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季节美阅读:亲近自然,品味生活

什么季节?季节是中国古代根据季节制定的农业法令。“春长夏长,秋收冬收”,都是在这个节气里孕育出来的。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忘记了季节,尤其是出生在城市的孩子,他们觉得与大自然的联系是如此遥远。

给孩子读时令美文,正好弥补了这个遗憾,让我们可以超越时空,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气和习俗,让孩子与自然和周围重新建立联系。本书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创作顺序,结合15名家的24篇时令美文。通过描写当时当地人民的生活和自然风光,还原了一个生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审美感受。本书不仅仅局限于通过24篇美文展示充满写意的中国传统文化,还在每篇美文后增加了解释,帮助读者深入阅读文章。此外,每篇文章后都插入“季节点”,更深入地解释每个季节的时间段和习俗。“文笔优美”、“节气暗示”、“解释”的完美结合,犹如为每个节气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画卷。现在我们来看看中国的这幅“写意山水”。

立春后,大地经过“雨”的洗礼和春雷的唤醒,在春分开始生长。朱自清的《春》描写了春天万物复苏的盛况:草潜出土;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数百只蜜蜂在花丛下嗡嗡作响,大小不一的蝴蝶飞来飞去...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给孩子带来了一个生动的“春天”,活泼灵动,非常贴合孩子的心理。

春天过后是一个繁荣的夏天。“夏满夏满夏热”中的第一个夏天是“长夏”,长夏标志着夏天的开始。作家宗璞的《紫藤瀑布》描写了夏天百花齐放的景象。作者把盛开的紫藤比作瀑布,不断“流淌”,夹杂着“泼水”,一下子写出了紫藤旺盛的生命力。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巧作者的弟弟得了重病。茂盛的紫藤抚慰了她的悲伤和痛苦,作者体会到人生就像花开花落,像流水一样。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诗人的世界里,自然从来都不是纯粹的自然。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人心的反映,是生命的象征。

盛夏过后,又到了金秋。在多愁善感的诗人眼里,往往是对秋天的伤感,但孩子不会对秋天伤感。秋天的橘子是红色的,这是它们快乐的源泉。本书精选俞平伯的《打橘子》,生动地描述了作者童年打橘子的情景:“有两三个人在里奇列的树荫下仰着头下来了”,“好的时候就吃,不好的时候就吃,要不然就吃”...这些儿童活动的细节可爱有趣,让有亲身经历的人倍感亲切,没有类似经历的人更是向往不已。

秋天过后,就到了一年的最后一个季节,冬天。汪曾祺写的《冬天》描述了家乡冬天的许多习俗,比如在房间里放镉,在床上铺稻草,用手炉和脚炉取暖。写冬天的菜,有黑菜,冻豆腐,咸菜汤,简单朴素。写冬运会,踢毽子,抓小孩,玩“无忧无虑”。读作者写的风俗细节,让人感动,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生活的美好和滋味。

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节气循环。不变的是我们传下来的习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人与自然必须建立的联系。把“旧文化”改造成“新生活”,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