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在没有高科技的情况下用什么来探测?
(1)观察和预测节气和季节。考古学家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文化遗址发现了距今4100年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遗址。专家推测,各种资料显示,这个天文台形成于公元前2100年的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古代人利用两柱之间的空间,观察塔尔山东方向的日出,根据太阳的光影,可以推断出一年的十二节气。与现在的农历时间相比,经过实地模拟观测,节气的季节准确率非常高。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非常重视观天占侯。阳历中有记录物候和天气的传统。《左传》记载了许多关于云和大气光象的观测结果,《管子》也论述了气候、节气、物候,明确提出了清明、大夏、小夏、立寒、大寒五个节气的名称。
(2)测风和仪器。早在殷代就已经有了四风。后来逐渐发展,到了汉朝,已经叫二十四道了。盛唐时期,气象观测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唐太宗时期的科学家李著有《观象奏》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当时的观风方法,即“凡必立于高而远之地,立五尺竿。以鸡毛为宝,属极。风后直吹,必占。”指出了测风的现场要求,并对测风仪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唐代采用受风影响的地物破坏程度来表示风力的大小。据《易思占》记载,当时风力分为人的等级:一级动叶,二级鸣,三级摇枝,四级落叶,五级断枝,六级断枝,七级断木,飞沙或伐木,八级拔树连根。这八级风,加上“无风”和“和风”两级,可以组合成十级。
(3)云观测和古云图。古代劳动人民非常重视对云的观察。《诗经·潇雅·新南山》中有“天与云、雨与雪雾同”的说法,意思是天空中的雪云是均匀的。有些人把“云童”写成“云童”,意思是红色的雪云。宋代在科学技术和学术文化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天文和气象方面有许多发明和学术文献。其中,南宋秦首创了天池测雨、降雪量的方法和《九章经》中的竹制仪器。明清时期,有天文和气象观测的“天文台”,包括著名的北京古观象台和南京鸡鸣山天文台。此外,各都道府县也有观测任务,所有灾害,尤其是风灾、雨灾等气象灾害都要呈现。清代很多地方定期播放晴雨录、雨雪粮价等报道。