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重点知识笔记。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广泛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水、淡水湖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河流、湖泊和冰川。
地下水:潜水和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和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分布在极地和高山地区,直接利用的很少;地下水是淡水的第二主体,但主要是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河流水最为重要。
(2)土地和水的关系
中国供水类型、时供特点及分布区域
中国东部和南部夏秋季雨水量的变化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西北地区水量稳定。
湖水常年调节,东部水量稳定。
地下水每年水量稳定,一般与河流互补。
(3)水循环
能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陆海循环(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渗透、地表和地下径流,(图3.37)、陆地循环和海洋循环。
2.一年制地理必修重点知识笔记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完整性
(1)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人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2)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一个要素被视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变化。某一因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1)基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呈带状分布。
(2)基于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在经度方向上呈带状分布。垂直分异规律,水热条件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影响山区垂直带谱的因素:
(1)山的纬度;
(2)山的海拔高度;
③阳坡和阴坡;
④迎风坡和背风坡。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下限的海拔高度):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高度;二是降水的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比如中国西北的绿洲。
3.高一地理必修一键知识笔记
时区和当地时间的计算
1当地时间:两地当地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区: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时差多少小时,加东减西。T1-T2=N1-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时区,N为时区序号。
3当地时间与时区的关系:时区=该时区中央子午线的当地时间。
4国际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了避免地球上日期的错乱,三处与经度1800不重合;在日期转换方面,日期从东到西增加一天,从西到东减少一天。
4.高一地理必修一键知识笔记。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的昼夜长短变化;
1)某一时刻的全球情况:在直指所在的半球,白天比夜晚长,纬度越高,白天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端白天现象,而在另一个半球,白天比夜晚短,纬度越高,白天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端夜晚现象。
2)某地全年情况:夏季至日最长,冬季至日最短。
3)春分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
2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在终点线上),太阳的高度为0度,太阳一天的高度在中午,即当地时间12。
2)某一时刻的全球情况: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日出现值,最小值出现在6月22日,65438+2月22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最小值出现在6月22日,日出现值为65438+2月22日。在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纬度时(即直射太阳),最小值出现在冬季至日上。
三季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夏季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长、白昼最长的季节,冬季则相反,如我国传统的四季)和气候四季(北半球的六月、七月、八月,冬季的12和1和2)。
五个地带的形成和划分:由北回归线和极圈划分。
北回归线=黄道角度,极圈=90度-黄道角度。
5.高一地理必修一键知识笔记。
山脉的形成
(1)褶皱山、断层山和火山
a)褶皱山脉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成因:地壳运动和内力。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脉。许多背斜在顶部处于张力之下,经常被侵蚀成山谷向斜。一般岩层向下弯曲成为山谷,很多向斜在挤压时不容易被侵蚀成山。
b)断块山中的断层:岩石破裂后发生明显位移,这是地壳运动、压力和张力造成的。上升的岩石形成地垒,如中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的岩体形成地堑,如中国的渭河流域和吐鲁番盆地。沟壑和河流通常在断层处形成,因为断层处的岩石破碎,容易受到侵蚀。
c)火山岩浆沿着地壳中的线性裂缝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体对交通的影响建设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a)交通线路结构: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b)线的分布模式:山地盆地和河谷。
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丘陵地区。
6.高一地理必修一键知识笔记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多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星系-太阳系-地球-月球系统。
(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生命存在的星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内部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宜的大气、充足的水外部条件:稳定的阳光、安全的宇宙环境。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能量的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太空发射的能量。
(2)影响地球的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影响地球的太阳活动:耀斑→磁暴→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
3.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 56: 4),等速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 09: 10秒)和近日点(近日点)。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周期为一个回归线年。
(3)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经度每15度,当地时差1小时。
(4)沿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偏向右边,在南半球偏向左边,在赤道不偏转。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的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的赤道一年四季昼夜等分。春秋分时,全球昼夜等分点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递减,越靠近直射点,太阳高度越高。
(6)中纬度地区四季交替和五带四季交替明显。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日照较高的季节,冬季则相反。春天和秋天是过渡季节。
4.地球的圆形结构
(1)地球内壳-(莫霍面平均约17km)-地幔-地核纵波(P波):在固体和液体中均可传播,但更快的横波(S波):仅在固体中传播。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2)地球的外层大气、水圈和生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