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身边的布谷鸟。
每年的雨篷前后,农家乐前后的大树顶上,总有布谷鸟不知疲倦地日夜鸣叫,“布谷鸟布谷鸟”,响亮的叫声似乎在提醒农民要及时播种。
但是,不要以为杜鹃是努力的典范。他们是养孩子不折不扣的“寄生虫”。
每到繁殖季节,大部分鸟类都会不厌其烦地拔草筑巢,产下蛋后会耐心地卧在巢中孵化下一代。布谷鸟是个例外。
布谷鸟不仅不孵蛋,还会在其他鸟外出觅食时,偷偷把自己的蛋放在其他鸟的巢里。狡猾的布谷鸟还会从窝里拿走一只差不多大小的,以防被发现。被欺骗的鸟通常是较小的芦苇莺。
更残忍的是,布谷鸟宝宝孵化后,本能地,第一个动作竟然是把窝里剩下的蛋全部推出去,让自己成为唯一的幼鸟。失去亲生骨肉的养父母似乎浑然不觉,尽心尽力地养着杜鹃。
在人类社会中,有很多机会主义的寄生虫,他们比布谷鸟更贪得无厌。他们用各种巧妙的伪装欺骗轻信的人,比如著名的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是以查尔斯·庞兹的名字命名的,他是19到20世纪的一个意大利出生的投机者。庞氏1903移民美国。1919年开始策划制造投资假象,承诺投资人三个月内40%的高额回报。
庞氏将新投资人的钱作为利润支付给原投资人,引诱更多人上当受骗。
由于前期投资人回报丰厚,狡猾的庞氏在7个月内成功吸引了3万名投资人,历时一年,直到资金链断裂,被利益冲昏头脑的人们如梦方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在中国被形象地称为拆东墙补西墙,也被称为空手套白狼。简单来说就是用新投资人的钱给老投资人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制造投资赚钱的假象,进一步骗取更多投资人的加入。
过去十年,国内P2P平台兴起,有很多非法平台最后倒闭,抢投资人。
有些人把自己的血汗钱投资到非法平台,梦想着比银行存款更高的长期高利息回报,最后血本无归,这就是类似庞氏骗局的陷阱。
你贪图的是一点利息,别人算的却是你的全部本金。因小失大,血本无归,因小失大,被迫“踩雷”,教训深刻。
一些人在网贷平台上“踩雷”,一些消费者在购物中频频中招,成为“剁手族”,无法自拔。
当你在网上买衣服的时候,面对屏幕上眼花缭乱的页面和各种折扣,选择越多越难选择。最后你选择了不一定适合你的东西。
很多人一时冲动买了很多衣服,却不经常穿,甚至一次都不穿。很多人觉得自己的衣柜里总是缺少最满意的东西,所以抵挡不住诱惑,没有选择。
抵制诱惑最好的方法就是远离诱惑,减少网购。俗话说:买不如卖。每年双十一促销,商家盯着你的钱包,赚的盆满钵满。你认为你找到了便宜货,但实际上你可能花了比你应该花的更多的钱。
无论是“踩雷”还是“剁手”,都有深层次的原因,受大脑中不同的二级自我影响。
心理学教授道格拉斯·肯里克(Douglas Kenrick)和弗拉达斯·格里斯维西斯(Vladas Griskwisis)合著的《理性动物》(Rational Animals)一书明确指出,人脑中至少存在七个“第二自我”。/p/775add9e0c5b这七个“第二自我”分别是:自我保护、疾病预防、社会化、社会地位、择偶、留偶和育儿。
人们投资和消费的原因源于多重次级自我的控制,这些次级自我因进化需要而极大地影响人们的决策。
社会需求促使人们为手机行业花大钱;地位需求刺激人们追求高收入、豪宅、奢侈品牌;安全需求刺激了家庭安全消费;健康需求消耗大量护理品;对配偶、家庭、子女的照顾需求,带动了婚庆行业、玩具行业、养老行业的蓬勃发展。制造商、营销商和消费者处于一种寄生和相互依赖的状态。
结论:
每一个次级自我都是一把双刃剑。合理使用这把剑,可以让你事半功倍;误用这把剑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获。如果你不想被第二自我牵着鼻子走,你就得小心你周围各种伪装的布谷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