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分、夏季至日、秋季至日的日期不一样,每年的具体时间几乎都不一样?

春夏秋冬是由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决定的。以秋分为例。当地球运动到某一位置时,太阳处于黄道面和天球赤道面的交点。这时,太阳直射赤道。这时,地球运行到秋分,这个日期就是我们所说的立秋。

按理说,地球公转一周需要同样的时间,到达秋分的日期也是一样的。但由于人类所需时间与地球实际公转一周所需时间不同,地球经过秋分两次,相当于公转一周。我们的日历显示需要365天,但地球的实际时间是365.256天。为了消除误差,人类引入了闰年法,闰四年,闰年3600年。

扩展数据:

春分通常是指太阳视黄经在0°的时刻,每年农历2月15日左右(公历约为3月20日至21)。

夏季至日是24个节气之一,它发生在每年公历的6月20日,或21,或22日。夏季至日当天,太阳移动到黄经90度(夏季至日,目前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中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到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季至日也是一年中中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这一天,北半球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多,几乎是南半球的两倍。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通常是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南方的气候从这个节气开始下降。第一,这一天太阳到达180(秋分),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世界各地昼夜长短相等(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和早晨的阴影)。秋分后,太阳的直射点继续从赤道向南半球移动,北半球各地的白昼开始变短,黑夜变长,即一天中的白昼开始比黑夜短;南半球则相反。因此,秋分也叫落点。

冬季至日,俗称“冬节”、“龙至日节”或“子岁节”等。冬天的至日既有自然内涵,也有人文内涵。它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冬天的至日被认为是冬天的一个大节日。在古代,有这样一种说法:冬天的至日有一年那么大。在古代,漂泊在外地的人,此时都要回家过冬节,称为“岁末有家”。在许多地区,有在冬季至日祭祖等习俗,还有一些地方在冬季至日庆祝这个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