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谚语“秋分早,初霜晚,寒露种麦恰到好处”和“秋分早,寒露晚,寒露种麦恰到好处”哪个对?
就农事活动而言,秋分时节正是播种冬小麦的时候,所以有“秋分早,初霜晚,寒露正好种麦”的说法。当然,这里指的是黄河流域以南的地区,而在北方,一个节气要提前,应该是“白露早,寒露晚,秋分正好是种麦的时候”。
农业谚语的地域性实际上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比如不同地区的不同作物,不同的播种和收获季节等等。浙江农业谚语:“麦黄籽麻,麻黄籽麦”,而陕西农业谚语是“麦黄籽醪,醪黄籽麦”,这是因为各地农作物不同。
中国北方的农业谚语“七金八银九铜十铁”和“秋天不收割农田,来年下不了决心”反映了北方的冬闲和一年一作制,南方则不然。浙江的农业谚语“种草三年,坏田变良田”“烂冬油菜干冬麦”反映了浙江要么种绿肥,要么种大冬麦。
扩展数据
虽然这两个农业谚语在播期上反映了很大的地域差异,但是在很多农业谚语中,尽管地域不同,条件不同,但都有类似的表述。比如大豆的“干花湿荚,八亩石”,南北各地都这么说;浙江农业谚语“割麦如救火”和华北农业谚语“收麦如救火”是一样的。
在浙江、苏北等地,同样有这样的农业谚语:“六月不热,五谷不结果”,“有钱难买个大肚黄”等等,都是具有普遍性的农业谚语。这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作物的生物学特性。
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是自身遗传的表现,所需的环境条件和栽培原则往往是相同的。还有一些基本原理相同的栽培环节,如深耕、增肥、中耕,这些都在农业谚语中有所体现。
比如华北、陕西的农业谚语“种田无粪无异于得过且过”;苏北农业谚语“不施粪肥,胡搞”,浙江农业谚语“种田不用大叔,只要有足够的肥料就行”;以及北方的农业谚语如“锄头三分水”,浙江的如“锄头遇旱必出水”,都有同样的意思。
不考虑地域性和普遍性,其表述的相似性说明,某一农业谚语一开始可能起源于某一地区,随着它的传播,各地根据自己地区的特点(如农作物、耕作制度、季节、口头习惯等)对其进行了改变。),还有最明显的一个,比如播期,差不多是“×××××××××××××××××××××××××××××××的
人民网-寒露-秋风萧瑟寒冷(节气物候)
百度百科-农业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