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传统日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确定的?
地球每365天在5: 48: 46绕太阳旋转一周,每24小时自转一周。由于地球自转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并不相同,而是保持一定的倾角,所以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一年四季都不一样。在北半球,太阳直射北纬23.5度时,天文学上称为夏季至日;当太阳直射南纬23.5度时,称为冬季至日;夏季的至日和冬季的至日意味着它已经到了夏季和冬季的中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赤道的时候,是春分和秋分,在春秋的中间。白天和夜晚一样长。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长夏、夏季至日、立秋、秋分、立冬、冬季至日。其中,立春、长夏、立秋和立冬被称为“李思”,意味着四季的开始。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有五个:小暑、大暑、暑、小寒、大寒。反映天气现象的节气有七个:雨、谷雨、白露、寒露、初霜、小雪、大雪。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有四个: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立春
自秦朝以来,中国一直把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学上划分的,但在自然界和人们的心目中,春天是温暖的,花儿是芬芳的。春天是生长,是耕耘,是播种。在气候学上,春季是指平均气温在10℃至22℃的时期。说到立春,人们明显感觉到白天变长了,太阳变暖了。气温、日照、降雨量往往处于一年的转折点,往往会上升或增加。早春作物生长加快,油菜抽薹和小麦拔节耗水量增加。要及时灌水追肥,促进生长。农业谚语提醒人们:“当春天开始下雨时,早起晚睡。”大春也开始为耕种做准备。虽然“春”已立,但盆地大部分地区仍会出现霜冻,再过几年,就会出现“雪来不及春,故飞穿树”的景象。在安排农业生产时,应该考虑到这些气候特征。春天人们经常寻找的信息在哪里?柳条上伸出的嫩芽“比黄金还软,比丝绸还软”;土壤中那颗渴望的小草,等待着“它们在春风中又长高了”;为了赢得新的丰收,在田间辛勤劳作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雨水
雨节气的意思是,开始下雨,雨量逐渐增大。在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黄河流域,下雨前天气寒冷,却下着雪,下着令人不快的雨。雨后气温一般能回升到0℃以上,雪少雨多。然而,在四川盆地温暖的气候中,即使在隆冬时节,降雨也并不少见。在此期间,我省流域平均气候温度大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待放,樱桃竞相开放,确实是气候性的春天。除了几年,霜期也告一段落。嫁接果树种树正当其时。干旱的冬季过后,流域一年四季春旱多,尤其是盆地西部。农业上要注意保墒和适时灌溉,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期和油菜抽薹开花关键期的水分供应。川西高原山区仍处于旱季,气温低,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此外,寒潮的入侵会造成强降温和暴风雪,对老弱幼畜危害极大。这些都要特别注意预防。时光飞逝,季节提醒着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小春的管理和大春的筹备工作要抓紧进行,争取今年比往年好。
惊蛰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苏醒,是指春雷的突然移动,唤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此时气温迅速回升,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逐渐出现春雷。在我省盆地东部和凉山州南部,在常年的雨声和惊涛骇浪中也能听到春雷的第一声;盆地西北部除个别年份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打雷,是我省雷雨开始最晚的地区。到震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忙季。真的:季节不等人,每一刻值千金。我省流域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比雨水节气高3℃以上,是年升温最快的节气。日照时间也明显增加。但由于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较大。在盆地东南部的长江流域,大部分年份警戒期温度稳定在65438±0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的播种。其他地区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以上低于12℃,不允许盲目早播。虽然气温上升很快,但降雨增幅有限。盆地中部和西北部的总降雨量只有10 mm左右,而且经过常年的冬旱,春旱往往开始显现。此时,小麦孕穗期和油菜开花期处于需水量高的时期,对需水量比较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造林也要考虑这种气候特点,栽后勤浇水,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惊蛰的季节,春光明媚,万物复苏。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物候知识的积累,将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
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在中国古代,立春、长夏、立秋和立冬被用来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季至日、秋分和冬季至日在每个季节的中间。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地球各地昼夜时间相等。因此,古代的春分、秋分又称为“昼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春分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地区有句农业谚语“春分麦起,时时刻刻值千金”。我省各地气温持续上升,但一般没有降雨到春分那么快。3月下旬,盆地北部平均气温多为13℃至15℃,盆地南部多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已被积雪融化,旬平均气温在5℃至10℃左右。我省西南部金沙江、安宁河等河谷地区气温最高,平均18℃至20℃。除边缘山区外,七八年来流域日平均气温稳步上升到65438±02℃以上,有利于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也非常适合造林。但春分前后常有较强冷空气侵入盆地,气温下降明显,最低可低至5℃。有时一股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日的低温阴雨天气,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一特点,要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及时播种。
清明节
清明是代表物候的节气,意思是天气晴朗,草木茂盛。清明节有登高、寒食、扫墓等民俗。俗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天气晴朗时,盆地气候温暖,春意浓浓。但清明节前后,冷空气仍不时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早稻死秧。因此,水稻播种移栽时要避免暖尾冷头。在川西高原,牲畜在严冬和饲草料不足的影响下身体虚弱,需要防范春季后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牲畜的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就四川而言,情况并非如此。尤其是盆地西部,往往处于春旱期,4月上旬降雨量一般只有10至20毫米,不及江南的一半。盆地东部虽然春雨多,但4月初的降雨量一般只有20到40毫米,自然降水不足以农业生产,必须年前蓄水补充。此外,4月是凉山州一年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加强对冰雹灾害的防御。
谷雨
俗话说“雨生百谷”。有了充足及时的降雨,谷类作物可以茁壮成长。谷雨节气有这么个意思。谷雨时节,四川盆地,“幼花落,杜鹃夜啼,牡丹开,樱桃熟。自然风景告诉人们现在是晚春。这时,盆内温度迅速上升。一般4月下旬平均气温已达到20℃至22℃,比4月中旬高2℃以上,盆地北部和西部除外。在盆地的东部,经常会出现一两天30多度的高温,让人感觉很热。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用于入夏。盆地春季高温的气候特征有利于大春抓早作措施。虎杖适宜的种植温度为65438±08℃至22℃,此时可以满足。流域老旱区的经验证明,谷雨后及早种植薇菜,可在夏旱前封藤叶,增强抗旱能力,获得高产稳产。此时,我省盆地东部雨水充沛。全年4月下旬降雨量约30至50毫米。第一场暴雨一般出现在这个时期,有利于水稻种植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长。但流域其余大部分地区降雨量不足30毫米,需采取灌溉措施缓解干旱影响。川西高原山区目前仍处于旱季,降水量一般只有5至20毫米,流域内谷雨前后的降雨往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为“晚雨”在4、5月份出现的频率最高。”蜀中常下夜雨,河槛清”,十分适合农作物生长和收获。
夏初
顾名思义,长夏是指夏天的开始。但是各地气温不同,入夏时间其实也不一致。按照夏季五日平均气温高于22℃的气候学标准,长夏前后,川南盆地刚刚入夏;其余盆地气温20℃左右,仍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冉冉绿荫遍天下”的晚春时节;而川西南的低海拔山谷早在4月中旬就感受到了夏季的炎热,长夏的气温已经达到了24℃以上,可谓炎炎夏日。易维有长夏的“用电看”理论。但就四川而言,即使是第一次雷雨最晚的盆地西北部,常年雷雨也是4月上中旬开始,不必等到长夏。长夏过后,正是流域中稻大面积种植的需水量关键期。暴雨到来的早与晚、雨量的多少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这个时候,如果不下大雨,那些没有水灌溉的农田是无法耙梨和播种的。根据气候资料统计,流域东部多年平均暴雨始于4月中下旬,西部始于5月中下旬。盆地东南部5月降雨量为100-200毫米,西北部为75-100米。盆地西部和中部暴雨开始晚,雨量少,经常出现夏旱。在此期间,就像盆地在早春收获作物和在大春种植作物一样,应特别注意多变天气的影响。晴天要及时收割,雨天要播种,即使是雨天,小春收成也要防发芽、防霉,保苗抗旱,要防20℃以下低温对早稻的危害。
小满
24个节气中,大部分都可以通过名字来定义,但小满有些莫名其妙。本来小满的意思是小麦等夏季作物奶水充盈,种子饱满。四川盆地的农业谚语赋予了小满新的含义:“小满不满意,他想一想”;"小满腹不满,不管芒果了."用“满”这个词来形容雨水的多与少,并指出,如果满的时候田里没有足够的水,田埂就有可能裂开,种下的时候连水稻都种不了。因为“长夏小满插秧”,“秧苗冲小满谷秋”,小满是适合水稻种植的季节。流域夏旱严重与否,与水稻种植面积有直接关系。种植早晚与水稻的产量息息相关。盆地的中西部地区,冬春季节经常干旱,暴雨来得晚。在某些年份,暴雨直到六月才降临,甚至迟至七月。再加上小全节气常年降雨量不多,平均只有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无法满足种植苗木的用水需求,使得缺水的盆地中部夏季干旱更加严重。俗话说“蓄水如储粮”,“保水如储粮”。为了抵御干旱,除了改进栽培措施,加快造林速度外,尤其需要注意第一年的蓄水保墒工作。但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持续阴雨天气,影响春播作物的收获和晾晒。在川西高原山区,此时,许多农作物已经进入雨季,庄稼长势旺盛,欣欣向荣。
芒种
芒籽是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的象征,是反映农业物候的节气。到了天幕的时候,四川盆地的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和红薯的移栽也接近尾声。大部分地区中稻已进入返青阶段,秧苗翠绿,生机勃勃。“东风染三千顷,断苍鹭来来去去不停”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此时田野的美景。天幕时节,盆中未移栽的中稻要快栽;如果再次推迟,水稻的营养生长期会因气温升高而缩短,生长期易受干旱和病虫害影响,产量必然较低。薇菜最迟应在夏季至日前移栽;如果播种过晚,不仅旱情影响加重,到了秋来气温也会下降,不利于马铃薯片的膨大,产量也会明显降低。这就是农业谚语“忙着种”的道理。
夏日至日
夏季的至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四川各地从日出到日落大约需要十四个小时。尽管夏季的至日白天最长,太阳高度最高,但它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因为此时近地表层的热量还在积累,并没有达到最大。夏季至日过后,由于农作物长势旺盛,杂草、病虫害快速生长蔓延,高原牧区草、肥、畜繁盛的黄金季节,我省流域农业生产进入田间管理期。此时,盆地西部降雨量明显增加,逐渐改变了入春以来盆地降雨由东部多向东部少的分布态势。如果出现夏旱,一般预计此时解除。近30年来,6月下旬盆地西部大规模洪水次数虽少,但程度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做好防洪准备。夏季至日节气是盆地东部年降雨量最大的节气,未来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造成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赢得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抓取和储存预先休眠的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夏季至日过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强烈,午后到傍晚往往容易形成雷暴。这种热雷雨忽来忽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之为“夏雨分田”。在四川,唐代诗人刘禹锡巧妙地利用这种天气写下了著名的诗句“东升西下,路有晴而晴”。
小暑
树木成荫,夏日炎炎。四川盆地小夏平均气温26℃左右,已经是盛夏,相当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全年7月中旬,在盆地东南部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期,对杂交水稻抽穗开花不利。除了提前在布局中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外,对于已经种下的也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川西高原北部,此时仍能看到霜雪,相当于盆地初春的景象。小夏前后,盆地西部进入暴雨最多的季节,7、8月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经常会发生山洪,甚至引发泥石流。但在盆地东部,由于经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热,在经历了微暑之后,开始进入伏旱期。我省这一盆地东干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的丰缺有很大关系。我们必须尽早采取抗旱防洪措施,把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酷暑前后,我省各地进入雷雨最多的季节。雷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常伴有大风、暴雨,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必须预防。
大暑
夏天热意味着热。说明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一般来说,大夏节气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盆地西部降雨量最丰富、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是盆地东部35℃以上高温最频繁的时期。大夏前后的高温是正常气候的标志,因为在大春,较高的温度有利于作物的开花和灌浆。但温度过高,会抑制作物生长,水稻结实率明显下降。盆地西部被淹没后,光、热、水处于一年的高峰期,相互促进,形成大春农作物生长的良好气候条件,但要注意防洪排涝。在盆地东部,高温长日照往往伴有少雨,这不仅会限制光热优势的发挥,还会加剧大春夏旱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为了抵御夏旱,既要重视前期蓄水,又要根据盆地东部的气候特点,以“早”为基础,完善作物栽培措施,做到趋利避害。闷热的夏天,正是茉莉花和荷花盛开的季节。茉莉花越香越香,给人一种干净清香的享受。高贵的莲花,不畏骄阳骤雨,晨开暮聚。诗人赞之为“阳光下映荷花别样色”,生机勃勃的盛夏正孕育着丰收。
立秋
“立秋之日天气凉爽”显然将立秋与凉爽的天气联系在一起。可见,立秋是凉爽的秋天的开始。由于纬度和海拔不同,实际上不可能在立秋的时候同时进入秋季。按照五天平均气温在10℃到22℃之间的气候学标准,在中国,除了那些北纬高海拔的地方,立秋还是在炎热的夏季,甚至在东北大部分地区,也看不到凉风习习、黄叶飘飘的秋景。对于地处中亚热带的四川盆地来说,一年四季的8月份,酷暑依然较重。气候资料统计显示,盆地要到9月中下旬才能入秋。在一年四季都是冬天或者冬长无夏,春秋相连的高原山区,是不可能说秋天什么时候开始的。立秋后,我们盆地的晚稻拔节孕穗期,棉铃开裂吐絮,丝毫不能放松田间管理;中稻、夏玉米进入灌浆成熟阶段,要防范冰雹、大风、暴雨的危害。流域东部和西部要继续分别做好抗旱防汛工作。立秋后的盆地,虽然季节还是盛夏,但“立秋十日满黄”,一个金色的“秋天”就要来了。
热度结束
夏季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楚”是藏而终的意思,“初夏”是炎热的夏日过去了。我省盆地平均气温比初秋普遍低65438±0.5℃左右。部分年份8月下旬,盆地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3℃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由于盆地夏季热量仍基本受夏季风控制,盆地西部最高气温往往高于30℃,盆地东部最高气温高于35℃。尤其是在长江沿岸的低海拔地区,在夏旱持续的年份,更是感受到了“秋老虎”。川西高原已进入夏秋季节,海拔3500米以上,呈现出初冬、草枯萎、霜雪日益增多的景象。夏季是我省流域降雨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部少转变的前期。这个时候,盆地中部的降雨量往往是一年中第二高的,比酷暑或白露的时候还多。因此,为了保证冬春两季农田用水,必须认真做好这一时期的蓄水工作。夏季至秋分高原将出现持续阴雨天气,对农牧业生产不利。此时,我省盆地也是收获中稻的繁忙季节。一般夏季节气期间,盆地日照仍然充足,除盆地西部外,阴雨天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但再过几年,就像杜甫诗里说的“三伏天过去了,太阳变成了雨”,秋雨会提前到来。因此,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每一个晴好天气,抓住时机,做好抢丰收、晒太阳的工作。
白露
露水是地面或近地物体上的水汽因温度降低而凝结成的水滴。所以千禧年其实预示着天气转冷了。在我省流域二十四节气气候中,白露具有气温下降快、毛毛雨开始、日照突然减少的明显特征,深刻地反映了由夏到秋的季节变化。流域常年白露期平均气温比夏季低3℃左右,大部分地区(5天)平均气温已连续降至22℃以下。按照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时间序列开始进入秋季。流域秋雨多出现在白露至初霜前,岷江、青衣江中下游最多,流域中部相对较少。农谚“白露太多,天天走来走去”,不能以白露当天是否下雨来预测天气,但白露节前后往往会有一段持续的阴雨天气。而且此后流域降雨呈现强度低、雨天频繁、持续降雨的特点。相应地,白露期流域日照约为夏季的一半,且减少趋势一直持续到冬季。千年季的上述气候特征不利于晚稻抽穗开花,也影响中稻的收割和晒青,所以农业谚语中有“千年晴,稻白如银”的说法。只有充分认识千年气候特征,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才能减轻或避免秋雨的危害。另一方面,也要利用雨水蓄水,特别是盆地东部的白露是继小满、夏季至日之后又一个雨量较多的节气,不要错过好机会。
秋分
秋分是代表季节变化的节气。秋分当天,太阳位于经度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此时,四川盆地的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导致反复降雨,气温一再下降。在川西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已降至0℃以下,已经可以看到漫天飞舞、大地银装素裹的壮丽雪景。秋分后,我省降雨量明显减少,暴雨和大暴雨一般很少出现;但雨天增多,雨天频繁,夜雨率高。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有句名言“秋塘起晚雨”,形象地描绘了四川秋季雨夜的气候特征。我省盆地及凉山州秋季多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秋种影响较大。要抓太阳、管墒、防涝,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要充分利用秋季多雨、土壤墒情好的气象条件,抓住时机做好造林工作,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寒露
在古代,露水被认为是天气转冷的标志。中秋白露的节气是“露凝而白”,到了季节和秋季天冷了,已经是“露气寒,会凝结”成霜了。此时,我省各地气温持续下降。盆地内日平均气温低于20℃。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水银柱也很难上升到30℃以上,而最低温度可以降到10℃以下。川西高原除少数河谷低地外,五天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按四季气候划分标准,已是冬季。万里霜雪,与盆地秋色大相径庭。常年寒露期间,流域降雨量也在逐日减少。盆地西部大部分在20毫米左右,东部一般在30到40毫米左右,降雨频繁,昼夜不停,下着雨,影响了“三秋”的产生,成为我省盆地的灾害性天气。与毛毛雨相伴的气候特征是:湿度大,云多,日照少,阴天多,此后雾日数明显增多。然而,秋雨是否严重直接影响着“三秋”的进度和质量。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气预报,在晴天抢收播种;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采取深沟、高厢等多种有效耕作措施,减少湿害,提高播种质量。在高原地区,寒露前后是雪害最严重的季节之一。积雪堵塞交通,危害畜牧业生产,应注意防范。
霜降
初霜的节气是指天气渐冷,霜降开始。在南纬四川盆地,平均气温在65438±06℃左右,初霜冻日之前有三个节气。在盆地的南部山谷,只有在隆冬才能看到霜冻。当然,即使在同一纬度,由于海拔和地形的不同,接近地层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也不同,初霜期和霜日也不同。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露水成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珠冻结形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霜冻是指气温骤降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危害温度因作物、品种、生长期而异。要形成霜,地面或地面物体的温度必须降到0℃以下,地面内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水平。所以,霜降不一定有霜,霜降也不一定有霜。但由于霜冻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如果继续降温,很容易导致霜冻。初霜后,大量盾叶薯蓣在我们的盆地被采集和挖掘。如果收割过早,坨子没有充分膨胀,会影响产量;但如果收割太晚,可能会被早霜冻坏,块料会被冻坏变质,所以及时挖出来很重要。北宋大文豪苏轼在一首诗中说:“万树扫黄,唯有芙蓉独一人。”四川盆地气候温和。初霜期间,田野郁郁葱葱,橙黄橙绿,秋菊盛开,芙蓉树盛开,让浓郁的“天府”更加绚烂。
立冬
说到“冬天”,自然会和寒冷联系在一起。“立,建也”就是冬天从此开始。在立冬的那一天,水开始结冰,地面也开始结冰。现在,人们经常把刺骨的北风和寒冷的霜雪作为冬天的象征。我省盆地罕见霜雪。所以在气候学上,各地并不固定“立冬”这一天为立冬,而是以气温来划分季节,即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更适合当时的物候景观。初冬时节,本流域仍处于三秋的旺季,平均气温一般在65438±02℃至65438±05℃之间。毛毛雨已经过去了。气候条件适合油菜移栽。生长期短、弹性强的小麦也要播种,因为立冬后期强冷空气袭击多,气温往往下降幅度大。如果播种后温度低,出苗慢,产量会受影响。日平均气温低于15℃时,薇菜生长已逐渐停止,应及时采收。盆地西北部部分年份初冬已出现早霜,为避免冻害,应及早挖坑。此时高原地区已是旱季,湿度迅速降低,风速逐渐增大,必须高度警惕森林火灾。
小雪
小雪表示降雪的开始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四川盆地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花无雨遮,菊花犹有霜枝”,已经呈现出初冬的景象。由于秦岭北麓和大巴山有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降低寒潮严重程度,盆地“冬暖夏凉”显著。全年降雪日数多在5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很多。大雪之前降雪的机会不大,即使是隆冬,也很少能看到“吹开万株梨树花瓣”的迷人景色。因为冬季盆地表层温度往往在0℃以上,下雪比下雪更难。偶尔,天空虽“嗡嗡”作响,地上却没有“碎玉”。而在寒冷的川西高原,通常一年四季都是65438+10月开始下雪。高原西北部一年降雪日数可达60天以上,部分高寒地区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小雪期间,盆地西北部可见到初霜冻,需防范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甘肃、阿富汗北部最低气温多在-15℃左右,需做好牲畜保暖防寒工作。
大雪
“大雪”表示此时开始下大雪。四川盆地冬季气候温和,少雨少雪。平均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地区高2℃至4℃左右,降雨量仅占全年的5%左右。偶尔下雪,多在1和2月;地上的雪隔三五年就很难见到一次了。如果能亲眼目睹白雪皑皑的大地,银装素裹的绿树,往往是一种难忘的乐趣。“薛瑞预示着一个丰收年”是在中国广为流传的农业谚语。在北方,厚厚的一层松散的雪就像给小麦盖了一床被子御寒。雪中氮化合物的含量是雨的四倍。雪慢慢融化后渗入土壤,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容易被作物吸收利用。雪水的低温可以冻死地表越冬害虫,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但在南方,如果雪后晴天夜晚地面热量散失较多,就会出现冻害,对豌豆、豆类等作物造成一定损失。我流域平均气温仍在8℃至9℃,小麦、油菜仍可缓慢生长,需加强田间管理,防止冻害。大雪期间,流域降水量大多在15毫米以下,盆地西部不足5毫米,已是“干冬”时期。此时盆地的气候仍然多雾,一般65438+2月是雾日最多的月份。雾通常出现在无云的夜晚或部分多云的清晨。气象学称之为辐射雾。俗话说“十雾九晴”。中午前大部分雾气消散,下午的阳光会特别温暖。
冬季至日
冬季至日是天文学划分的节气,古代称之为“短日”、“短日”。冬季至日上,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到北半球白昼最短的南回归线。我省各地从日出到日落没有10小时。冬季至日后,随着地球绕太阳轨道运行,阳光直射带逐渐北移,使得北半球白昼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冬季的至日上,虽然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小于散失的热量,但地面长期积累的热量还在继续散失,近地面层的温度还没有降到最低,所以还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冬季至日过后,虽然白天越来越长,夜晚越来越短,但在短期内,白天还是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长。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小于流失的热量,所以温度并没有马上升高。群众习惯于从冬天的至日数九,每九天就是一个“九”。“三九”前后地面积热最少,天气最冷,所以说“三九天冷”。天文学将冬季至日视为冬季的开始,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明显偏晚。冬季至日期间,川西高原的平均气温一般在0℃以下,四川盆地的平均气温只有6℃至8℃左右。而在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0月上旬65438+,平均气温仍在10℃以上,可以说秋去春来,一年四季没有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