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人如何过端午节?
古代满族是狩猎民族,对气节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端午节的习俗起源于神秘的夏季至日节气。白天特别长,影子也特别长。汉族的历法传到满族地区后,就是五月五日的数字崇拜。此外,对龙的信仰也是一个重要内容。除了夏季至日、崇武、龙舟节三个来源外,汉族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还有五个传说。第一是划龙舟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第二是纪念忠臣介子推,第三是纪念春秋时期吴国的伍子胥,第四是纪念汉代的苍梧太守陈琳。第五是纪念曹娥。这是说满族人更重视它,主要是因为它记录在曹娥纪念碑。汉文帝二年(公元108年)五月五日,曹娥的父亲遇伯申溺死。当时曹娥14岁,在河边寻找父亲的尸体,日夜哭泣,然后投河自尽。几天后,曹娥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曹娥的孝道与朝廷提倡的风尚是一致的,众所周知,曹娥的孝道被列为传统道德点。八旗军营特别提倡忠孝,所以曹娥的故事对清代满族人影响很大。
在清朝,朝廷非常重视端午节。皇帝自称是真正的龙帝,衣食住行都打上了龙的特征和形象。这样一个关于龙的节日受到了特别的关注。满族人重视端午节,早在晋代就有记载。“历史黄金史。《世宗史》已出版六年:三年之后,重在重视五。幸而广元公园射柳,命皇太子、太子、百官射之,胜者赐坏。去御长武堂摆酒席打打球。人老了是很自然的。后来,第五个节日的庆祝活动增加了祭天的宗教内容。“晋朝的历史。《世宗史》出版八年:大定二十四年二月,商岳?我将去北京。读端午在这个朝代的习俗,比起端午去北京,颜的老乡永远是父亲。?回黑龙江过端午节。
由此可见端午节在古代满族人心中的地位。(杨英杰《满族风俗史》辽宁出版社1991)满族人把端午节叫做五月节。乾隆十八年,有圣旨,然后他们每年五月初一起挂五毒荷包。端午节后五天。端午节的时候,宫里会有粽子宴吃一顿。皇帝会喝菖蒲酒,奖励大家雄黄酒。皇帝用艾叶装饰的餐具,餐后用的水果茶是桑葚、樱桃、茯苓等适时鲜果。朝廷重视,将军旗也重视。以北京为例,北京的满族人有以下民俗:
(1)满族人称端午节为五月节。
这个节日的时间是从五月一日到五月五日,所以它被称为五月节,通常与夏季至日联系在一起。《那桐日记》光绪十六年初五,夏至日上粽子,西递去祠堂行礼,我在家里忙着收拾账目。这个记录说明,这一天官员放假,要去祠堂告白。五月节在民俗活动中可以长期举行,旗主都有公职,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参加活动,比较自由。在满蒙杂居的营房区,可以热闹到5月13日。传说这一天是关公的生日,也是纪念关公独自赴会的日子。以海淀蓝靛厂外的枪械为例。军营里的八旗都有自己的关帝庙。5月13日,每面旗帜都要上色开道,鼓乐游行到紧邻南门街的关帝庙进香,可见重视程度。5月1日,各家各户开始拜佛拜祖。祭品有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图案的毒饼,还有樱桃、桑葚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时令鲜品。
(2)最精致的祭品是玫瑰蛋糕。
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给神和祖先的供品被移走,成为全家人的食物。
。一般人们只供应类似桃酥的乌冬饼,第五天晚上撤;中等家庭放枣、米、棕榈籽、鲜果,每天撤一次,防止腐烂。有钱人提供玫瑰蛋糕,西京苗丰出产的玫瑰蛋糕最为高贵。把玫瑰和蜂蜜混合在一起做成馅,做成饼,放在火上烧。它们被称为端午节饼,分为糕点和硬皮。它们高档精细,价格也很贵,每斤八块左右。每片的价格相当于两公斤白面粉,一般人是买不起的。然而,北京人认为在五月节吃玫瑰蛋糕是非常幸运的。如果他们买不起蛋糕店铺上的玫瑰蛋糕,他们就会自己蒸馒头或夹满玫瑰的甜卷,以满足节日的习俗。
(3)最受欢迎的是黄米枣饺子。北京的端午节粽子是用芦苇叶包裹的黄色米枣粽子,以密云县产的枣最为著名。许多人自己做粽子,将糯米、黄米和红枣混合在一起,称为米尔粽子。食品店卖的饺子以南方风味为主,黄粽子主要是返乡农民卖的。粽子用的马兰草是北京的特产。黄米和枣粽子比较受欢迎,因为价格比江米便宜。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管黄米白米,都是粽子,都是用叶子包着的,外观都是一样的。只要他们吃粽子,他们就会过五月节。粽子也是一种节日礼物。有钱人可以包各种水果料,没钱的也可以包水粽子,既是时令食品,也是正餐。
(4)艾叶插檐,防瘟疫避灾。
端午节时,在庭院前和屋檐下种植艾叶。关于这个习俗的起源有两种说法。第一个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巢遇到一个抱大孩子的女人,抱着一个孩子,问她为什么得知小的是自己的命,老的是邻居养的。黄巢哀叹,命令她在端午节前种艾叶,避免一场军事灾难。女人不想一个人躲起来,把种蒿的事告诉了村里,让全村平安,甚至成了习俗。第二种说法是天帝派天官观察民情,试探人心。那官员装成卖油的,喊道:一个葫芦两斤,两个葫芦三斤。大家都抢着买,只有一个老大爷不仅不肯买,还提醒卖油的算错了账。油卖完了,卖油的对老人说,你是个好人。端午节可以在屋檐上插艾叶,避免瘟疫。老人马上告诉村里,家家插艾叶,人人得救,甚至成了风俗。
(5)穿五颜六色的粽子祈福消灾。
五彩粽子的内壳是用硬纸做的,一般2厘米左右,用彩色丝线缠绕成一串。它们在街上出售,家里的年轻妇女和女孩也自己制作。除了五颜六色的粽子,还有技艺精湛的媳妇或姑娘用丝做老虎,有的缝成樱桃,还有桑葚、茄子、豆角、芹菜椒、梨、柿子、橘子等小水果串在一起,精致可爱。有立体,有平面,有拼搏。在端午节穿上它,不仅显示了其精湛的工艺,也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也可以送给合适的人作为爱的信物。五彩粽子是一种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品,给节日带来了祥和的气氛。
(6)贴葫芦花控制五毒
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满族人也喜欢剪纸,因为剪纸是一种流行的艺术创作形式。用红色流苏纸剪成葫芦状,放入象征辟邪的五毒图案中,将五毒全部放入胃中压制。这种被称为葫芦花的剪纸宝葫芦从四月底开始在街上叫卖。家里有巧手,街上也不买。他们自己砍,有的砍钟馗,有的砍老虎,图案多种多样。据说葫芦花可以治五毒。它们是5月1日贴的,5月5日中午摘下来扔掉,叫灾难扔。除了贴葫芦花,还有人贴一个以钟馗为主题的朱砂句,还有人贴一个上面有咒语的黄色表纸,都是为了驱邪排毒。
(7)战斗草药可以提高孩子识别花草的能力。
北京是一座文化城市,满族人起源于狩猎民族。通过各种节日普及自然知识和生活常识,是北京民俗的一大特色。端午节有纪念屈原、祭祖和娱乐社交活动的内容。在这一天,北京的满族儿童喜欢玩一种叫做“百草大战”的游戏。游戏的参与者手拿草相对而立,每人手持一根草或一根花茎的两端。比赛开始后,两个草勾在一起,双方各自往自己的方向拉草。谁输了草或花茎,就被对方拉住,然后按赢的顺序打,直到选出最后的赢家。这就要求参赛者在比赛前注意寻找那些茎干坚韧的草或花作为自己的选手,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识别花草的要求。能把各种草打下来的玩家,就被公认为那天的各种草之王。
(8)乘水清风,登高望远玩毒。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南方坐船,北方骑马的说法,所以南方在端午节赛龙舟,而北方在晋代曾经有骑马射柳的习俗。辛亥革命后,北京人在端午节参观以前的皇家园林成为一种时尚,天坛是最受欢迎的。天坛是旧时代皇帝祈福新年的地方,有许多树和一个大场地。虽然是在外城,但确实有郊游的兴致。天坛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人们认为它可以治病,所以游客更多。其他皇家园林也是人们参观的热门地方。此外,什刹海、金鱼池、高梁桥、二闸都是端午节的去处。普通人春先生把端午郊游叫做《西游记》,很准确。各种文献中很少有端午节去颐和园的记载。对于当时的城市居民来说,去颐和园又远又贵,结伴而行的负担很大。去天坛相对容易。
入城满族的端午节受寒俗影响较大,已经融合,在东北满族聚集地仍保留较多满族特色。辽宁新宾满族农家乐很多人把五月初五叫做药香节。女人常说:五月天不亮的草药,妙不可言。还有人说这种露水就像灵丹妙药。如果用这晨露洗眼,眼睛会亮一年,就像圣水一样。五月节采集的艾草阴干后,可用于艾灸艾子穴(针灸),在胃中加水溶化即可。秋天艾灸,七天就能把孩子治好。还有人说这一天刨的八角牛(药名白鲜皮)强壮,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在五一节,人们早早起床,去河边洗眼睛和脸。满族农妇起床最早。他们先去河边洗脸梳头,还用铜盆里的回水给公婆洗脸。孩子们常常在五月节唱一首歌:灶间棕籽飘香,艾叶飘香,桃枝插栅,除病除邪,其乐融融。从这句歌词中,人们会认为艾蒿比其他草药更有灵气。《艾叶》的歌词之所以清香四溢,是因为30年代的新宾山城有很多草房。砖房少,屋檐插一大排艾叶。风顺着开着的窗户吹进了房间,安静的香味弥漫在房间里,真的让艾叶飘香了。在满族人聚集的农村,五月节一般会在大门上插上桃枝。或者用桃石雕成小花篮挂在门上或孩子的手腕、脖子上,被认为可以辟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