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起源和习俗有哪些?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斗指西南,太阳到达135经度,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过节。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一个阳渐收、阴渐长、阳渐阴的转折点。自然界中,万物开始从繁茂走向萧瑟,走向成熟。
进入秋季后,气候由夏季的多雨潮湿转为秋季的干燥多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变化,万物随着阳的下沉而逐渐下降。
秋天最明显的变化是植被的叶子由葱郁的绿色变成黄色,开始落叶,农作物开始成熟。立秋是古代“四季八节”之一,人们有祭祀土地神和庆祝丰收的习俗。还有“糊秋肥”“咬秋”等习俗。
秋季习俗的开始
1,祭祀土地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2.吃秋瓜:在南方,有“立秋吃秋瓜”的习俗。秋天多吃西瓜,防止秋燥,长期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京城志》记载:“立秋前一日吃西瓜,谓之啃秋。”也意味着迎接秋天的到来。
3.贴秋膘:民间流行在初秋时用挂秤称人的体重,与长夏时的体重相比较,以测试人的肥胖程度。减肥被称为“苦夏”。当时人们往往只以胖瘦来判断健康。当然,减肥需要“补”,而补的方式就是“贴上秋肥”。
参考以上内容?百度百科-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