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育版必修知识点的归纳。

1.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天地理论、地圆理论、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论。

2.宇宙的基本特征:由各种形态的物质组成,不断运动、发展、变化。

3.天体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相互吸引,相互旋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统-太阳系-星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654.38+4960万公里。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地、火(小)、地、天、海。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地、火)、巨行星(木、土)、远行星(天、海)。

9.地球生命产生和演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核聚变反应的来源。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的动力,水循环,大气运动等。,是人类的主要能量。

13,太阳活动黑子(征兆),耀斑(最强烈)。

14.中国太阳能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和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的外部结构及其对应的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冕(太阳风)。

16,黑子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气候;②短波通信;③磁暴。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西(上弦月),下东(下弦月)

20、周的由来:王朔二弦四相。

21,太空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 10,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

22、航天发展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次航天飞机试验成功。

23.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分类:太空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65,438+0公里。

27.地球的赤道周长是40000公里。

28.纬与纬,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线。每1纬度为111.1公里;0-30、30-60、60-90。

29.通过经度和纬度连接南北的线。两根相对的经纱形成一个经纱线圈。

30.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的经圈。

31,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为界,北半球为北半球,南半球为南半球。

32.北回归线和北极圈:23° 26 '和66° 34 '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子午线穿过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是有限的,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是无限的。沿着旋转的方向是东,逆着旋转的方向是西。

36.东西经度的判断在旋转方向上增加,在西经方向上减少。

37.南北纬度的判断度增加到北纬和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从地球的北极看,它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实循环);阳光日,24小时。

40、地球自转角速度的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从赤道到两极递减)。

41,地球公转椭圆轨道的轨道。一月初(近日点)和七月初(远日点)。

4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从地球的北极看,它逆时针旋转。

43.地球公转周期的恒星年(365天6: 9: 10秒)和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

44.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快,在远日点慢。

45.黄道面和赤道面之间的角度目前是23° 26′。

46.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太阳的直射点在一年的时间内在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47、终结者线的判断沿着旋转的方向,昼夜过渡到晨线,昼夜过渡到昏线。

48,计算当地时间每向东1,时间增加4分钟。

49.从已知经度中找出时区数,用经度除以15,然后四舍五入。

5.时区0的计算每向东1个时区增加1个小时。

北京时间51(当地时间120 E)为标准时间。

52.世界时:基于本初子午线时间的时间。

53.国际日期变更线180子午线(理论上)不经过陆地(实际上)。

5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各地时间,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差(北右南左)。

5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是垂直于该点的切线方向,当地时间为12。

56.春分(21年3月)时,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其终止线与子午线重合。

57.在夏季至日(6月22日),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终止线与子午线的夹角最大。

58.秋分(9月23日)时,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终止线与子午线重合。

59.在冬季至日(65438+2月22日)上,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终止线与子午线的夹角最大。

6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到9月23日。

61,冬半年概念:9月23日至3月21。

62.地球侧面图解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地球俯视图解读逆时针旋转,以北极为中心;顺时针旋转,中心是南极。

64.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日弧长度为基准,每15度为1小时。

65、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根据一天的长短,围绕标准日出(6点)和标准日落(18点)计算。

66.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北方白天越长,冬半年,越南白天越长。

6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直接点与该点之间的纬度间隔)

68.天文四季: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9.中国传统四季:立春(2月4日)、长夏、立秋、立冬是划分四季的起点。

70.欧美传统的四季:春分、夏至日、秋分、冬至日是四季的起点。

71,24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夏满山,夏夏相连,秋露,秋霜,冬雪,冬寒。

72.五带名称及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7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季节的变化。

74.大气对地球的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低层大气的成分:干燥洁净的空气、水蒸气和固体杂质。

76.洁净空气的成分:氮气和氧气,二氧化碳和臭氧。

77、氧气、氮气、臭氧、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粉尘;构成一个有机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作用和保温;云导致下雨。

78、二氧化碳污染大气的“温室效应”,含氯氟烃破坏臭氧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高层大气(电离层)

80.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上冷下热,对流明显,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81,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有利于高空飞行,

82.大气上边界离地面约2000-3000公里。

83.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重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8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效应:吸收、反射和散射。

85.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时间越长。

86.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87.大气逆辐射云晚上比较温暖,晚上晴冷。

88.大气的隔热作用对流层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对地面的长波辐射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89.全球热平衡地球多年的平均收入等于支出。

90.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纬度间冷热不均。

91,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热循环空气循环。

92、风的水平压力梯度力形成的直接原因。

93.水平压力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4.地转偏转的方向在北半球是向右的,在南半球是向左的。

95.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不是平行于等压线,而是有一个交角。

96.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画合力。

97.小气候:城市风、陆风、谷风。

98、海平面等压线和风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的大小。等压线越密,风就越大。

99.大气环流调节全球水热分布的意义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东北信风、副热带高压、中纬度西风、副热带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101.一般来说,气压区和风区的季节性位移夏季向北移动,冬季向南移动。

102.冬季主要气压中心在陆地和海上: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103.夏季主要气压中心在陆地和海上: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和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4、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性移动。

105,季风典型分布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风和西南风)。

106,锋面与冷锋、暖锋、准静态锋的分类。温度、压力、天气。

107.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我国北方夏季暴雨(冷锋),冬季寒潮(冷锋)。

108,气旋压力,气流条件,天气特征,低压;上升气流;下雨了。北半球的水平气流是逆时针方向的。

109,反气旋压力,气流条件,天气特征,高压;向下流动;阳光明媚。北半球的水平气流是顺时针方向的。

110,锋面气旋锋后天气。冷空气团的一侧是雨天。

111,气候因素,温度,降水。

112.气候形成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

113,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对比,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14.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和寒带(一种)。

11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区,③判断雨型。

116.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及分布: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多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海岸20-35

117.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交替控制。约旦河西岸30-40号

118.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及分布: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大陆东海岸40-60。

119.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成因和分布。冬暖夏凉,降水均匀。西风终年盛行。西海岸大陆40-60号。

120.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及分布: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全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121,气候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自19年底。

122,气候资源的特点是可再生、无处不在、数值化,可变性很大。

123,气候资源与农业种植制度(作物结构、成熟、配置、种植方式)。

124.气候资源与社区建设。街道与子午线形成30-60°的夹角。

125、风与城市规划工业企业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居民区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

126、气候资源与交通道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地形等。)

127,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成大涡。

128,热带气旋强度等级: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129.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用于确定台风的中心位置,估计其强度并监测其移动方向和速度。

130,暴雨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较强的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

131、洪水灾害预防提高预报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32,干旱的危害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33,抗旱,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发展水利建设,改善耕作制度等。

134,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春秋两季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135,寒潮防御,提前发布准确寒潮消息或警报。

136、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①燃烧化石燃料②砍伐森林

137,全球变暖的后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138.大气中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氟氯烃消耗臭氧。

139、大气臭氧层总减少的危害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损害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

140,臭氧层保护①新型制冷系统开发②参与国际合作。

141.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142,中国酸雨区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143、酸雨的危害①河流湖泊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建筑物腐蚀④危害人体健康。

144,防治酸雨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中硫资源的综合利用。

145.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含氯氟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146.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的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147,沿海平原与大陆架之间的广大区域。

148、海岸带与人类活动世界上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60公里以内。

149,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①少干预②开始干预③海岸开发④海岸管理。

150,海水热量太阳辐射的收入

151.海水蒸发消耗的热量。

152,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如太阳辐射、海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153,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从赤道到两极递减。

154,海水温度垂直变化,表层海水温度变化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小。

155.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海洋面积广,水量大,热容量大。

156.海水中主要的盐类物质是氯化钠和氯化镁。

157,盐度的概念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盐类物质的总量。

158,海洋表面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副热带海域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159.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蒸发、洋流和河流淡水流入(径流)。

160,盐度最高的海域和盐度最低的海域:红海(亚非交界处)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16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波浪(风和浪)、潮汐(春潮和小潮)和洋流。

162,洋流的概念,海水常年大规模向某一方向流动。

163.洋流的成因分为风海流、补偿流(多为南北方向)和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164,风流盛行的原因。风吹动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

165,世界洋流模式(中低纬度)反气旋型。它在北半球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

166,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度)北半球中高纬度是气旋性海洋环流,逆时针方向流动。

167,北印度洋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在冬天向西流动,在夏天向东流动。

168.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州寒流。

169.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在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以及西风漂流和秘鲁寒流。

170.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阿古勒斯暖流、西风漂流和西澳大利亚寒流。

171.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和金丝雀寒流。

172.南大西洋的海流分布包括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和本格拉寒流。

173、海水等温线解读①判断北半球(越北越冷,北半球)②根据高低定律判断冷暖气流。

17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气候②海洋生物③污染④航行

海洋资源的分类: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和海洋能源。

176,各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化工;繁殖和增殖;深海锰结核;潮汐和波浪发电。

177.渔业资源形成因素:大陆架、河流带来的营养物质、冷暖流交汇或上升的补偿流。

178,中国和日本,世界主要捕鱼国。

179.世界渔场分布在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

180,地震波勘探海上油气。海上钻井平台、装油站、海底管道。

181.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恶劣、海水腐蚀性等。)

182.利用海洋空间的方式:运输、生产、通讯、输电、储存、文化和娱乐。

183,著名海峡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语,麦哲伦,白令,曼德等。

184,著名的运河和港口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

185,腹地港服务区。

186,海洋货物运输条件港口,集装箱船,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最佳航空公司服务。

187,荷兰,日本,澳门,世界填海造地的典型地区。

188,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污染与海洋生态破坏。

189.陆地生产过程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废物、冷却水、杀虫剂、漏油)

190,海洋污染的危害危及海洋生物甚至人类健康。

191.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海岸工程建设、围垦、过度捕捞和自然环境变化。

192,溢油清理方法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焚烧。

19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4 165438+10月16生效。领海宽度和国际海底资源。

194,领海,专属经济区12海里,200海里。

195、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以上)由岩石组成,统称岩石圈。

196,地壳中的主要化学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197,矿物单质或天然化合物的概念。

198,岩石的概念是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的集合。

199、矿物的概念有用矿物富集在地壳中或地表,以满足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200、造岩矿物应时、云母、长石、方解石。

201.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02、常见的岩石有玄武岩、花岗岩;砾岩、砂岩、页岩和石灰石;大理石和石板。

203、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岩→熔融→岩浆。

204、地质作用的概念造成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

205、地质作用、内力和外力的分类。

206、内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07、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对水平运动的影响(褶皱山系、裂谷海洋)、起伏(海陆变迁)。

208、板块构造理论的要点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板块边界的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209.六大板块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南极洲。

210.相对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裂缝(裂谷、海洋)和碰撞(海沟、岛弧链、海岸或褶皱山脉)。

211,生长边界和灭绝边界脊和断层(大部分在海底),海沟和造山带(大部分在陆地边缘)

212,地质构造的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形变和位移。

213、地质构造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沉岩块)

214、背斜谷形成和向斜山形成的原因背斜顶部由于张性被侵蚀成谷。向斜接受沉积物,成为山脉。

215,断裂构造分布实例:东非大裂谷;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和汾河流域。

216、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蓄水)、断层(隧道、水库)。

217.外力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218.流水和风塑造的地貌类型:黄土高原、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风蚀洼地、沙丘等。

219,水资源的概念,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20、陆地水的分类地表水(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

221,陆地水的基本来源是大气降水。

222、静态水资源冰川冰、内陆湖水、深层地下水。

223、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224、潜水地下水埋藏在第一含水层之上。

225.承压水在一定压力下埋藏于地下水中,位于两隔水层之间。

226.中国东部河流径流变化。河流直径的变化与降水量的变化是一致的。

227.西北地区河流径流量的变化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

228.河水、湖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高水位被补充到低水位。

229、陆地和海洋之间的水循环过程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230、水循环的意义①水平衡②更新水资源③连接四大循环④物质迁移⑤能量交换。

231、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森林、草原、沙漠)

23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性影响:荷花(水生)、骆驼刺(旱生)、矮牵牛(二氧化硫)、树(风向)

233、光合作用的意义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糖),并释放出氧气。

234、生物循环的作用①物质迁移②能量流动③有机和无机界的联系。

235、大气的原始成分有二氧化碳、甲烷、氢气、氨气和水蒸气。

236、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①改造大气②改变土地水分③促进土壤的形成④创造生物量⑤保护环境。

237、土壤的概念土地表面具有一定的肥力,疏松的表面可以生长植物。

238.土壤的作用是有机和无机世界之间的中心环节。

239、土壤的组成有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40、土壤的肥力特性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41,理想土壤组成的体积分数为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0-30)、空气(20-30)。

242.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243.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转化为土壤母质(有机质的积累和营养元素的富集)。

244、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①改良土壤②引起土壤退化。

245、土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完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46、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温带、寒带。

247.从赤道到两极的地理分异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变化(以热量为基础)。

248.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有规律地变化(以湿度为基础)。

249、山体的垂直区域分异从山麓向山顶方向进行有规律的置换(热液条件)。

250、土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①自然资源的开发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③废物的排放④土地环境的改造。

251.陆地自然资源分类: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252、土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规律①总量有限②潜力无限③分布规律④构成完整。

253、能源资源的分类,常规能源、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

254、土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55、能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①薪柴时代②煤炭时代③石油时代④新能源时代。

256、地震的构造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线。

257.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58、地震的震级3级以下为轻微地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

259、火山的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60.滑坡的原因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沿某一滑动面向下滑动。

261,泥石流的成因,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水,充满泥沙、石块、碎石等。

262.原生地质灾害诱发其他灾害。地震引发滑坡、泥石流、火灾和海啸。

263、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植被破坏诱发滑坡、泥石流等。

26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①建立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管理③落实预防措施④开展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