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霜习俗

初霜,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65438+10月23日左右。初霜节气是指天气渐冷,初霜出现。它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在初霜季节,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句谚语“一年不如补初霜”,可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

节气概述

静书房:初霜

作为初霜和初霜之间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天气越来越冷,霜冻。初霜一般是阳历10月23日太阳达到21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初霜。初霜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向冬季过渡的节气。秋天地面散热很多,温度突然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凝结在地面或植物上形成细密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呈白色,结构疏松。

《二十四节气》说初霜:九月中旬,气寒凝露,露水成霜。“初霜”是指天气渐冷,露水凝结成霜。中国古代把初霜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豺狼祭祀动物;二是植被发黄;三次蛰虫是咸的。豺狼开始捕捉猎物,祭祀动物,用动物祭天还书,为祭祀秋金铺平了道路;大地上的树叶黄了,落了;蛰虫都在洞里一动不动,垂着头进入冬眠状态。

古书《二十四节气》中说:“气郁初霜,阴始凝。”可见“初霜”是指天气渐冷,开始下霜。气象学上,秋季初霜一般称为“初霜”或“初霜”,春季终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最后一次霜冻到第一次霜冻的间隔时间为无霜期。还有人称初霜为“菊霜”,因为此时菊花正盛开,北宋大文豪苏轼有诗说:“万树扫黄,唯有芙蓉独一人。”

霜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水蒸气怎么会凝结成霜?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宋鲁兹四》中写道:“月侵驿,桥花夜霜。”陆游在《霜月》中写道“枯草霜灰,寒窗满新影。”它表明霜冻出现在秋天晴朗的月夜。秋夜无云,地面如被子,辐射很大。当气温突然降到0℃以下时,地面上本来就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小溪、小桥、树叶、土壤上,形成细小的冰针,有的还会变成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们说“厚霜凶日”就是这个道理。

气候特征

初霜霜降

因为冻的时候有霜(有时没有霜叫黑霜),所以秋霜和春霜统称为霜。

初霜的节气是指天气渐冷,霜降开始。纬度以南,平均气温在16℃左右,初霜冻日之前有三个节气。在华南南部山谷,只有在隆冬时节才能看到霜冻。当然,即使在同一纬度,由于海拔和地形的不同,接近地层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也不同,初霜期和霜日也不同。第一个霜冻季节,凉爽的秋风吹到了花城广州。东北、内蒙古东部、西北大部平均气温一直在0℃以下。

“初霜中的初霜”反映了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就年霜冻日数而言,青藏高原有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冻和积雪,年霜冻日数在200天以上,是全国霜冻日数最多的地方。西藏东部、青海南部、祁连山、川西高原、云南西北部、天山、阿尔泰山、北疆西部山区、东北、内蒙古东部的年霜冻日数均超过100天,淮河、汉水以南和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广大地区均在50天以下,只有北纬25°以南和四川盆地、福州以南和两广沿海地区的年霜冻日数在10天左右。

秋季初霜称为初霜,初霜越早,对农作物的危害越大。我国各地初霜冻由北向南、由山区向平原逐渐延迟。除了常年有霜冻的地区,大兴安岭北部最先出现霜冻,一般在8月底出现。东北大部、内蒙古、北疆初霜冻多在9月。10开始沈阳、承德、榆林、昌都、拉萨已出现霜冻。165438+10月上旬山东半岛、郑州、Xi安至滇西北已见霜冻;我国东部、汉水、云南三省直到65438+2月初才出现霜冻。霜降从厦门、广州到百色、思茅时,是65438+年后十月初。

霜是地面遇到寒冷天气时水汽凝结,所以不是初霜中的霜,而是天气寒冷,大地会产生初霜的现象。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露水成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珠冻结形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霜冻是指气温骤降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危害温度因作物、品种、生长期而异。要形成霜,地面或地面物体的温度必须降到0℃以下,地面层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一日晴,三朝晴久。所以,霜降不一定有霜,霜降也不一定有霜。但由于霜冻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如果继续降温,很容易导致霜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