、观测天象、主持天文大地测量等方面也有不少贡献。制仪观行主张在实测的基础上编制历法。为此,首先需要有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开元九年,他在梁灵赞招募官军曹骏参军,设计十二生肖巡礼仪,并将其制作成木模。集团决定采用铜铁铸造,开元十一年完成。这个仪器的黄道是不固定的,可以在赤道上平移,以符合岁差现象(当时认为岁差是黄道沿赤道向西后退,实际上正好相反)。后来,代表团和梁令赞设计制造了水运象。这种水力大象,带有报时装置,可以自动报时,被称为水媒浊天或开元水媒浊天的俯视图。一群人用新做的黄道导航仪观测了太阳、月亮、黄道五颗星的运动,测量了一些恒星的赤道坐标和它们与黄道的相对位置。人们发现,这些星星的位置与汉代测量的位置有很大变化。开元十二年以来,一批人主持了大规模的全国性天文大地测量,其中以河南南宫朔等人所做的一组观测最为成功。他们测量了当地北极的高度、夏季至日阴影的长度以及今天河南四地之间的距离。经过一排计算,得出北极的高度差为一度,南北距离为351里80步(唐朝比例尺)。这其实是为了搞清楚地球子午线的长度。制定《大衍历》开元十三年起,一行开始编历。两年后,它被写成了一个草稿,命名为“大李岩”。他的政党在45岁时去世。《大》后来被和历官陈编成了一本书。开元十七年起,全国发行根据大衍历编制的年历。经检验,《大衍历》比唐代其他历法更精确。开元二十一年,传入日本,使用近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