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65438+2月,30天怎么样...计算出来的?
计算年、月、日的时间长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制作时间序列的规律叫做历法。
把周、月、日之间的对应关系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出来,包括特殊的纪念性节日,尤其是不同年份日期不同的节日,称为历法。
确定年、月、日的长短是制作历法的主要环节;确定一年的开始、月的开始、节气以及比一年长的时间单位也是制作历法的内容。
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历法,其中大多数都想把新月或回归年分成编号的日子。根据侧重点不同,历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阳历,如公历、儒略历;一种叫阴历,如伊斯兰历、希腊历;另一种叫阴阳历,比如农历、藏历,中国现在还在用。
公共日历
目前世界各地使用的历法叫阳历,本质上是阳历。
最初的阳历是由古埃及人创立的。最初,一年被认为是365天。为了协调日历年和回归年的长度,罗马统治者朱利叶斯·凯撒于公元前46年修改了阳历,制定了儒略历。公元前8年,凯撒的侄子奥古斯都对儒略历进行了调整。儒略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平均一年365天;能被4整除的一年是闰年,***366天。这样儒略历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5天,与北回归线365.2422天的长度相差0.7078天,400年相差3天左右。从儒略历实施到16世纪末,累计相差约10天。为了消除这种差异,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将儒略历1582 10 10月4日的第二天定为15,中间消除了10天;同时修改了儒略历的闰年规则:被4整除的年份仍然是闰年,但对于世纪年(如1600,1700,...),只有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才是闰年。这样400年只有97个闰年,比原来少了3个,使得历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425天,更接近回归年的长度。经过这样的修改,儒略历被称为公历,也称为公历。公历最早在天主教国家使用,二十世纪初在世界各地广泛采用,所以也叫公历。中国在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但仍使用民国年。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历。
农业日历
农历是中国采用的传统历法,也称为夏历、中历和旧历。也有人称之为阴历。它用严格的太阴周期来确定月份,用设置闰月的方法使一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具有太阴月和太阳年的属性,所以本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以日月相遇的日期(日月黄道相等)为月初一,即初一。农历正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天,所以有些月份是30日。叫月亮大;有些月份是29号,叫做小月。月初的日期是根据太阳和月亮的位置计算出来的,并不是机械安排的。农历以12月为一年,***354或355天,与回归年相差11天。为此,通过每19年插入7个闰月来实现协调。闰月的安排是由二十四节气决定的。
农历
阴历是伊斯兰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历法,又称回历。它以新月作为历法的基本单位。奇数月是30日,偶数月是29日,十二个月是一年,***354天。实际上,十二个农历月中大约有354.38+0天。为了使月初和新年从残月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回历采用了以下闰法:每30年为一个周期,设定11闰日。2、5、7、10、13、16、18、21、24、26、29年为闰年。65438+闰年二月是30日,* * * 355。回历从穆罕默德从麦加迁到麦地那的那一天开始,即公元16年7月,即公元6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