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
一、名称端午节的名称很多,可以分为几类:
按季节分,称为端午、端阳、崇武、重阳节。
按节日制作,称普节、粽子节、苦瓜节。
根据节日民俗,它被称为端午节、女儿节和诗人节。
根据节日的功能,称之为药节、土蜡节等。
端午节自汉代起定为农历五月初五,有的定为五月初四,节日活动贯穿五月。
二、端午节的来源是重五,源于重午。它原本是仲夏月的第一个正午,也就是夏历的正午,因此得名重午。晋人周朝地方风俗:“终,始”。
数字取代了记载干支的时间后,重午演变为重五,即夏历五月初五。①
在汉代以前,端午节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节日,它有三个来源。
首先是辟邪。古人认为五月不明,《吕春秋·仲夏纪》代表了官方的时令观。它相信“是月,昼长,阴阳相争,生死有分。”
所以五月出生的孩子“害父害母”、“五月到了就再也不搬走了”、“五月盖房子会让人秃顶”等等。
这样,人们就需要驱走邪灵。辟邪是就地取材,主要是一些草药和中草药,比如艾草、菖蒲,还有后来的雄黄酒。
二是纪念。“五月,俗称邪月”,逐渐体会到与死亡有关的故事。如《荆楚纪年》说,屈原于五月五日死于汨罗江。
屈原的卒年在不同的史书中有记载,学术界对屈原的真伪也有分歧。
但这并不妨碍民众纪念屈原。
同样,曹娥的纪念碑记载曹娥的父亲死于5月5日,钱塘江边的人们也把伍子胥的祭日定在这一天。
总之大家都会找一个精神偶像来纪念这一天,主要是纪念屈原。
第三是赛跑。龙舟比赛起源于战国时期。屈原、曹娥、伍子胥、越王勾践等人在《荆楚纪事》中记载了人种杂交的起源。②
荆楚纪念屈原,吴越纪念勾践任劳任怨的水师,或者伍子胥和他孝顺的女儿曹娥,都是后人所附。最早的种族应该是对龙的图腾崇拜。
闻一多《端午考》指出:端午是“古代吴越一个龙图腾群举行的图腾节日,简而言之就是龙舟节。”③
上述三个来源相互作用。东汉以后,楚人为了纪念屈原,赋予了龙舟竞渡爱国的内容,结合民间的驱邪、采药、节令等习俗,最终形成了端午节。④
第四是传统。季节习俗从北到南不一样,汉族和其他民族也不一样。北方水少,东北的辽、金等民族竞相骑马射柳,而在华北则有“亲嘴”之意,已婚妇女回娘家探亲,所以5月5日被称为女儿节。
民国以后,南方的习俗逐渐北移,北方传统逐渐被南方传统所取代,形成了就“粽子”而言的端午节。
第三,民俗气候变化,节日习俗也随之变化。先秦五月有“蓄兰沐浴”、采药“杵除毒气”的民俗,卫生防疫目的十分明确。
端午节早期,根据宗谷的记载,民俗主要有踩百草、采艾草、用菖蒲挂门窗、赛跑、采草药、用彩丝扎臂、教八哥说话、吃粽子等。
这些民俗现在已经消失了,比如采草药,用彩色的丝绸绑手臂,教八哥说话。那时候,吃粽子要等到夏天的至日,比端午节晚半个月左右。
总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
去散步采药,季节性的民俗,给人的感觉就是在找机会出去玩。在古代,应该是养生之道。盛夏的端午节气候宜人,亲近自然是理所当然的。
所谓踩百草,摘一些草药和中药,是用来驱邪祛病的。这一习俗在民国时期仍得以保持。民国四年《汉口小志》记载“后湖游人如蚁”,热闹可想而知。
或者找个人陪你去大别山。
插艾草、菖蒲,贴剪纸在门窗上插艾草、菖蒲,昆虫、苍蝇都进不来,香味四溢。
据《景帝纪胜》记载,清代北京“以艾虎、窗贴、吉祥葫芦为装饰”。⑤
清末写的《京都风俗》一书记载了北京的端午节。“买粽子,樱桃,桑葚,供奉神佛。买艾普,放在门边,贴上老虎、蝎子、青蛙或天师的图片,揭开,那叫一个神奇的魅力。”⑥
女人们拿着香囊和雄黄酒,用碎花的红绫线做成老虎形状,串上普爱、瓜豆、葱和蒜,戴在头上和孩子的辫子上。
《燕京岁时》记载,从五月初开始,将雄黄、酒晒干,敷于小儿额、鼻、耳等处,以除毒。⑦据《汉口小志》记载,汉口人端午饮菖蒲酒、雄黄酒,用朱砂、雄黄涂于小儿额头、五官,以除疾病。朱砂和雄黄也撒在地上驱赶蛇和昆虫。
吃粽子也叫交薯,周朝地方习俗中的粽子是竹筒饭。《齐和续》中记载的梁朝吴郡:
屈原回到死室,告诉长沙人,竹粽子被小龙偷了,要用茭白的叶子封起来,用彩线扎起来。小龙害怕茭白和彩线。
这样算下来,现在的粽子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汉口小志》记载“糯米裹叶”。这和现在的粽子一模一样。龙舟比赛有大船和小船,分别叫“飞福”和“水马”。顾名思义,水边的人把船当马。意思是开快车。
比赛时,州政府官员和人民都去水边观看比赛。
《隋书地理》说,屈原纵身跳入汨罗江,人们把他追到洞庭湖,争先恐后地划着小船去救屈原,这已作为赛龙舟的习俗流传下来。
民国时期汉口赛龙舟的特点是“数十人驾一条小船,多人划桨齐飞,疾如风雨,鼓声对应水声,岸上看客闭塞”。
骑马拍柳的时候,南方忙着赛龙舟,北方也没闲着。射柳,源于东北辽金的风俗,将柳枝插在地上,用手帕做标记,骑马射箭。射掉柳枝接住是最好的,射掉不接住是其次,射不断不漏是消极的。
也很刺激,但是这个习俗在清朝以后逐渐消失了。⑧
端午节期间的旅游主要是北方的庙会。北京的城隍庙一开始热闹了十天。吃喝玩乐。
汉口人已经过了一年端午节了。“从初一到十八,鼓声鞭炮声,响灯声,不分昼夜,到处都是。”从五月初一到十八日,狂欢节持续了十八天。
五月初五,各行业放假一天,“剧饮干杯”。
当时有一首诗为证:“剥下吃剩的玉米,闲来无事,药店里的辣椒铺就要关门了,中午黑伞遮头,大家一起去桂山。”
汉口自近代以来就是著名的通商口岸,人们的思想相对解放,没有看到太多对女性的压迫。端午节期间,妇女们会戴上艾草和香囊。
“亦有士女坐于四柱青帘之舟,垂于竹帘旁,烹饮歌唱,游来助兴。”一派鹦哥柔美的文字,美丽的影子和花朵。⑨
综上所述,端午节不是一个节日,它起源于南方的龙图腾崇拜,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生活和军事,形成于汉晋时期的人文需求,发展于后世的民俗。
时至今日,龙舟、粽子所蕴含的爱国情怀,艾草、菖蒲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亲情、养生理念、民俗饮食的基因,已经成为中国人心中深深的情结。
正所谓游子心不知所措,一缕宗乡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