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怎么来的?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期,就设定了四个节气,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邓萍撰写的《太初历》正式在历中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并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零度沿黄河经度运行15度的时间称为“一个节气”。每年360度运行,* * *经历24个节气,每月2次。其中,每个月的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长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12个节气;每个月的第二个节气是“中气”,即有雨、春分、谷雨、小满、夏至日、暑、暑、秋分、初霜、小雪、冬至日、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持续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代表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虽然现代气象观测的多项记录表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严寒不及小寒,但在某些年份和少数沿海地区,年最低气温仍会出现在严寒节气中。在严寒季节,我们流域的平均气温大多在6℃到8℃,比小寒时高出近65438±0℃。谚语“小寒大寒,冷成一团”说明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期。因此,要继续做好农作物的防寒工作,尤其要注意保护牲畜越冬。
人们常说“大寒年年有,不是三月九而是四月九”。言下之意,大寒已经很冷了。其实大寒只是和小寒相对,都是表征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在某些地区,大寒温度并不低于小寒温度,大寒只是表明了古人看待寒冷气候变化的一种趋势。“大寒为中,上形为小寒,故称大寒...寒之极,故称大寒。”此时寒潮频繁南下,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风很大,温度很低,地上的雪没有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的寒冷景象。
大寒节气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浪子,家里相当富有。但浪子不知道时令节气,也没有好好种田。他所做的一切就是吃喝玩乐,耗尽了他父亲的祖业。后来,他不得不向亲戚借钱。
时间长了,亲戚都不理他了。他只好向叔叔借衣服典当,几乎把自己为数不多的衣服都典当了,只剩下一件有点价值的棉袄。
正月初一,浪子打电话来看望叔叔拜年,其实就是为了借这件棉袄。看到舅舅穿着棉袄的时候,天气很冷,我都没有勇气让舅舅脱下来。
终于到了2月,浪子想:这几天舅舅可能不穿棉袄了,就来舅舅家了。舅舅一听要借棉袄,就说:“二月二十八,鸡鸭冻死了。”浪子一听,没办法,只好走了。
三月,天气越来越暖和。浪子心想:舅舅这几天可能不穿棉袄了,就来舅舅家了。舅舅一听要借棉袄,就说:“三月三日,光棍冻死了。”
浪子知道叔叔是单身汉,但听到这话,他别无选择,只能离开。
四月,天气更暖和了。浪子心想:舅舅这几天可能不穿棉袄了,于是又来到舅舅家。舅舅一听还想借他的棉袄,就说:“四月二十,树枝冻了。”浪子一听,知道借棉袄没办法,只好走了。
五月,人们都穿单衣,浪子想:现在去借棉袄,舅舅还能说什么?谁知,舅舅说:“吃了五月粽子不能送冷衣服。”
六月,天热得人们光着膀子。浪子心想,六月三伏天我去借一件棉袄,看你怎么说!谁知舅舅说:“人不是毛毛虫,是怕六月的北风冷。”
七月,天气还是很热,浪子向叔叔借棉袄。舅舅说:“七月半吃了一顿饭,让我儿子狄婆站着。”这个意思很清楚:
天气变冷了,所以我不能借棉袄了。八月,浪子不死心,又去见叔叔。舅舅说:“八月十五,雁门开,大雁头上霜来。”开始结霜了。谁想把棉袄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