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有什么特殊的习俗或者节日禁忌吗?

春节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也称“旧历年”。建国前,家家户户都要点蜡烛、烧香、“金元宝”(纸钱)、放鞭炮、敬天地、祭祖。他们在凌晨吃饺子。男女老少,穿戴整齐,守着祖宗,晚辈互相拜访拜年,先是自己的家人,然后是邻居、祖宗、长辈。在群体中,他们互相崇拜。初二到初十四,亲朋好友互致问候。建国后,越来越少人在春节请主、立像、磕头、烧香、烧“金元宝”了。相反,他们与家人团聚,受到邻居的鼓励,会见亲友,并开展文化、娱乐和军事活动。元宵节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也叫“灯节”。旧社会天天放鞭炮,晚上蒸面条烧香贴金,烧神仙。中国有过元宵节的习俗。大门口室内挂着彩灯,粮库、窖池、水井、磨房、四合院的角落里散落着面灯。院子里的香案上按月顺序摆了十二盏灯。年轻人放花管,扔烟花,很热闹。建国后,蒸面灯的习俗逐渐废弃。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民间有娱乐活动,主要是写作和表演现代戏剧。20世纪60年代,表演样板戏变得流行起来。元宵节前,全县举行了为期三天的焰火晚会,各乡(镇)都举行了焰火晚会。2月2日,即二月二日,古代称为“春龙节”和“龙抬头日”。凌晨时分,农民用草木灰在室内、庭院、打谷场等处形成花园。,这被称为“囤积居奇”。在“囤”的中央,放了五谷杂粮,以祝“丰收”。同时,家家户户炸“蝎爪”(豆子)。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晨家家户户种杨柳,早餐吃麦仁汤、白鸡蛋。早上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去祖坟祭奠,除草,加土。建国后,去扫墓的政府官员和学校师生比清明节还多。端午节: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也叫“端阳节”。在清朝,端午节的时候,艾虎被挂在每个门上。六月六日是一个古老的习俗。在这一天,举行小麦礼物,农民准备新鲜水果供祭,用新小麦粉蒸馒头,设置香案敬神,祈求丰收。建国后,人们大多晒衣服,磅牛,吃菜包。七巧日七月初七为七巧日,谐音“乞巧”之意。在旧习俗中,未婚女子常常每天准备鲜花和水果,向织女乞求智慧。有的看牛郎织女在葡萄架下相会取乐。中秋节也叫“中秋节”。在旧社会,人们经常设置香案,并向月亮提供供品,以祈求长寿,这被称为“祭月”。节日过后,全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分享供品,谈天赏月,俗称“满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满月”的习俗延续至今。十月一日,俗称“鬼节”,是很多人祭奠祖先,给坟墓添土的日子。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早上经常用小米和红枣煮粥,称为“腊八粥”。有些人还把腊八粥涂在果树上,以求来年丰收。在古代,腊月二十三是祭祀灶神的日子。是日落后打扫厨房、烧香箔、摆供品(焦糖)的日子,称为“祭灶神”。建国后,没有人祭灶神,但这一天扫尘的习俗依然存在。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是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扫庭院,贴春联,上坟烧纸。除夕之夜,门口挂灯笼,室内点蜡烛,摆香案,摆上菜肴,祭拜天地,祭祖。全家人吃团圆饭,给孩子“压岁钱;明知已被邀饮“送别酒”;老人熬夜,这叫“守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看了更多的电视节目,如春节联欢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