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壮族的传统节日是“三月三”歌会,壮族每年都有几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会最为隆重。

壮族一直以充满活力的歌曲而闻名。早在汉代,刘向的《说苑山说篇》就记载了先秦时期壮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

壮族民歌形式丰富,内容丰富,有二三句、三四句甚至更多;流行七言、腰韵。有歌曲、婚礼歌曲、新居祝贺歌曲、生活歌曲、农事歌曲、时政歌曲、历史歌曲等等。壮歌的特点是善于触景生情,以物喻人,以猜问的形式唱出生动感人的歌词。

相传唐代有一位著名的女歌手刘三姐,她创作了悠扬悠远的歌谣,歌颂了人民在劳动和爱情中的幸福,揭露了上层统治者的贪婪和无情。因此,她至今仍被壮族人民所称道,被称为“歌仙”。壮族有定期聚会唱歌的传统,唱歌的地方相对固定。这种特定的集体唱歌的地方叫做“歌圩”。

它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氏族部落时期,起源于先民祭祀神灵祈求丰产丰收的宗教活动,后逐渐演变为青年男女定期聚集在园冶“以歌传情”、“以歌择偶”的社会活动,后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游乐节日。

每到圩田日,几十里外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这里,享受自己民族的狂欢。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族的民族节日——“三月三”歌会。

扩展数据:

壮族的服饰大多与汉族相同,但在广西西乡村,尤其是中老年妇女,仍然保留着本民族服饰的特点。如桂西北的中老年壮族妇女,常穿无领、左搭、绣花包边的衣裤、阔腿、绣腰、百褶裙、绣花鞋,喜欢佩戴银饰。

广西西南部的龙州和凭祥的壮族妇女仍然穿着无领的左领黑色上衣,头上裹着方形的黑手帕,下身穿着黑色阔腿裤。

在古代,壮族曾经有纹身、切牙等流行习俗。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经提到过,柳州的人都是纹身的人。宋代史书《太平玉环记》也记载,今天贵港市的妇女结婚时要凿掉一颗牙齿,古代称之为“切牙”。现在,这些习俗只是分散在偏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