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一下苗族(越详细越好)

苗族,2000年人口普查,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和雾灵山,气候温和,依山傍水,大小水坝星罗棋布。主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桐油等。此外,它还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活跃在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种植。苗族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从黄河流域到湖南、贵州、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瑶淼语族的苗语支。本来没有民族文字,50年代后期创造了拉丁拼音文字。现在,大多数人使用中文。苗族乐舞历史悠久,深受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高超。苗族的工艺美术,如采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绚丽多彩,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苗族有很多节日,比如苗年,4月8日,端午节。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和雾灵山,气候温和,依山傍水,大小水坝星罗棋布。主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桐油等。此外,它还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活跃在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种植。苗族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从黄河流域到湖南、贵州、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瑶淼语族的苗语支。本来没有民族文字,50年代后期创造了拉丁拼音文字。现在,大多数人使用中文。

苗族习惯称自己为“穆”、“孟”、“莫”、“毛”,部分地区称自己为“甘敖”、“国雄”、“老戴”、“答几”。他称之为“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绿苗”、“花苗”。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

苗族乐舞历史悠久,深受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高超。苗族的工艺美术,如采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绚丽多彩,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苗族有很多节日,比如苗年,4月8日,端午节。

[宗教习俗]

[编辑此段落]

苗族人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祖先。鼓乐节是苗族最大的仪式活动。一般是小祭七年,大祭十三年。它在农历十月到十一月的第二天举行。届时,将杀死一只獐子,并表演芦笙舞来纪念祖先。吃饭时邀请亲朋好友聚一聚,以增进感情和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巫术盛行。一些苗族人也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很少有苗族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传统上,苗族人往往将一些巨型或奇特的自然物视为灵性的体现,因此对其进行崇拜,并向其供奉祭品。其中,典型的自然崇拜对象是巨石(怪石)、洞穴、树木和山脉。此外,苗族人认为某些自然现象或物体是神灵或鬼神,苗语往往不区分鬼神,或两个词都用。大多数情况下,鬼魂被视为被遗弃或被冤枉的灵魂和工具,往往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疾病、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谓的东方鬼,西方鬼,母猪鬼,吃货鬼,老虎鬼,就叫恶鬼。具有灵性的自然现象,往往被视为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神、棉神、风神、雷神、雨神、太阳神、月神等。苗族人祭祀善鬼和恶鬼的方法不同。好鬼送礼迎,祭祀诚。恶鬼必须被贿赂和哄骗,直到他们被赶走。

在很多地区,苗族人也相信自然界有很多妖怪。比如牛身上沾满屎或者在马厩里打转,把屎踩成圈,猪吃小猪或者卧槽,鸭子吃鸭蛋,老虎进场,遇到两条蛇,母鸡打鸣公鸡。

在一些苗族地区,人造的物体崇拜土地菩萨、土地奶、家庭神、祭祀桥、水井等。土地公菩萨的苗语叫土地鬼,一般由几块石头组成。土地房屋多为木质或三块石板搭建而成,极为简陋,位于村庄旁的路口或路边的行人休息处。家族神信仰存在于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设立“家族神”偶像。黔东南大部分地区流行祭祀桥。龙也是各地苗族人崇拜和祭祀的对象。

图腾崇拜。东部很多苗族、瑶族都崇拜盘瓠(一种神犬)。他们祖祖辈辈都被讲着“女神、母亲、狗爸爸”的故事,把盘瓠当成自己的祖先。中部地区的一些苗族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江洋起源于枫树的心脏,所以他们把枫树视为图腾。在其他地区,苗族以水牛和竹子为图腾崇拜对象。

总的来说,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相信祖先虽然死了,但他们的灵魂会永远和他们的子子孙孙在一起,在节日里会用酒肉来祭拜他们,甚至在日常饮食中也是如此。在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祭祖仪式。湘西有“打猪棒”“打牛祭祖”,黔东南有“吃屎”,黔中有“敲巴郎”,黔西北、滇东北有打老牛的习俗。其中,黔东南州吃脏肉现象依然盛行,最为典型。吃脏又称鼓节、鼓社节、鼓储节,以宗族(鼓社)为单位,每七、十三年举行一次。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住在木鼓里,祭祀鼓就是敲击木鼓召唤祖先的灵魂来享受子孙的祭品。祭司被称为脏头,献祭的脏牛就是为此而专门饲养的。每次祭祀活动持续三年。

大多数苗族人相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判、祭鬼等。,除了魔法。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巫师大多不专业。他们在上面提到的各种初级崇拜和巫术活动中扮演着主持人的角色,一些当地的巫师还担任着村落长老。巫师除了熟悉祭祀方式外,大多能说出本氏族的族谱、本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古歌古语和民间故事。有些巫师还具有歌手和舞者的功能。因此,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在苗族社会中扮演着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也有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药。在驱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疗手段。

除了这些传统信仰外,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深入中国内地传教,滇黔川边区、贵州凯里、湖南沅陵等地部分苗族群众皈依了基督教,滇东南少数苗族群众信仰了天主教。尤其是在滇东北和黔西北地区,基督教信仰一度势头强劲,影响巨大。外国传教团或传教士在苗族地区开办了许多中小学、医疗机构,甚至实施了一些经济开发项目,对苗族社会的进步和政治地位的提高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著名的僧人有安顺的党举人、白格礼、张道惠、王树德等,他们都是在苗族地区去世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影响力一度下降,近年来有一定的恢复趋势。但是,基督教和天主教现在实行的是“三自”,在社会组织、社会影响甚至信仰内容上都与1950之前的基督教信仰有所不同。

国外的苗族,越南和老挝的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苗族也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老挝和泰国的苗族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尽管如此,在他们的社会中,传统的祖先崇拜和灵魂观念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

[国家日历]

[编辑此段落]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定居的民族之一。

在古代,苗族文化和科技非常发达,从最近发掘的苗族古历就可以看出来。苗族古历丰富了中国和世界的历法体系。

根据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陈教授的研究,苗族有一套古老的历法。迄今为止,还没有其他人能够计算和编制苗族古代历法,所以作者想尝试一下。

据笔者考证,我国苗族古代历法体系属于阴阳历,以阳历为主。

在苗族古历中,时间、日、月、年由十二生肖记录,一岁为365.25天,阳历为365天,闰年为366天。

每年分为动月、偏月、1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和10月,其中五个月(1、三月、五月、七月和九月)为长日,每个月为365438+。7个月,如移月、偏月、2、4、6、8、10,是一个月中的短日,每个月的第30天。

以“冬季至日”作为一年的开始,是一年的开始,是节日的开始,是精神的开始,属于中国历法中的“子正人制”。

一岁分为两个节日:冬季至日(杨丹)和夏季至日(银蛋),冬季至日的前一天是苗族日历新年。

一岁分为三季:寒季、暖季、热季,分为上半季和下半季。每半岁有两个月的寒季、暖季、热季,四个月的寒季、暖季、热季。

上半年从“冷到热”,下半年从“热到冷”,周而复始,年复一年。4岁,1闰,附加值为1天,闰在动月,即年初,闰月31天。

苗历10的最后一天是除夕(“冬至日”的前一天)。

动月的初分日、丑日、阴日分别是天年节、地年节、人年节。所以苗族有“年初不出门”的习惯。

苗历不仅用十二生肖记录时间、日、月,还用1、2、3、4、5、6、7、8、9、10和自然数为老人记录时间、日、月、年:“祝120岁生日快乐。

生肖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的十二氏族有关。时间、日、月、年由十二生肖记录,一年分为12个月,一天分为12个小时。年、月、日、时是固定的,一天由十二生肖记录,可以循环使用。建制从“建”开始,固定下来循环使用。

二十七夜与苗族的九卦有关。

苗族先民还将时间、日、月、年用所住房屋的相应方位和黄道十二宫记录下来,将一天分为夜、晨、昼、昏四期,与黄道十二宫相匹配,记为“门、堂、左室、后室、右室、屋顶”,以观察日出日落。农历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是1个月,每个月有27个夜晚。农历平均358天,闰387天。移动的月亮和偏月是一个月中短暂的日子;1—10是一个很长的月份。一个月的长日是30日,一个月的短日是29日,闰月是29日。无论阳历还是阴历,苗族古历都是20岁申请闰,20岁,20岁,每四年闰移月。苗族古历体现了苗族的生成哲学观念和“九卦”(即前后、左右、上下、内外、中或东、南、西、北、中、东南、西南、西北、东北)的立体思维观念。

苗族先民崇拜“日月星辰”,视三光为纯洁。

苗族先民认为宇宙万物的原始生物质为雷、龙、魁(直译为水、火、气),记载为“三专”;五行依次是光、气、水、土、石。大姚(又名鬼谷先生)降服黄帝(自称天子),其长姐雷祖(雷祖)嫁给黄帝后,大姚将九卦改为八卦(中文称伏羲八卦,有误),将一变三(阳、阴、非阳、非阴)并将立体思维改为二(阳、阴)将十个干支与十二生肖结合,创造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汉书》有记载)。把27晚改成28晚。根据平面方位和所产生的事物将五行改为金、水、木、火、土(西、北、东、南、中),同时用金、水、木、火、土星、太阳、月亮创建七年历。《七曜历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历书。

中国苗族古历与古埃及历法属同一阳历,但比6200年前的埃及历早3800多年,每年闰365天。不同的是,古埃及闰年的附加天数是6天,古苗族闰年的附加值是1天。苗族古历与太阳回归年一致,周期为1460年,准确度较高。

中国苗族古历对古代苗族的农业生产(主要是水稻生产)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也被民间用来选择吉日。(详见石启贵《湘西苗族田野调查报告》)。

我国苗族古历的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下限是光绪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永岁直隶》记载:“父子传世,以一鼠一牛一马记年月,暗合历书。”(清?写杨瑞珍,同治七年刻本)清?董鸿勋所撰,光绪三十三年古丈平堂印本也有相同记载。根据北京博物馆所藏的乾隆六十年被捕苗首领的奏折和供词原件,以及当年参与镇压起义者所编的史志或地方志,一致认为凤凰、赣州、永绥、松桃起义的日期为乾隆六十年二月初六。根据吴天班在《供状》中的解释,这一天是苗年(苗历农历)正月初一,起义之日定为这一天,是为了带走辞旧迎新的意思。后来由于泄密,起义发生在正月十八(农历)。这是史书记载的与苗族古历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中国苗族古历法类似于联合国公布的“未来历法方案”(见信息卡1988第2号《未来历法》,新华社内蒙古分社主办)。与现在的公历和农历相比,苗族古历每月天数单一,闰法简单,易于掌握和使用。

中国苗族古代历法体系表明,十二生肖、七爻历和二十七、二十八宿都起源于中国,后传入巴比伦、印度等国。这说明中国苗族古历是中国历之母,也是世界历之母。

苗族历法的月份和节气见下表:

苗族历法的十二月和二十四节气的月份。

黄道系统,节气,月亮的季节移动

鼠的冬天至日,小寒和寒冷的季节偏月亮

牛丑寒,立春寒季65438+十月。

虎阴雨,二月暖季。

兔年春分,三月清明暖季

陈龙四月谷雨和漫长的夏季高温季节。

五月蛇满芒热。

五月正午夏天的至日,六月的小夏炎热季节

羊夏天不热,七月立秋热。

猴施暑,千年八月暖。

鸡秋分,寒露九月暖季

初霜和初冬的寒冷季节10月。

猪海小雪大雪的寒冷季节

[国家节日]

[编辑此段落]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20岁的节日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日分为:1。农耕节;物资交流节;3.男女社交、恋爱、择偶的节日;4.祭祀节日;5.纪念和庆祝节日。按照时间顺序,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不止一个节日。动月(鼠或子月)的1-15日(初一子日至初二阴日)为打年节,其中1日为一年中之日,苗族不出门(远);第1个丑日是地球年节。在第1丑日到第2丑日(2-14)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相祝贺新年,男女对唱,玩龙灯,玩狮子。农历二月初二(15)是尾年(燃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的第一个丑日是交谊日,也称为龙头节。苗族祭祀土地神,收龙安然(苗语染容)。5438年6月+10月(虎月或银月)的第一天,是男女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社会交往的节日(中文称为三月三街节)。二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星期天是牛王节(汉语叫四月八日),男女樱桃聚会,佛诞。三月的第一天和第二天(龙月或陈悦)分别是小龙端午节和大龙舟节,其中小龙端午节后来被命名为苗族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米姓),也被称为屈原节和松石节。4月1日(蛇月或巳月)是降龙节(汉语叫六月六、六月场),也是新的吃大麦的节日。五月(马月或午月)的1子日是小节日(夏至日,银旦?第二天中午是七巧节(苗语叫七姐妹,即北斗七星)。六月(羊月或月)的第二天是鸭子节,第二天是中秋节。七月第1申日(猴月或申月)为酒节(收割糯米酿甜酒、米酒)。八月(鸡月或满月)是祭祀的节日(主要进行祭祖、吃猪、跳香、丧、安龙等活动。).九月(狗月或满月)狩猎节,择日祭拜梅山三神,开始狩猎。10(猪年或海月)是吃猪泡猪节(当年杀猪)、灶神节(祭祀灶神)、除夕(除夕,汉语称十月苗族春节)。

[饮食习惯]

[编辑此段落]

在大部分地区,苗族一日三餐,米饭是主食。炸粑粑是最常见的油炸食品。如果再加点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会更鲜美。大部分肉类来自畜禽养殖。四川、云南的苗族喜欢吃狗肉,有“苗的狗就是彝族的酒”之说。除了动物油,苗族的食用油多为茶油和植物油。辣椒是主要的调味品,在一些地区甚至有“离不开辣椒”的说法。苗菜有很多种。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青菜和萝卜。大多数苗族人擅长制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欢吃酸菜,酸汤是家家必备。酸汤是米汤或豆腐水,在瓦罐中发酵3-5天,然后可以用来煮鱼和蔬菜。苗族的食物保存一般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制成酸味。几乎每个苗族家庭都有腌制食物的坛子,统称为酸坛子。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整套技术。油茶是最常见的日常饮品。湘西苗族人还专门制作了一种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的食物主要有:血汤、辣椒骨、苗乡桂凤汤、棉花菜饼、虫茶、花茶、鱼泥、酸汤鱼等。

【婚丧习俗】

[编辑此段落]

糯米也是青年男女恋爱结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湖南城步的苗族人互相赠送画有鸳鸯的糯米糕作为纪念品。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要敬酒,主持婚礼的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娃娃的糯米糕。

[服装特征]

& ltIMG style = " WIDTH:118px;HEIGHT:152 px " HEIGHT = 140 src = "/it/u = 490143739,2859947321 & amp;fm = 3 & ampgp = 11 . jpg " width = 234 name = pn 161 & gt;

如果精心打扮的苗族姑娘们聚在一起,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欢佩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他们把它们盘成一个发髻戴在头上,大约2 0厘米高,并做了漂亮的银冠。冠前插有六只参差不齐的银翼,多为双龙戏珠的图案。部分地区除银片外,银冠上还插有高约1米的银角,角尖彩色浮动,更显高贵富贵。银冠下缘有一条银花带,一排银花小吊坠垂下,戴在脖子上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为银片和小银环制成。胸前戴着银锁和银项圈,胸前和背上穿着银斗篷,挂着许多小银铃。耳环和手镯都是银制的。只有两袖绣以火红色为主调,但袖口也镶嵌了一圈宽大的银饰。苗族姑娘的服饰往往重达几公斤,有的是几代人积累传承下来的。被誉为“一个穿着奇装异服,银装素裹的仙女”。苗族银饰的工艺华丽、精致、巧妙,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华。苗族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有5个0 0以上的褶,而且有很多层,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织、染、缝到最后的拉丝、刺绣,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的。再加上绣花花带和花胸口袋,真的是五彩缤纷,美轮美奂。

苗族有一半以上居住在贵州,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和四川。苗族的食物以大米为主,辅以玉米、小米、高粱、小麦、土豆等杂粮。苗族人最喜欢糯米。副食主要有瓜、豆、菜,还有辣椒、葱、蒜作为调料。肉类包括猪、牛、羊、鸡、鸭和鱼。

苗族人的口味以酸辣为主,尤其是辣椒。日常菜品以酸辣汤为主。酸菜好吃,制作方便。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吃。平时吃新鲜的蔬菜或者瓜豆,苗家也拌点酸菜或者酸汤。它增加食欲。此外,苗的酸汤鱼也是一道风味名菜。方法是将酸汤加水加盐煮沸,取鲜鱼脱苦,放入酸汤中煮。这道菜嫩滑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苗族人可以加工保存熏肉、腌肉、酸菜鱼、鱼干、香肠等。其中,酸菜鱼是苗族的传统美食。方法是将鲜鱼剖开,去内脏,抹上盐和辣椒粉,放在火上烤至半干,然后封坛。吃的时候拿出来蒸。这种鱼具有骨脆、咸辣适中、香味鲜美的特点。

苗族人还喜欢做豆腐、豆豉、猪灌肠、血豆腐。爱吃火锅。苗家男女都喜欢酒,大部分人都会自己酿酒。他们自己做糯米饭,用当地的糯米、玉米、高粱酿造芳香的甜酒、汽酒、烧酒、窖酒。

苗族名字的由来

苗族叫古,最早见于甲骨文。唐宋以前有“三苗”、“南蛮”、“满静”、“武陵蛮”等名称。这些称谓混淆了苗族和其他民族的称谓。宋代以后,苗从一些“蛮”的混名中分离出来,成为单一的民族名称。

苗族人在湘西自称“熊”(水果熊),在其他地区则称“毛”、“孟”或“孟”。“萌”或“萌”在黔东南苗语中是“树心”的意思。相传枫树生有“姊妹榜、姊妹留”(母蝶),“姊妹榜、姊妹留”生有苗族远祖,故称“孟”或“孟”。有的地区叫“甘傲”,意为吴,可能是古吴氏族图腾的遗存。历史上,根据他们不同的服饰和居住地,“苗”字之前有不同的名称。1949后统称为苗族。?

至于苗族的起源,则与四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及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一个叫“南蛮”的氏族或部落有关。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是今天苗族人崇敬的祖先,与苗族有关。有人认为古三苗和苗有关系。有人认为今天的“苗”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快”人。此外,还有三种学说,即湘斗说、夜郎说、巴郡南郡人说、潘说和武陵人说。

近年来有人提出,传说时代的蚩尤、唐时代的三苗、殷周时期的蒯、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汉时期的黔中蛮或武陵蛮,都包括苗族祖先,是历史上不同时代对苗族祖先的不同称呼。

总之,根据史料记载和传说,苗族先民在殷周时期就生活在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春秋战国前后,巴蜀、夜郎、荆州等地有苗族先民活动。秦汉时期,大部分苗族先民定居在武陵县、张克县、岳邑县、巴县、南郡等地区,少数继续迁徙至黔东南柳江流域。后来由于战乱、饥荒、疫病流行、生育众多、农田荒废等原因,继续迁徙。

苗族历史上的五次大迁徙

[编辑此段落]

据专家考证,苗族历史上的五次大迁徙如下:

第一次大迁徙是苗族先民从发源地四川的雅砻江、岷江、巴江、嘉陵江中上游,沿长江向东迁移至长江中游南北两岸,定居在南岸的大洞庭和栗鹏之间。北岸到达江汉平原。我在这里住了很多年。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改善了,人口增加了,科技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这是苗族自西向东的第一次大迁徙。大迁徙的原因是古羌人和南方人强迫苗族先民东迁,大约在几万年前(原始原始社会)。

第二次大迁徙是苗族先民在长江中游长期居住后,人数众多,势力强大,故称“九里”。他们与南方的颜地家族发生了冲突,打败了颜地家族,他们中的一些人直接将颜地家族追到了黄河北岸。在这里多年,九黎民族的影响力越来越强。此时出生的蚩尤,聪明好学,勇敢善战。后来成为九黎族的首领,制造各种武器,军事实力强大,与来到黄河上游的黄帝族发生武装冲突。起初,黄帝在九次战争中被击败,然后他与颜地族联合起来,在涿鹿之地与蚩尤作战。结果蚩尤战败被杀,头颅被埋。此后,九黎族各部虽与黄帝族长期斗争,但因群龙无首而屡战屡败。这种由南向北的迁徙发生在大约4300-4600年前(上古至黄帝)。

第三次大迁徙蚩尤战败后很久,九黎族的一部分部属在北方建立了李国。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被俘为奴,后来并入汉族;经过长途跋涉,他们中的大多数撤退到了南方。在长江以南的洞庭和栗鹏之间,建立了三苗部落联盟。这是大约4200-4100年前由北向南的迁移(黄帝去了唐尧)。

第四次迁徙中,苗族先民在洞庭和栗鹏之间辛勤劳作,建立了三苗部落联盟。经过长时间的休息,他们逐渐变得强壮起来。唐尧很怕三苗,* * *工,桓斗(即“香斗”),于是在顺即位,立即“北分三苗”,在幽州工作;把心放在崇山;三苗三危;在羽山,强大的三苗部落联盟分裂瓦解。也有人逃到了东海,这个苗族的祖先也保存了一个独立的群体。只有逃到三险的人还在挣扎,直到于霞时期,他才初步投降,住进了三险山区。这次是单独迁移,迁移方向不一样。如三苗由南向西北迁徙;他们中的一些向东迁移;环都基本没动,就是从洞庭、栗鹏移到今天的湘西。时间约为距今4100年(虞舜-于霞时期)。

第五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是单独的回归。比如被逼到三危(三苗)的,就是最强的那个。他们屡遭武装抢劫,一次次抵抗,一次次溃败,一次次逃亡。他们从三兴山出来,穿过大雪山,跨过浑水河(黄河),向着南风的方向一步步前进,经过甘肃、青海,经过产牦牛、骆驼的“藏彝走廊”。金沙江沿岸苗族向川南、滇东北和黔西北的迁移方向是从北方。其中一支(欢斗)流放到崇山是一次短途迁徙,即从崇山向东,一度到达湖南常德地区,再沿水路到达洞庭和栗鹏。后来周朝视之为隐患,“命方术伐夷于南”。到了战国时期,吴起发武力“南下”,占领了洞庭、苍梧等地。这支苗人被迫逃入武陵山区,刚刚发展壮大了一点,又屡遭东汉镇压,被迫“向日落之地”逃亡,最后到达现在的湘西、黔东北、川东南、鄂西南。这个苗族的迁徙方向是先东后西。逃往东方的那一个(三苗有的有苗)并没有在东海沿岸长期定居,而是慢慢离开海边,逐渐西移。他们中的一些人(大约在4000年前)可能已经漂洋过海来到日本。今天,日本一些地方有许多文化现象与中国黔东苗族相似甚至相同。从黔东苗族迁徙歌中可以看出,这次苗族迁徙是和平转移,没有打仗。他们从东到西逐渐从“靠海右”的地方回到了原三苗部落联盟的驻地。过了一段时间,为了“找个好地方”,他们从洞庭湖迁回无锡一带,再沿武水进入南岭走廊,经过岳城岭北麓。这个苗族的迁徙方向一般是从东向西。上述三个苗族的迁徙时间约为1200年前(周至宋)。

除了上述大迁徙,还有很多小迁徙,但在宋代前后,大部分苗族人都定居在现在的居住区。但元明清统治者继续“镇压”,湘西、黔东南苗族四处逃亡,却始终没有离开湘西、黔东南和川黔滇地区。

总之,历史上苗族的迁徙经历了很多地方和艰辛,直到十九世纪(近百年)才定居下来。尤其是最近几十年,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人们才过上了民族平等、安居乐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