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一篇论文

关于“端午节”名称的由来,有人认为“端午节”更古老,有人认为“端午”更早。黄石曾经对此做过详细的考证。他指出,虽然端午节也叫端午、崇武、崇武、端阳、夏节,但在古代,它是以干枝为标志的,也有干枝的。所以很多节日不是固定在一个月的某一天,而是按照干支的顺序。除了节气,如立春,夏季至日和冬季至日,节日都是基于时间序列。例如,上巳是定在三月的第一个三月,而是立夏后的第三天为一伏,那么隔庚戌是一伏,而是在立冬后的第三天。这样看来,端午节,也就是五月的第一个下午,至少在西汉,还没有像现代那样定在五月初五。我国古代的历法制定者把北斗七星的斗柄上的第七颗星称为“霸气”,常指着北极星“霸气”,历法根据霸气来测算月数。现在是冬季的第二个月,仲冬月是起点。阴历建丑,夏历建阴,即月是一年的开始。就这样大摇大摆地到了第五个月,也就是仲夏月,意思就是“午”,五月就叫“午月”。自秦汉以来,一直使用所谓夏历,即公历引入后相应的“阴历”和“阴历”。在秦汉时期,端午节在每月的下午庆祝。北斗七星被称为“宇恒”,宇恒指的是正午和夏季的至日。因此,端午节和夏季至日的由来相当长,而夏季至日最长,尤其是中午。所以端午节不仅要指月亮,还要指日子和时间。这样就不难理解后世端午节有很多重视“午”的习俗了。夏季至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太阳会发生变化。这一天,太阳逼近北回归线,北半球人能感觉到的最长的一天到来了。从此,酷暑由极长的时间缩短,万物富足而凋零,太阳炙热而凋零。夏季至日的日子,有“阴阳相生,生死相分”的说法。“五月是恶月”的观念应该与此有关。在我看来,黄石在《端午风俗史》中对“端午”名称的考证和分析更为可信。端午节是邪恶的一天的想法由来已久。从汉代的记载可以看出,从一开始,人们就普遍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这一天更是恶月。《风俗通》说“俗云五月当官,夜不动”,“五月盖屋秃”。农历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也被视为不祥之兆,大多被父母遗弃。《依桐风俗》中有一句失传的话“相传五月五日生孩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四忌论衡》记载了当时“正月、五月为忌”的习俗。正月五月杀父杀母是不允许的。已经被引用,父母已经去世。《西京杂记》又叫“常言道,留五日则害己,不留则害父母”。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和汉代的王峰都出生在5月5日。一开始有故事说父母无意抚养。”《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了田婴的随笔,生于五月五日,婴儿对母亲说“不要养了”,母亲偷偷养了起来。而龙,宝宝说:“五月他们父母在一起会不好。”文章说,“命由天定,必由户定。”婴儿沉默不语。文章说:“你要受上天的命令,也要受家主的命令,这样你才能被家主听见。谁能来?"我的儿子休息了。"《西京杂记》中,汪峰生于五月五日,其父欲留之,其叔曰:“田文生于此日,则为孟尝君。从过去推它并不是不祥之兆。“那就抬起来。成书于战国前后的《夏》,据《荆楚纪年》记载“今集多药,以镯除毒气”。这个时候草药极其繁盛,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害虫往往在这个时候滋生。因此,采药和服药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端午节的古老习俗主要有“蓄兰沐浴”,《大代李记》中就有“蓄兰沐浴”的记载。人们认为,用兰花汤洗澡可以驱走疾病、邪灵和瘟疫。屈原《楚辞》中有一句“浴兰汤,泡香花”。汉代阴阳观念盛行,端午习俗中出现了以五色帛、桃印为主的厌胜。东汉应助“风俗通失”,“午后以彩帛缚臂,避鬼避兵,使人不至得病,一则长寿,二则增兵”。此外还记载“夏季至日以彩兵增多为标志,标题为‘泳光’。知道厉鬼名字的人没有温病。五彩,辟五兵也。.....雍建中,大疫之都,云厉鬼,字郊游重光。但这也是谣言,没有手指头能看出来。从那以后,我就一直病恹恹,人情惨不忍睹,为了摆脱灾难,我又多加了几个问题。今天人们的编织太新了,都是拿两寸丝绑在门上,也是一种考验。《后汉书·礼记》也记载“仲夏之月,万物繁盛,谓之夏至日”。阳气盛,恐事物不华丽,...所以五月五日朱锁五色桃印作为门户装饰,很难挡煞。".五色丝缠臂,意在除疫除邪。后世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差异,朱锁发展出许多别称,但其形制和用途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桃印,可能印在桃木上,挂在门口,以避不祥。一般六寸长,三寸见方,刻有文字,绘有五色。端午节也是人们互相喂食的日子。在重要的节日里,人们会有交往,这也算是一种对社会关系的维护。在历史文献等中很难看到普通人与家人的交往。我们能看到的主要是皇帝和朝廷大臣之间的交往。例如,《汉书》中记载,张皇帝在下午给了一条水纹麻花裤。从辟邪日的概念和上述记载可以看出,端午节是中原地区最早与夏季至日相结合的节日,这个节日的主要意义是避邪。人们认为这个时期的草药具有特别有效的功能,所以这是一个收集草药的重要节日。人们也非常重视在这一天采取一些其他方式来避免灾难和疾病,以便他们和他们的家人能够安全地度过这个节日。因此,节日活动主要包括采摘兰花、沐浴、穿五色丝绸和用红木板辟邪。可以说,到了汉代,端午节的节日时间已从正午逐渐发展到5月5日,与夏季至日并行,尚未成为取代夏季至日的重大盛夏节日。”避邪”逐渐成为端午节的主要内涵,一些相关的避邪手段也逐渐兴起,成为端午节的主要活动。同时,从当时的宫廷习俗也可以看出,端午节不仅是民间的节日,也是宫廷和上层贵族的节日,这为后来的上流社会对端午节习俗的模仿和流动奠定了基础,或者可以说,我们不必过于注重上流社会和下层社会的区分。在中国,这种完全二分法很难复制和应用到实际复杂的研究中。但由于古籍的记载大多是学者的记载,所以往往保存在朝廷或官府。其中,专门记录皇室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奢华的生活往往可以为庆祝节日支付巨额费用。所以有时候宫廷的节日生活往往成为民间流行的先锋。由于这一时期历史久远,保存下来的文献很少,相当数量的资料是后人收集或整理的,尤其是在唐宋时期编纂大型书籍时。唐宋时期发现或追溯的前朝资料是否有唐宋时期人们的认识,很难考证,但这些资料或多或少地保存了秦汉时期端午节的一些古老习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应该不是一篇论文,但稍加修改就是一篇非常成功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