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过去过年的方式。

春节六十年习俗的变迁

90年代的春节

看看春节期间商家的广告就知道春节期间老百姓有多忙了。他们说“打个电话拜年,开开心心团聚”“京郊看烟花爆竹真热闹”“春节不在家,假日火车环游世界”。总之,在家里包饺子看晚会是老皇历了,过节也要有个性有新意。这让北京人在春节期间开始感到困惑:订不到旅游团,去超市购物要付钱,保龄球馆爆满,想租车去郊区转转。这辆车早就被预订出去了。春节的乐趣很多,看戏、看电影、听演唱会,甚至电视频道都是“春运热”——节目太多,门槛被挤压。求新求异并不容易。毫不夸张的说,过了正月,就要计划明年春节怎么过了,因为行动慢,计划跟不上,只能过一个遗憾的春节。

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日益改变,休闲度假的意识日益强烈。在人们心中,春节已经逐渐从一个团圆的节日变成了一个度假的好机会,提高生活质量也从这个最传统的节日开始。

年夜饭家宴搬到餐厅吃。

一半以上的家庭不自己包饺子,速冻饺子缺货。

辛苦了一年,又到了享受春节美食的时候了。准备年夜饭是每个家庭的传统观念。但是吃的越好,过年就越想吃点方便又清淡的。普通人的心思早就被商家琢磨透了。1992,西单菜市场推出五种家庭套餐,每种50元到70元不等,在家简单加工就是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按照老仪式,北京几乎所有的餐馆都因为春节而关门,每家每户都在家里忙着做饭。谁会光顾餐馆?但到了1994,就看不到春节期间最常见的红纸“春假”了。在餐馆举办家庭聚餐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与其在家里忙忙碌碌,不如在餐馆里踏实地吃顿饭。商家也看到了这一点。为了生意好,生意关系好,他们不关门,加班加点摆家宴。1996年,北京举办年夜饭,100家门店的家宴热闹非凡。到1997,年夜饭应该也订好了。订晚了就要回家做饭冻饺子了。

1990左右,流行涮火锅、涮羊肉,之后是烤鸭、粤菜、川菜、上海菜、湘菜,红烧羊肉和家常菜穿插其中。餐厅也绞尽脑汁为年夜饭变花样。到了1996,连娇子城都红了。

很多人还记得“打破五年的饺子”这个老习俗,但初五在饺子里热得发冷。北京一半以上的家庭不再自己包饺子,速冻饺子缺货。甚至做饺子皮也成了“新行业”,一个小摊贩春节能卖出三四十斤饺子皮。

新年鸡鸭鱼肉起配角

伙食费不到65438+春节费用的0/5,1/3的钱用来交朋友。

90年代,正月将至,很难看到大包小包的“食物”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们平日也吃海参和鱿鱼,为什么非要赶着过春节?”粮店里很贵的菜籽油也开始被冷落。1992春节,尽管贴出了“春节期间每人10斤”,但还是没能达到促销的目的。因为北京人知道,更好的“绿宝”“驼标”有的是,根本没必要囤积。

虽然民以食为天,但据1994的一项调查发现,虽然春节期间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买菜,但食品的花费还不到春节期间花费的1/5,其中1/3的钱是用来交朋友的。吃不再是北京过年的主旋律,人们把更多的精力和金钱花在了自身的建设和沟通上。

能吃能玩,北京人过年更实惠。新年开始批发是一种时尚。去水产市场批海鲜,去大钟寺批发水果,当然还有批发鲜花。去年春节,北京卖了30多万盆花,销售额近15万元,和一个大中型商场的效益差不多。

1995,必备的年货是金婚财神和大福字。1995春节还有一件小事:开心球。这是“禁”后春节快乐产品的主唱。亿万个快乐球在那个春节爆炸了:既安全又感性。

吉祥物也是年货。1996到处都是老鼠,1998到处都是老虎。

年乐旅游成为新一年的时尚。

春运,从淡季到“黄金季”,机票优惠成为历史。

1992三十周年,五个一起去哈尔滨看冰灯的年轻人成了新闻人物,过一个团圆年的观念正在被悄然改变。今年,春运机票五折的做法已经成为历史。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节晚会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1996春节迎来最长公休。从初一到初七,门票价格开始上涨。春节已经从旅游淡季变成了“黄金季”。

1997也很难出行过年。1996,65438+2月,海南、昆明、西双版纳、厦门、武夷山等东南亚及国内航线爆满。据统计,1997,北京过年旅游人数在65438+万左右。

从1997开始,留在北京过年的人包括娇子看晚会,还有一个节目:看灯。北京城全部装扮一新,每天有几十万人上街看灯。出租车司机愿意多在街上走走:一颗明亮的心是快乐的。

春节期间,体育场馆开门迎客,从保龄球、轮滑、羽毛球到室内攀岩,应有尽有。64项体育活动吸引了超过6.5438亿北京人远离麻将桌和酒桌。1997春节期间,5万人涌向球场。

1997贺岁片出现,《编辑部的故事》续集《万事如意》在除夕夜同时出现在30多家省级电视台。有人问:你还看晚会吗?全城做同一件事的场景已经不存在了。今年以来,贺岁片每年都如期而至。

新的一年,身体健康排第一。

调查显示,“身体健康”是1998中最受欢迎的新年祝福。

电话铃响表示问候,计算机打开接收贺卡,祝贺被发送到寻呼机。北京一半以上的人拜年。这是90年代北京人拜年的方式。

新年快乐不再是一天两盒零食。首先,新年贺卡的方式开始流行。贺年卡不是学生的专利,已经被全社会接受。1992春节前分拣量达到250万件。虽然邮件量比平时高了近1/4,但因为电信的快速发展,增速有所放缓。

北京最早的寻呼台是126,1992春运每小时寻呼超过10000次。1997,已经推出寻呼台预约拜年,北京有上百万的呼机用户。1995年,1/5北京人打长途拜年电话。1983,北京近一半的长途电话需要运营商人工接通,用户要等上几十分钟才能挂断一个长途电话。现在,北京可直拨2000多个市县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拨比例可达99%以上。

1998流行的拜年词是“身体健康”。这项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开展的调查显示,“身体健康”是人们的头号愿望。1995左右,人们的祝福多为“恭喜发财”。

1999年,贺卡成为一种落后的形式,因为大量纸张的使用不利于环保,今年开始流行电子贺卡。中国电信的互联网上每天至少有4000或5000封电子邮件。轻轻一碰,祝福就能传遍千里之外。

六十年代的春节

在紧张的日子里玩得开心,让60年代的春节难忘。平日粗粮难见,年夜饭的饺子,浓郁的粉肉,特别香;平日里没有零花钱。春节贴个纸灯笼,买个风车。就算逛工厂什么都不买,也能让孩子开心一年。平日里,父母和孩子隔绝,能吃顿团圆饭,哪怕只是萝卜白菜,也是人生幸事。

年夜饭的好处是缓解饥饿感。

春节菜单里,主妇们几乎可以放一个白菜垫,上面有大白菜做的花样。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杀公鸡;二十八、送面子;二十九、包子”,年夜饭不是一天做出来的。春节最大的好处就是“缓解饥饿”。每到春节,每个北京市民都给半斤油半斤肉,每家每户还能拿到两斤富强面,一斤黄豆,两斤绿豆,几斤站米,五斤购书鱼。勤劳的家庭主妇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全家人一日三餐过新年:腊月二十八做好面粉(标准面粉),二十九开始炒各种面粉和水果,平日里却舍不得用油。现在它们又甜又咸。蒸馒头,包豆包,过年的主食要在年夜饭前准备好。年夜饭分两餐。先是晚上五六点吃米饭炒菜,普通的机饭换成了站饭,再加上叉烧带鱼,砂锅豆腐,狮子头或者四喜丸子,豆芽。这是一年中最重要也是最丰盛的一餐。出门在外的人,一定要赶紧回家吃,菜里一定要有鱼,才能走“一年有余”的运。晚上12点,一家人会一起吃饺子,饺子会裹上付强粉,比日常吃的标准粉白很多,一般是猪肉白菜馅,有时候还有酸菜馅。吃饺子的习俗,让竹制家具店每年春节前都要加班加点做竹篱。大白菜是百姓的家常菜,家庭主妇们几乎可以在春节菜单里放上一张包心菜垫着它的招数:芥菜墩、凉菜拌大白菜、五香辣白菜、酸菜、醋焖白菜、炒酸菜或炖酸菜、油泼梅干菜等等。

春节期间给家里添一个新玩具。

春节增加一个新玩具,对于经手年货的父母来说,是一个小秘密。

腊月二十八,经手年货的人兴奋地挤满了街道,各国营杂货铺都在店门口立起了板子,当街叫卖。过年的车票上还印着两个喜庆的红灯笼,一大块肉两三斤,比平时的两两两半斤要舒服无忧多了。昌图岛的带鱼,图们的明太鱼,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淡水鱼,渤海湾的海鱼,每家每户都要买一些年夜饭的主菜。

“蜜瓜祭灶,姑娘要花,小伙子要枪,老头要新毡帽。”除了北京传统的春节食品关东糖,市场上还有小娃娃、花篮、小宝塔、鸡和小鸭子。饼干除了味道、橘子、大方,还有1963里一个清脆可口的“63”,包装上还附有当年的艺术日历。女生最喜欢的头花和翻领是菊花、牡丹、玫瑰、牡丹、剑兰,梅花、桃花、山茶花、迎春、一品红、芦笋、银胶菊、海棠、水仙、仙客来等花店的盆花经常让她们花钱买。春节增加一个新玩具,对于经手年货的父母来说,是一个小秘密。给8-12岁的孩子买个小存钱罐,给2-4岁的孩子买个小鼓,给6-7岁的孩子买个空竹或风筝。木刀木枪,腰鼓,大摆球,积木,铁蝉,毛毽子,脸谱,还有“滚蛋老鼠”“斗鸡”之类的新玩具,捂着钱包,家长们都在琢磨哪一个最划算。

买一张月卡,加几张梅红纸写春联,系一盏红纱灯,对新年的向往就在挑挑拣拣中开始了。

抛开所有旧词旧礼。

很多单位在大年初二组织团拜,领导提倡“四要四不要”

“爸爸同志,妈妈同志,春节快乐!”除夕夜的钟声敲响12,打工子弟也经常用这种方式给父母拜年。

按照习俗,除夕夜,全家人不会外出团聚。第二天,出嫁的女儿会回娘家看望父母,大家都会出去给亲戚朋友拜年。

鞠躬行礼的旧仪式已经过时了,“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也过时了。见面的时候,我们只是互相点点头,说一句“新年快乐”或者“春节快乐”。

年轻一代向长辈磕头拜年也不时兴了。一般都是带半斤饼或者点心盒,或者送一张改良版的年画。

很多单位在大年初二组织团拜。大家坐在一起开茶话会,领导提倡“要讲科学,不要讲封建迷信;要勤俭节约,不能铺张浪费;参加适当的娱乐活动,不要到处闲逛;要坚持生产工作,上课前不喝酒。会后还可以给孩子包点花生瓜子。

买一张画纸或者道纸,用彩色笔画一些风景优美的花草,写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工作,好好学习,身体健康”等字样。会做一张标准的贺卡,送给老师或者亲密的朋友,大家都会很珍惜。

在年度音乐上,红色和小鞭子

挂100环,从初一到十五,每次都只有10愿意出来。

“穿新衣放烟花”,春节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攒了一年的布票变成红蓝灯芯绒或者小碎花布,母亲再忙再笨拙,也会踩着缝纫机“咔嚓”一声,直到深夜。初一早上醒来,孩子们肯定有一套新衣服平躺在枕头上。平时衣服都是老大穿但是老二穿。春节期间,困难多的家庭要想办法给每个孩子做新衣服,哪怕是旧衣服翻过来。

穿上新衣服,等不及吃早饭,孩子们就跑到院子里去玩。左手拿着一小块土香,右手忙着从口袋里掏出鞭子。红色半寸长的鞭子是个宝贝。家里买了一个100戒指的吊坠,从初一一直放到十五,一次只舍得拿出10。如果藏在家里的小鞭子被兄弟姐妹发现“偷走”,父母就成了解决不了家务的糊涂官。只有答应“再买一个”,孩子才能哭出来。晚上,院子里所有的人都出来看花。孩子们提着的小灯笼是五角星和宫灯,圆点真的很漂亮。你的《老人乐》喷出漫天花雨,我的《火树银花》也毫不逊色。他的“螺丝转”和“老鼠屎”跃入人群,引起阵阵笑声。劳动人民文化宫、北海、陶然亭等公园熙熙攘攘,免费开放三天。有这么多地方可以参观,如故宫、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动物园。买得起票或者公司发票的人也可以去大华电影院看立体电影,去工人体育场看马戏。有兴趣的话,长甸也是个热闹的地方。

80年代的春节

1983年第一届直播春晚一炮而红,收到观众来信16万封。给观众印象最深的节目是王靖宇围着桌子唱的《吃鸡》,而李谷一一口气唱了《乡愁》等7首歌。1984是陈佩斯和朱时茂第一次参加春晚。《吃面条》的成功让小品成了气候。一曲《我的中国心》在全国传唱,《难忘今宵》几乎成了此后每一场晚会的片尾曲...除夕夜,一家人聚在饺子吃年夜饭,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在屏幕上观看。一场晚会不仅让全家人欢聚一堂,还创造了小品等一些文学形式,为黄宏、宋丹丹、赵本山、巩汉林、蔡明、郭达等一大批喜剧演员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土壤。

年饭票淡出菜市场。

平时想吃什么就买什么,让人不知道过年吃什么。

1980期间,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北京分公司,试制的猪肉白菜馅速冻饺子开始在东单等六大菜市场销售。

1981年,北京每家每户春节供应花茶4-200斤,八角、黄花、木耳各一包,大白菜20斤,粮票豆腐一斤,粮票豆制品一斤。一些小吃店增加了“蜂蜜三刀”等平时不供应的小吃。

1983,春节所在的二月,给每个城市居民提供三公斤富面粉,一公斤小杂豆,一公斤糯米,四盎司花生油,一两盎司香油,半斤花生,三盎司瓜子,一两盎司芝麻酱,两公斤鱼(定额内保证每人半斤黄鱼)。

1984全市11副食店卖豆腐不靠谱。

1985,低度酒和滋补酒卖得好。很多西餐厅都客满,新桥酒店提供罐装和袋装西式名菜供家宴。

1989年展出了26种调味品、14种豆制品、35种酱菜,北京人过年不再为米、面、鱼、肉而忙碌。

俗话说,过年就在嘴边。生活在80年代的人们,餐桌日益丰富。起初,定量供应的品种增加了,然后集市恢复了。平时想吃什么,就在市场上买,让人不知道过年吃什么。

年货,三大件,快来

家庭主妇再也不用为过年洗背腰酸背痛,再也不用担心肉变质了。

1980期间,各大商场从外地组织的一批电镀桌椅、简易沙发、下沉式瓷盆、瓷釉盆陆续投入节日市场;1981年,尼龙丝外套、线被供不应求,有人采用反复排队、托运的方式购买,仅新衣店节前就抓获“炒家”46人;1984年,14英寸彩电节日供应量比上年增长42倍;65438-0985,腊月二十八预售进口相机给个人,每人限购一台,半年内发货。品牌是柯尼卡和贾西卡。1987,羽绒服受青睐,皮帽受欢迎;1988年,一种叫做马海毛的安哥拉山羊毛开始流行...春节期间穿新衣服。上世纪80年代,北京人开始走出黑、灰、蓝三色衣服的包裹,西装、夹克、牛仔裤、羊绒衫、冬装、裘皮大衣汇成一股缤纷的风。与此同时,作为礼品,流行一时的保温瓶、脸盆、枕巾、台布,到了80年代越来越不流行,拜年的文化味越来越浓,明信片、贺年卡、挂历开始流行。

上世纪8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这三大新品很快来到人们面前。家庭主妇再也不用担心早早炖好的猪、牛、羊肉变质了。

新年春联贴在单元楼里。

词句充满时代气息:“新长征始于明媚春光,现代化始于金鼓。”

过年总是需要吉祥的图画来庆祝,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贴春联,拜年,80后都有新特点。先说春联。以前大多贴在农家乐里,文字表述无非是“年年春快乐”之类的老话。20世纪80年代非常不同。春联不仅贴在了市内的单位大楼上,而且字字句句都洋溢着时代气息:“新长征始于明媚春光,现代化始于金鼓欢腾”;“富国、国之民,乐得生财之道,移风易俗送旧迎新”。单元门上倒贴的一个大大的“福”字,透露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从城市到乡村,人们都渴望用这种最传统的形式表达内心最深处的喜悦。初三第一天亲朋好友见面,先给个“祝你新年快乐”,然后聊几句。稍微年长一点的关心:“你春节买你的‘加油’(超限额供应的食用油)了吗?今年的油比去年强,没有油烟。”一些年轻人在今年春节期间互相问:“你买了邓丽君和斯蒂芬·刘的新磁带了吗?”这几年我对崔健崇拜得无以复加:“我三年级去我家,昨天刚买了一套架子鼓。”孩子们的父母互相抱怨:“我们的小皇帝过年还要带他去吃肯德基。店里人那么多,排队的都是前门大街的。”

率先“下海”的大佬们还不忘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沟通信息:“你有几台洗衣机?我都要了,冰箱也行。”

80年代的人听拜年,听聊天,不愁吃穿,不听禁忌,不听遮遮掩掩。人们似乎更亲近了,人们的话题更广了,情绪也更高了。一句普通的“祝你新年快乐”却有着如此丰富的含义。

多年的享乐和贪婪让你在派对上出丑。

赵忠祥一出现,炉子上的水壶就开了,没人提。想上厕所的人一次次忍着。

每个春节我都很开心,80年代的我更开心。

不知道是春晚直播让市场上的彩电紧张,还是家里有彩电的人多了让春晚越来越火。反正节前“抢购”彩电,堪称80年代的一景。自从1984进口彩电缺货后,彩电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抢手货。从1986下半年开始,卖场宣布彩电断货,同时出现彩电票。那时候,能在节前买到一台18寸的彩电,是一件很大的乐事。七大姑八大姨只好通知他们:“他叔叔,他家里买了新电视。过年的时候过来看看。”更好玩的还在后面:年三十晚上,全家人早早吃完年夜饭,准备好纸和笔记录晚会上公布的谜语,在争论谁坐在离电视最近的位置后各就各位。那天晚上,自从赵忠祥出现后,炉子上的水壶就开了,谁也不想提。想上厕所的人一次次忍着,怕错过马季的相声和ChristianRandPhillips的歌,更怕错过节目中穿插的有奖谜语。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现在是大年初一的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发答案。等完央视的好消息,就该考虑去哪里逛庙会了。80年代,龙潭湖、地坛、白云寺、大观园、大钟寺到处都有庙会。吃腻了零食,买便宜的百货,看惯了手工艺品,花展比赛又开始了,传统的快感不减,晶莹剔透的冰灯在向人们招手。从三十多岁一直到正月十五,家里总是坐立不安,不够开心。人们开始尝到改革开放的滋味。

克耶勒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