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知识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反映民族特征和面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和思想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还有道家、佛教等文化形态。

来自/question/66635336.html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期,就设定了四个节气,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邓萍撰写的《太初历》正式在历中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并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零度沿黄河经度运行15度的时间称为“一个节气”。每年360度运行,* * *经历24个节气,每月2次。其中,每个月的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长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12个节气;每个月的第二个节气是“中气”,即有雨、春分、谷雨、小满、夏至日、暑、暑、秋分、初霜、小雪、冬至日、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持续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一年的视运动,所以节气的日期在现行公历中基本是固定的,上半年为6日和21,下半年为8日和23日,相差1 ~ 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整理了24首节气歌曲: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震春明谷天,夏日满山暑。

秋露,秋寒霜,冬雪小,冬寒。

当然有价值。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原始文化遗产。它们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活动,影响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自2000年以来,中国主要的政治活动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是在该地区气候和物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item2/nlzs07.htm

/question/60479023.html

3:飞行。。。这个我自己也知道。哦,我的上帝。

飞翔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敦煌地区500多个石窟中有许多飞翔的形象。天妃是佛教中甘露坡和紧那罗的化身。干驴婆,直译为田歌神,紧那罗,直译为天乐神。原本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舞神,是一对情侣,后来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的神之一。甘露女的任务是在佛国散发芳香,向佛祖献花献宝,在花丛中生活,在天宫中飞翔。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演奏音乐、跳舞、跳舞,但他不能在云中飞行。后来,甘露婆和紧那罗混合,不分性别和功能,合二为一,成为一个会飞的东西。现在,那些早期演奏音乐的人被称为“天宫越吉”,那些后来用乐器唱歌跳舞的人被称为“天妃越吉”。

敦煌飞翔的风格特点是没有翅膀,没有羽毛,靠云而不是靠云,而是靠飘动的衣裙和飘动的飘带在空中翱翔。以多种方式,千变万化这是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飞行艺术的成果,发展和创造敦煌的飞行形象。

敦煌早期,飞天多绘于洞顶,以藻井装饰于洞顶、壁龛上缘及本生故事画中主要人物的头上。北魏时期,天妃绘画的范围已经扩展到插画和佛龛内外。飞翔的形象虽然还保留着西域飞翔的特点,但已经发生了变化,逐渐变成了敦煌飞翔。比如北魏226窟北壁背面,画面西侧上方有一朵散花飞舞。脸型由鹅蛋形变为长而饱满,口鼻小巧,五官匀称,身材修长,裙摆飘动,横飞天际,英姿飒爽,犹如飞鹤,花香扑鼻,体态优美,运动感强。隋代的天妃正处于一个整合、探索、创新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体型各异,身材修长,比例适中,腰肢柔美,容貌婀娜。有的脸清秀,有的脸丰满。服饰各异,有的半裸上身,有的长袖,有的短袖。有不同的飞行方式,有单飞、群飞、上飞、下飞、逆风飞、顺风飞。到了唐代,敦煌天妃已经完成了吸收和融合中外的过程,完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达到了艺术的巅峰,唐代洞窟的四幅壁画都是大规模的绘画。飞翔不只是画在海藻、神龛、四帷上,大部分都是画在经典上。佛陀在极乐世界中说,天空飞来飞去,有的踩着彩云缓缓降落;有的昂着头,摆动着手臂,向上翱翔;有的捧着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捧花盘,飘过天空。随风摇摆的裙摆,飘动的彩带,让飞翔的天空显得那么轻盈,巧妙,潇洒,动人。五代两宋以后的天妃,造型力度没有创新,逐渐公式化。虽然天妃的风格和特点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艺术生命。

我同意。

因为,最早的长城是秦灭六国后,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连接六国防御墙的防御工事。现在长城是明朝重修的产物,象征意义更大。

另一方面,都江堰是战国时期一项极其成功的水利工程,李冰父子和千千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以其非凡的智慧建筑用于灌溉、防洪和排沙。造福了周边百姓两千多年。从系统学的角度来看,它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系统学的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

/question/67317331 . html?si=5

糊的好麻烦~给点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