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期要根据公开来定?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为什么要根据大众来定日期?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日期依公而定,与二十四节气有关。

清明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通常是春分后15天。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与赤道的夹角确定的,阳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因此,农历清明节没有固定的日期,通常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的某一天。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

关于现代清明节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古代寒食和清明合流形成的。前者是一个有着古老历史的禁火寒食节,后者是一个重要的农业节气,与他们无关,与祭祖无关。直到唐宋时期,清明节才逐渐发展起来,正式成为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节日,最终取代了寒食节。两个节日的结合和主题的转移反映了古代节日习俗的生存、发展和演变。

寒食是清明前两天。《荆楚岁时年谱》说:“至日入冬后一百五十天,谓寒食三日无火。”禁火、寒食的习俗,反映了我们的祖先经历了缺粮的阶段,这是古代生活的遗留。

后来,寒食节与一个流行的民间传说联系起来:据说春秋时期,晋国的儿子重耳在流浪,快要饿死的时候,他的追随者割下自己的腿肉,烤了给儿子吃,鼓励他克服困难,将来重组国家。重耳成为君主(晋文公)后,他被任命为当时的流亡大臣,但他被介子推。

文公想起来让介子推的时候,听说他已经带着母亲躲在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了,但是找不到。文公命令火烧山把他赶出去。不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一片青山成了焦土,没有介子被推出来。大火被扑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已被烧死。

除了追仇,文公还规定,每年介休被烧死的那一天,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和寒食。这就是禁止寒食用火的由来,后来被称为“寒食节”。而这种“甘愿被烧死是不公平的”介子推,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推崇和推崇。

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期非常接近,而古人在寒食的活动往往会持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两个节日就没有严格的区分了。到了唐代,玄宗下诏允许官员吃寒食上坟,几位皇帝相继下诏允许官员请假上坟。五代时,寒食时皇帝亲自上坟。此后,两个板块融为一体,主题改为祭祖。元明以后,扫墓之风遍及全国,清明节因此得名鬼节。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在清明节,除了注意禁火扫墓,还有徒步、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习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禁止吃冷食。为了防止冷食冷餐对人的伤害,大家都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在清明节,人们避免打针和洗衣服,大多数地区的妇女避免步行。傍晚前,大门前要撒一条灰线,据说是为了防止鬼进屋。所以,这个节日是一个有特色的节日,既有悲伤又有酸酸的泪水去扫墓的新坟,还有踏青的欢笑。

清明扫墓的通常流程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先扫墓,也就是打扫墓地。

其次,祭祀,这个程序很重要,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同感,因为山有灵无主,先人有主无灵,与先人同感才能更好地获得山川的灵气。这就是风水。

扫墓时,人们带着供品、钱等物品来到墓地,给祖先的坟墓献上食物,然后将钱焚烧,为坟墓培育新土,修整坟墓并在上面放一些纸钱,让别人看到,知道坟墓里有后代,然后磕头膜拜。

即:修改墓地-烧香-供奉-敬酒-放炮-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