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多雨潮湿,走路不方便,但为什么人们会把清明节定在春天呢?

清明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大约在春分后15天。

清明节原本是附属于寒食节的节日,魏晋时期定为农历三月初三。直到宋代以后,扫墓才成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民国二十四年,政府将清明节定为全国扫墓日,凸显了清明扫墓的意义。

清明节的活动不仅是形式上的扫墓,更重要的是可以慎终追远。

起源

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有人负责警告人们春天要小心蜡烛,避免火灾和森林火灾。后来禁火一个月,所以这一个月吃的都是干粮冷食,所以叫“寒食节”。

后来,人们认为连续一个月吃冷食有害健康,所以他们在冬季至日后的第104天至第106天吃冷食,因此得名“三日节”或“古代清明节”。它也被称为“死亡日”,因为我们必须在早上祭拜祖先,然后去坟墓祭拜祖先。这一天是为“死去”的人准备的。

直到宋代,河洛的汉人才逐渐被胡人逼到南方,祖先的坟墓也随之南移。为了区分“汉胡”,强化扫墓祭祖的习俗,寒食节演变为“清明节”。

起源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清官,名叫介子推。有一年,晋国的一些奸臣试图杀死长子重耳,并让次子申生继承王位。介子推得知消息后,急忙护送重耳离开晋国。

一天,这些护送重耳离开的人在山里迷了路,几天找不到东西吃。重耳叹了口气说:“就算我在重耳挨饿也没关系,恐怕晋国人民也不会有好日子过。介子推听了,觉得重耳虽然有难,但他还是不忘人民。他将来一定是一位英明的国王,所以他下定决心要帮助重耳登上王位。介子推从腿上割下一块肉,做给重耳吃。重耳得知此事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道:“你对我所做的一切,我该怎么做才能报答你呢?介子推答道:“我不求你有什么回报,只是希望你以后能多关心人民,做一个明君。”」

重耳和他的随从在国外流亡了19年,最后以君主的身份回到了中国,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追随他的人都得到了奖赏。只有介子推从来没有提出要奖励,所以晋文公也忘记了他。后来有人替介子推抱不平,晋文公想起来了,就赶紧派人请介子推过来领赏。谁知解退的邻居居然说解退背着老母亲去绵山隐居了。

这时,一个人提议释放火烧山,因为介子推是有名的孝子,他一定会背着母亲跑出去。于是晋文公命令他的部下放火烧绵山。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依然没有介子被推出来。火被扑灭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了母亲一把,被活活烧死在一棵柳树下。晋文公既难过又后悔,抱着介子推的身子哭了起来。正要推介子推下葬,发现介子推身后的树洞里,藏着一条裙子,用血写了几行字:

我希望你的主人永远是清楚的。

刘霞在鬼里隐身,不如和你一起当谏官。

如果你的主人心里有我,记得我经常自省。

我酒泉问心无愧,勤政清廉。

看完之后,晋文公把这条裙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同时,为了纪念介子推,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通知全国禁止用火和吃寒食一天。第二年,晋文公带领大臣到绵山拜祭介休。他们在山脚下吃了一天冷食,第二天就上山祭拜。走到介子推的坟前,发现去年的柳树已经长出了绿色的嫩条。晋文公走上前去,折起一根小柳条,编成一个圆圈,戴在头上。他的随从跟着他。晋文公将这种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将这一天命名为清明节。晋国人民为了纪念介休,还在寒食节禁火,清明节种柳,代代相传,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节食

清明节的特殊饮食因地而异,但以老鼠夹(草饼)和润泽饼最为常见。

捕鼠器是一种加捕鼠器的捕鼠器,亮绿色,有捕鼠器的气味。

润冰也叫春卷。湿饼是用薄饼做的,加了一些蔬菜、豆干、肉丝、鱿鱼、蛋皮。全部切成细丝,撒上花生粉和糖粉,卷起来吃。

定制活动

首先,扫墓

台湾省扫墓方式分为“挂纸”和“修坟”。“挂纸”又叫“压纸”,是给祖先修房子的意思。用于“挂纸”的“墓纸”呈长方形,有黄、白、五色三种颜色。挂纸前,要先把墓上的树枝、杂草去掉,然后把墓纸一张一张地折起来,在墓头、墓碑和墓旁的“土地神”上压上小石子。挂纸可以象征子子孙孙每年给祖屋添置的新瓦,还可以起到识别的作用。到了清明节,任何墓头的墓纸,都代表有后人来扫墓祭奠。如果没有坟墓,那就是无人祭奠的孤坟。“挂纸”后,要准备简单的供品,祭祀坟墓,烧纸钱。这样才能完成“挂纸”的仪式。

“培墓”是一种隆重的祭祀墓的仪式。通常新坟要连续修三年,近一年都有老婆。

或者有男孩的家庭也要修墓。修墓时要准备三兽(祭祀土),五兽,菜碗(祭祀墓)。

第二,拔河

传说唐中宗在清明节的时候,命令大臣们玩拔河,绑上两根麻绳和十几根小绳子,叫他们牵住一头,力气小的一方输了。

第三,秋千

韦庄诗中“满街柳树烟,画好三月天,花木移帘,送姑娘荡。”所以清明节到处都玩秋千,所以有人叫它秋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