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两个春,四月两个月,人间两个春夏。

王安石送给苏轼三副对联,结果苏轼一副也没做对。其中一个至今都不正确。

苏轼和王安石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上是旗鼓相当的。他们是宋代两颗耀眼的明星。除了政见不同,两人还经常在文学上较劲,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佳话。

初入官场,苏轼靠的是自己的才华,有点自大。王安石比苏轼大一点,已经在宰相了。对于苏轼的轻佻,王安石决定把这种朝气归档,于是送给苏轼三副极难的对联。结果苏轼一个都没答。其中一个甚至流传了近千年,今天没有人能对。

能够打败苏轼这样的大文豪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下面给大家揭秘一下。

第一联:一年两春两八月,人间两春秋。

王安石留下这幅对联时,恰逢当年闰八月,农历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节气,是不折不扣的“一年两春”。另外,第一副对联的难点在于第四个和第十二个字都是“春”,第二副联必须有这种格式才算工整对仗。所以,即使苏轼是古往今来的奇才,他这辈子也没对过。

王安石的第一副对联,过了不知多少年,一直没对过。直到几百年后,清代楹联专家梁章钜在一位老人120寿宴上受generate启发,做了一副对联:六十岁花再相会周日,人间再相逢。

第二联:七里山塘,游半汤三里半。

苏州长门至虎丘一段,全长约七里,风景秀丽,被称为“七里山塘”,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喜爱的地方。在山塘街的一半,恰好有一条河叫半汤,于是通过王安石的创作,诞生了这幅别出心裁的数词对联。

苏轼在世的时候也没能讲出来。后人以苏轼的名义给了这样一个底线:九溪蛮洞,过玉溪中洞。严格来说,这个下联图对上联是不工整的。你有更好的下联吗?

三联:铁翁城西,金隅银山三宝地

这副对联也是指一个地方,古称镇江铁瓮,有金山、银山、虞山三个景点。这幅对联的难点在于“于今阴”对应的是后面的“三”,但下面的对联不能用三,而前面只有三个字。

不仅苏东坡没有做对联,苏东坡之后无数文人墨客都没有做对联,所以还是对联!

从这三副对联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就是古往今来,我们绝对需要一个特定的情境来启发,否则,即使我们有古为今用的天赋,也很难出一副优秀的对联。

三副对联不能说明王安石和苏轼谁的文学水平更高,但从侧面反映了“强者更强于中”的道理。能不能做出一副绝妙的对联,形成一个永恒的绝对?

地球上一年,两个春月,两个八月,两个春秋。

六十岁的人在周日和世界上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